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由于預算有限、居住密度大等因素影響,保障性住房居住區景觀環境成為居住區的特例。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推動下,保障性住房內的居民也不單純滿足于建筑本體,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室外景觀設計。本文針對現存問題,歸納出符合我國保障性住房景觀生態設計的經驗,構建真正能讓人觸摸到自然的舒適的人居場所。
關鍵詞
保障性住房;生態景觀設計;低成本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的生態景觀設計是一項涉及場地、環境和建筑的綜合設計。然而,當前很多保障性住房在實際運作中,為了追求前期投入的低成本和僅僅對視覺效果關注,生態設計淪為博人眼球的幌子,基本上沒有實際效果,甚至南轅北轍。在這個背景下,為了達到人與景觀的和諧共處,優化人居環境的景觀質量,用生態景觀的理論指導保障性住房的景觀設計勢在必行。隨著人們對保障性住房社區內景觀質量要求的提高,我們開始思考,近些年所積極倡導的“生態景觀”一詞不應只適用于城市這種大環境,也同樣應在居住區這樣的小環境里進行推廣,特別是在保障性住房——這個在普通居住區中擁有特殊位置的住區設計中,必須給予相應的生態設計考慮。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觀建設中,通過低成本的“低技術”生態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資金投入,還能在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同時,提升戶外景觀的人口容量。為人們提供一種經濟、簡約而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理念的設計模式。
二、保障性住房生態景觀設計的問題及難點
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各地城市也在加大建設。各種拆遷改建,都在不斷地改變著城市的環境。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日趨高漲,居住者對小區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保障性住房雖然是國家提供給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優惠政策,但是作為居住者,他們對環境的健康、舒適、環保的要求同樣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出資者——政府的預算本身就少,且資金多數花費在建筑以及室內環境上,留給戶外景觀的投資微乎其微:在精力成本上,由于時間緊,設計費用低,前期設計階段投入時間很少,對場地及使用者的行為往往欠缺考慮與照顧,不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觀存在著一系列行為心理、綠色生態、服務配置等問題。初步總結歸納,有以下幾點:一是景觀規劃不合理;二是硬質鋪裝失去原有功能;三是綠植搭配不合理;四是景觀小品配置不合理;五是配套設施不完善。
三、保障性住房生態景觀設計原則
基于保障性住房人均面積小、投入費用有限等特點,運用生態景觀設計理論,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項設計原則:
(1)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則
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則,需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對原有基地自然和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和調研,景觀設計時優先考慮本土植物和當地材料,在節約資金的前提下,盡可能把對場地的破壞降低,力求達到節約投入費用和維持場地的既有生態系統的雙贏。例如,位于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市的生態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從一片污染的“棕地”,華麗蛻變成了如今的郁郁蔥蔥的生態城。設計者為了改善土壤,經過對當地自然資源的充分調研,在污染的土地上種植特定植物,預求通過長期整治,喚醒退化的土地。然后是種植本土植物,改造海岸線和建立屋頂花園來塑造一條生態走廊。最后通過建筑廢棄物再利用,實現價值的重生。總而言之,Halifax生態城的建設最終并沒有消耗巨資,由于設計的理念是采用本土植物和原始場地的遺留廢棄物進行生態改造,甚至還在投入了最低的成本的情況下,取得了最佳的生態效果。由此看來,此項原則非常適合解決現階段保障性住房所面臨的問題。
(2)低廢棄的共享原則
低廢棄的共享原則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煥發它們新的價值。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改變材料的形狀或者是解構重組后重新應用到景觀建設中,充分發揮材料的使用價值以便居住者共享。作為國家提供給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性社區,保障性住房的人口密度遠高于普通住區,人均的景觀面積就特別少,低廢棄共享原則在這里可發揮奇效。保障性住房景觀設計中的低廢棄共享原則要求提前考慮材料的廢棄率和破壞率,采用低價廢棄材料來減少材料的采購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還應充分挖掘場地已有材料和資源的價值,變廢為寶,因地制宜地塑造保障性住房居住區的景觀,實現社會、文化、生態與美學價值的精彩呈現。
(3)低維護的經濟高效原則
低維護的經濟高效原則是指在設計前期充分考量后期的維護費用,提高費效比。因此,在設計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觀時,應盡量采用可再生資源,循環和高效地利用能源。目前,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措施是“3R原則”——Reuse(重復使用)、Recycled(循環使用)、Reduce(減少使用)。目前保障性住房面臨的最大困窘就是資金緊張,拋卻在建筑本身投入的多半費用,最終留給景觀的簡直少得可憐;加之居住人群都是中低收入,后期物業費用也不能保障。但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仍在提高,景觀建設特別是后期維護面臨更多的挑戰,如果不在設計前期提前考量,最終就會產生景觀衰敗等一系列問題。該原則的運用首先是挑選植物,多選取生命力強的當地植物以延長景觀的使用壽命;其次是盡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環保清潔型能源,并結合節約用電等一些措施;最后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為達到節水的目的,可在保障性住房社區內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和中水利用系統,且盡可能選擇耐旱型植物。
(4)低干預的自然做功原則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應該擁有一定的自我凈化修復能力,在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同時還能維持人類的健康。保障性住房作為一個人口密度極大、景觀空間及其局促的特殊居住區,提升其景觀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大,人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擁有洪荒之力和奧妙法則,歸根結底,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持世界的平衡。“低干預”思想意味著對既有場地的自然環境干擾最小,尋求在特定場地里只通過最小的開發、強化或保持原有生態系統,以達到保障性住房高居住密度與生態景觀的最佳平衡。為了人與自然的協作共生,發揮生態系統的能動作用,可以在保障性住房的雨水凈化回收、修護退化土壤等方面進行一些適應自然過程的設計。例如利用特定植被對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完成雨水的凈化;通過栽培當地一些能夠分解有機物的植被,來修復垃圾填埋場的土壤和生態環境等。
四、結語
當前我國對生態居住區的研究也只是處在技術開發階段,對社會和人文的研究尚少,至于說保障性住房的生態景觀研究那更是寥若晨星。甚至連一些設計師對生態景觀設計的認識也還停留在片面強調視覺效果的認知階段。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挖掘保障性住房景觀生態設計的深層原因,提出理性的生態設計原則,對低成本條件下通過綜合考慮景觀的前期設計與后期管理來營建生態型景觀環境有指導意義,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生態景觀設計提供了借鑒和思考。
作者:胡沈健 吳曉東 王津紅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軟科學研究項目,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環境生態化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3-R4-11)
參考文獻:
[1]陳易.自然之韻:生態居住社區設計[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2]聶梅生,秦佑國等編著.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王向榮,林籌著.歐洲新景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吳良鏞著.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5]陳勇.哈利法克斯生態城開發模式及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2001.
[6]侯登高,張勤.淺析觀賞果樹在城市居住區的應用[J].湖南林業科技,2009.
[7]何靜.國內外生態居住區建設經驗[J].上海房產,2007.
[8]裘鴻菲,陳益峰.現代居住區規劃的審美價值取向[J].規劃師,2006.
[9]董麗.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13.
[10]田習倩.生態設計方法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應用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11]趙晨印.生態主義影響下的現代景觀設計[D].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