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域文化的城市綠道景觀設計手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我國城市綠道景觀在設計的過程中,存在大量抄襲和仿照現象,導致最終的景觀實體風貌千篇一律,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內涵逐漸被淡化,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綠道景觀顯得十分必要。文章基于城市綠道景觀和地域文化的概念,闡述了構成地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分析了地域文化對當地景觀空間營造的影響因子,確立了在打造地域性特色景觀時所采用的包括本土植物的植物配置、區域整體性規劃、修建文化驛站和完善標識系統四種設計手法。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研究有利于發掘地方特色、延續傳統文化,對現階段的城市綠道景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景觀設計;綠道景觀;地域文化;植物配置;傳統文化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全面推進,人們環保意識的覺醒,致使對綠道景觀設計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過去對城市綠道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綠道生態景觀系統的搭建和植物的合理選擇搭配上,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出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廊道是現今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作者就城市城市綠地、綠道景觀設計的關鍵詞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綜述,通過對當今城市綠道景觀設計案例文獻等進行探究與分析,探索出城市景觀綠道設計如何更好實現的道路,希望利用現有科研理論和思想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與建議,最終目的是希望城市綠道景觀能使城市環境問題得以緩解,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實現其設計價值。
一、研究歷史
隨著城市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城市綠道景觀成為了城市規劃發展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內較早對城市綠道景觀設計有所研究的是李國友、張伶伶(2005)編寫的《閱讀、理解、整合、生成———湛江市“城市綠心”景觀規劃設計》,這是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研究生成的。通過檢索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可分批歸納為萌芽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1]。萌芽探索階段主要停留在對城市綠道景觀空間功能上的研究,如功能空間、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張斌、杜雁、高翅(2009)在《城市“綠廳”的營造———以項城市新城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為例》中首先提出了城市“綠廳”的意向,在尊重人與自然行為規律的同時,整合城市里不同的公共空間,使得城市“綠廳”空間具有休閑游憩、地域文化展示、道路交通這三個最基本的功能[2]。自此,城市綠道景觀設計進入探索階段,人們不再局限于滿足基本的功能需要,更多地在探求如何更好地構建一個環境優美的公共空間。丁文清(2010)在《城市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咸陽市綠地系統規劃為例》中從城市綠地規劃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綠道的概念,從綠道的可行性、服務型、帶動性和標志性引申出綠道景觀應具備的一定經濟效益、美化城市風貌和提供休閑娛樂場地的功能[3]。于一凡、黃砂(2011)在《基于水道治理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以合肥市南淝河水道景觀規劃設計為例》中討論了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治理的方法和意向,最后將水道治理與城市綠道景觀的建設相結合,以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廊道為目標[4]。隨后,水環境修復改造開始成為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但在此期間的文獻期刊,大都只關注于綠道景觀的可實施性和設計方法原則的表層,并未上升到各景觀的空間層次的構建和組合方式以及人在自然環境中與場地環境和景觀構成要素間產生的精神共鳴。
二、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綠道景觀的設計要點、城市濱水綠道景觀設計研究、綠道景觀設計中的文化體現等幾個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進行城市綠道景觀設計就一定要恪守相應的設計原則,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如陳晶、李海燕(2014)在《中國城市綠道景觀設計初探》一文中就當前我國實際城市綠道景觀項目建設中設計所存在的不合理處,提出要以生態化、地域化、多樣化和人性化原則為立足點進行改正的呼聲[5]。朱圓玉潤(2014)在《城市綠道景觀設計方法與對策分析》中提出了在進行綠道設計時應堅持生態化原則、地域化原則、多樣化原則和人性化原則,同時從植物搭配和空間層次營造的角度,對綠道設計里的綠廊景觀、綠道出入口景觀、綠道中心廣場景觀、驛站景觀、慢道(自行車道和步行道)景觀以及服務設施周邊景觀和標識系統設計提出了概念性建議[6]。李茜、張智(2015)在《城市綠道景觀設計要點探析》中指出為了解決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導致我國眾多城市休閑設施不完備的問題,應大力推進城市綠道景觀建設,同時以美國曼哈頓和新加坡的綠道景觀為例,探求了城市綠道景觀設計時應具備的6個步驟和4個設計要點[7]。吳抒玲(2014)在《歷史文化型綠道的文化演繹———以廈門老鐵路綠道景觀設計為例》中,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城市綠道景觀設計,使得人們在休憩的同時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氣息。深刻剖析了歷史型文化綠道景觀中的設計手法和文化演繹模式,提出了將文化表達融入到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愿景,讓人們在游憩的同時能感受到每個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內涵[8]。隨著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全面推進,城市濱水綠道景觀的設計改造成為了北方城市水環境改造的重點,韓春妮(2015)和孫景芝(2015)都對城市濱水綠道景觀設計要點進行了研究,觀點集中表現為景觀設計不僅要結合地域文化,同時還要保證綠道景觀節點設施的實用性和綠道景觀的連續性與可持續性,都肯定了城市濱水綠道所具備的生態、經濟、景觀、游憩、教育以及交通的6大功能[9]。
三.研究趨勢
根據以上文章對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文獻的論述分析,出現了一些發展趨勢:一是綠道景觀設計越來越注重人的體驗感。王中華、孟佳欣和趙碩(2016)在《“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綠道景觀設計———以建設保定歷史文化型的綠道為例》中,總結出綠道景觀的文化氛圍大致可以通過搭建文化驛站、完善標識系統和整體規劃三個有效途徑來營造,從單個的景觀文化元素到整個步道景區的文化背景,讓人在感受綠道游憩功能的同時,切實體會到該綠道所在地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10]。范榕、李衛正、王亞煒和王浩(2018)在《城市綠道景觀視覺空間吸引模式研究———以玄武湖為例》中,分析了玄武湖綠道與各構成要素、設計元素、景觀形態和空間格局之間的視覺吸引關系,構建出玄武湖綠道景觀視覺空間的吸引模式,解決了綠道景觀視覺空間中吸引要素、吸引形態和吸引格局不顯著的問題,為今后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聚居環境提供理論指導,提升綠道空間對人的吸引力[11]。二是綠道空間功能性的多元化趨勢,靳遠和付軍(2018)在《綠道慢行空間景觀設計淺析———以三山五園綠道為例》中,分析總結了其慢行空間文化特色不明顯、游憩功能乏味、設施功能單一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從宏觀空間到微觀空間多層次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景觀空間和線性游覽空間的概念,豐富綠道景觀的空間層次,同時也增加了環境景觀的趣味性。
四、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研究材料)
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方法:通過檢索和查閱網上文獻書籍來獲得資料信息,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所要研究的問題。實證調查方法:參觀調研南京玄武湖公園、北京三山五園公園等。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研究從心理學、歷史文學和地理學等多維的角度和視野展開。對研究的主要方向開展綜合研究。研究材料:通過研究,結合現有理論書籍,從當前城市綠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綠道景觀設計原則、環境行為學三個方面來展開研究剖析。
五、結語
城市綠道景觀設計已經成為了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點對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綠地面積的不斷減少,人對綠色自然環境的渴望需求越加強烈,人們對城市綠道景觀不再停留在傳統的功能需求上,堅持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原則變得尤為重要。設計師在城市綠道景觀設計上除了滿足市民基本的休閑娛樂功能、人流交通導向功能外,綠道景觀空間功能的多元化、空間層次的復合化、地域文化的特性化這些以人為本的新設計將成為未來人性化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的新方向。
作者:陳紅 趙慧寧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