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景觀理論下恢復性景觀設計的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景觀都市主義作為一個持續發展的理論,在前進的同時也可以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有效結合。恢復性景觀原本以改善人體心理、生理壓力為主,通過吸收融合了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的特點,探討恢復性景觀向整體生態環境發展的可能性,更多關注整體人文環境的發展與改善,從而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景觀都市主義;恢復性景觀;可持續發展;跨學科
在以建筑為主流的時期,景觀更多的是依附于高大的建筑作為背景板,或在城市這個有機體內被規劃為點綴物,其主要的功能作用也僅僅是帶給大眾審美上的愉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精神世界的空虛使人們越來越注重美的體驗。“由于我們是動物,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中的生物,我們天生喜歡泥土的芳香,綠葉的清新,天空的蔚藍和寬闊。”[1]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里提及的人的動物性也許能讓我們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人對自然景觀的渴望。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隨著大量有關景觀的論文和研究面世,景觀的用途和性質也開始發生變化。為了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緩解人們在大都市環境下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問題,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和恢復性景觀理論逐漸步入公眾視野。
1景觀都市主義理論
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的概念最早由查爾斯·瓦爾德海姆于1997年提出[2],瓦爾德海姆的核心觀念是用景觀代替建筑,成為城市發展建設的新單元。而早在20世紀80~90年代,詹姆斯·科納在“景觀復興”運動中已經提出了“景觀作為都市主義”的概念。隨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景觀都市主義理論日漸深化。總體看來,景觀都市主義的主要理念是以景觀為主體,設計方法是以景觀為導向。[3]令人值得關注的是,景觀都市主義操作方法較其他理論具有更強的可行性———景觀都市主義倡導設計師進行更多面的場地研究。通過學科交叉合作,了解場地的背景并預判其后續發展,將景觀看作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進行分析,最終達到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這一系列的操作雖然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切實有效,這使人們更加深入了解景觀未來的發展潛力:景觀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可持續的。同時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對社會和人文方面的探索和關注,也為在景觀都市主義理論下恢復性景觀設計的探討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2恢復性景觀設計方法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享受便利、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因為壓力和競爭的加劇產生了生理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壓力。在這種大環境的促使和帶動下,恢復性景觀實踐在國內外盛行。很多專家學者針對其總結歸納出了主要的設計方法。
2.1通過刺激感官進行設計。很多療愈景觀通過對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官進行刺激來達到緩解居民壓力,帶來心理愉悅。例如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內的比勒體驗花園,它由設計師杰弗里和芝加哥植物園園藝治療中心主任基恩共同設計,并于1999年建成[4]。花園由“一軸、兩點、兩廊和兩區”構成,這樣的構造可以讓空間更加通透且不會造成人流擁堵。無障礙景觀設施和專門的五感體驗區體現了設計師考慮到所有不同類別的人群,體驗區內部植物豐富,憑借質感、氣味、色彩等帶給人們豐富的感官體驗。園內還有實踐區可以促使人們親身加入,大大激發了參觀游客的熱情。但是專門利用感官來緩解人群壓力的場所為數不多,這種類型的體驗花園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多見,且大多占地不大,大面積大體量的景觀設計可能無法運用這種方法。
2.2通過景觀分類進行設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通過對不同校園景觀(廣場景觀、林地景觀、花田景觀、水體景觀)進行多種恢復性指標測試,包括簡式心境狀態量表(BriefProfileofMoodStates.簡稱BPOMS)、狀態焦慮量表(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簡稱S-AI)和知覺環境恢復量表(PerceivedEnvironmentalRecoveryScale,簡稱PRS量表),并進行多方文獻參考,從而在分析論證后認為林地景觀和水體景觀對學生緩壓、釋壓的效果最佳;而林穎萱等學者更進一步通過在臺灣調研比較山體和水體發現,因為水流的聲音也有部分恢復性效果,所以水體的恢復性潛力要高于山體[5]。這樣之后的恢復性景觀設計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水體和小山體景觀的體量,或者讓山體和水體景觀成為設計的重心,達到緩解人們心理壓力的目的。這種療愈景觀設計更適用于大體量的基地場所,同時也需要考慮到資金、投入成本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強行造山理水可能會對原有基地造成一定的破壞。
2.3通過學科交叉進行設計。較早的恢復性景觀研究來自于心理學層面:Ulrich提出的壓力緩解理論和Kaplan夫婦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其中Kaplan夫婦主張從緩解精神壓力的角度開展實驗分析,通過欣賞大自然的方式緩解精神疲勞和心理壓力,達到恢復心理健康的效果。現代恢復性景觀的效果測試也多是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評估,可以說恢復性景觀的研究本身就是通過學科交叉和跨學科來實現,而隨著療愈景觀研究的深入,其不可避免地需要如醫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方面的知識來輔助。與此同時,應運而生的諸如醫療花園、體驗花園、福建花園、冥想花園等與恢復性景觀密不可分。現在已經產生了很多醫療花園,它們多建于醫院和養老院內部,目的是通過導入自然和人工景觀,柔化醫院冷硬的建筑外表,使工作人員和傷患獲得更好的工作環境和體驗,改善人們的消極心理和精神壓力,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休憩和休閑場所。這種多種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與景觀都市主義所倡導的方式殊途同歸,只不過療愈景觀的設計更加側重景觀對人體健康的改善,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對于整體大環境的改善沒有過多關注,但不可否認的是恢復性景觀設計依然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3景觀都市主義理論下的恢復性景觀設計
3.1設計向多種尺度轉變。相對于恢復性景觀多在中小型場地進行探索,景觀都市主義模式整合的混合性和其自身強調的重要性使其能夠在多種尺度下運用自如,這些有利因素都可以被療愈景觀設計有效吸收,也能夠讓療愈景觀在注重對人體心理生理健康改善的同時將系列區塊的規劃納入其中,使自然與人們所處的環境更有效結合。設計也不再是單單考慮景觀類型和感官體驗,而是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廢棄的工業用地、破舊的居民樓房、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帶、發達的商業中心等這些地塊在景觀都市主義的前提下,在療愈景觀的設計規劃下,利用重復且不枯燥的意向自然過渡,從而實現城市到農村到自然的統一。
3.2更多考慮原有場地因素。景觀都市主義在單純設計景觀的同時還注重場地自身基礎設施和人文歷史的建設,景觀都市主義可以將生態修復、循環設計等統一納入整體框架中,療愈景觀的設計在這種大框架下必然會思考其場地自身的特色和所需保護的重點,這樣的有效導向可以使得設計師們更多關注設計的過程,將景觀作為原有場地的錦上添花,其思想與翟俊學者所倡導“自下而上”設計理念類似。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在關注人文健康的同時也使得自然環境得到健康發展。
3.3關注可持續發展。當下國家極力倡導的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雙修方針都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人們在時代的浪潮中越來越關注環保、關注自然,關注城鎮未來的生態發展,也越來越明白將城市與自然撕裂開來觀察甚至對立是錯誤。規劃也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和社會需求的互相輔佐與提升。當下,景觀都市主義體現其了自身的優勢,而吸收了景觀都市主義工作方法的恢復性景觀設計則相對比較重要;通過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療愈景觀突破了原有的尺度和空間局限,可以在帶給人美的感受的同時做到其他有意義的事,如利用植物和特殊的環境處理裝置循環雨水,進行原有場地的生態修補與修復等等,在考慮多方面因素,提升自身設計效果的同時,也避免了場地和資源的浪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結語
人類活動越發頻繁、社會不斷發展變遷導致了人類的活動場地不斷擴張,但資源和場地都是有限的,如何在空間能源有限的前提下實現人類的不斷發展是當下必須要關注的重點。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恢復性景觀設計通過借鑒吸收景觀都市主義的優勢,達到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人居環境與周邊完美融合,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杜雨雯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