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區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寒地居住區景觀環境整體營造水平較低于其它地區,本文聚焦于寒地居民和景觀設計師之間的溝通,運用環境行為學相關理論,對寒地居民的行為類型、特點進行研究,探討寒地居住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寒地城市;氣候防護;居民行為模式;居住區景觀設計
在中國北方地區,具有溫度較低、冬季漫長、季相變化較明顯等氣候特點,這使得居住區外環境存在居民活動場所利用率低、功能設施不完善、景觀單調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居民使用不便、鄰里關系淡薄、冬季景觀效果差的現象。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設計師忽視文化背景及地域性、忽視人性化設計等,這其中忽視居民的需求是最為關鍵的原因。因此,在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著重研究寒地居民的行為模式,以便提供居住區景觀質量,體現空間環境對人的關懷、實現居住區戶外環境的本質意義。
1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居民冬季休閑活動參與度低
現階段,很多設計師不能充分考慮寒地城市的冬季氣候特點,以及居住于北方寒地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與行為需求,直接用溫暖地區的設計方法來指導北方居住區景觀設計,當冬季到來時,寒地城市的居住區有許多空間使用頻率極低,居民參與度不高,致其景觀質量下降明顯。
1.2活動空間內容匱乏,影響居民行為選擇
現在多數寒地居住區都為不同使用人群配備專屬的活動場地,但在實際情況時,居住區內不少老年人在健身時會選擇附近的大樹作為健身器材,兒童也會在各種雕塑、景觀小品上爬來爬去,還有部分居民把家里廢棄的椅子等搬到活動場地,服務設施的匱乏往往使場地無人問津,冬季無任何防寒設施的活動空間無法留住想要在此活動的居民,空間內人氣不足,沒有足夠的交往氛圍直接影響居民的行為選擇。
1.3公共空間環境友好行為下降
小區內的公共空間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園,居住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在居住區公共空間內出現很多破壞行為,公共空間環境友好行為下降,小區內亂扔垃圾、摘花、踐踏草坪、踩踏座椅、毀壞服務設施等破壞行為屢見不鮮,嚴重制約了居住區景觀環境的健康發展,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1.4植物景觀設計欠缺
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植物設計時,一部分開發商盲目追求壯觀的景觀效果,而設計師為了迎合其口味就在居住區中放置大面積的草坪和大尺度的色塊拼花圖紋,而沒有考慮其尺度對居民行為的影響。并且無法組成一個植物群落的生態循環。
1.5缺乏地域特色
有許多的景觀設計師或是因為追求效率,或是由于商業的利益,不對居住區景觀的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就進行設計,沒有辨識性,寒地城市的特色也沒有被挖掘(圖1)。
1.6景觀可識別性差
在夜景照明方面,寒地城市居住區夜晚照明景觀相較于南方,由于其冬季日落時間較早導致道路及活動場所采光不足等問題,無法滿足居民工作、生活的需要。例如很多居住區照明設施不完善或者照明強度不夠,兒童放學回家存在安全隱患;夜晚居民對環境識別性較差,現代居住區建筑相似,經常在夜晚發生老人、外來人員看不清指示牌、找不到樓門棟等問題。
2寒地居民活動類型及主要行為特點分析
2.1居住區居民行為活動類型分析
楊蓋爾將公共空間內人的活動類型分為3類,分別是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必要性活動是指不論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人們都會進行的活動,這種活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在寒地居住區生活的方面,這種活動往往指上班、上學、買菜、取快遞等等[1];自發性活動往往只有自然條件(天氣、時間、地點等)或者設施條件都適宜的情況下,并且人們有發生活動的意愿,自發性活動才會有可能發生。其行為包括曬太陽、在戶外環境呼吸新鮮的空氣、散步休憩等等;社會性活動包含兒童空間所進行的活動、在小區內的廣場上進行廣場舞活動、小范圍的聚集聊天活動等。
2.2寒地居民的主要行為特點
2.2.1趨光性。寒地居民相比于其他溫暖地區表現出更為明顯的趨光性,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陽光可以在冬季里給人以溫暖,還能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無論是行走還是逗留,人們都選擇在光照好的環境進行。
2.2.2親冰、雪性。在寒地城市,每到下雪就會看到小區里各類的娛樂項目,堆雪人、打雪仗、打出溜滑等(圖2),這些娛樂活動不僅僅是人們冬季的活動項目,它們還承載著人們的記憶、友情、親情,這種對冰雪的熱情是冬季的嚴寒驅趕不了的(圖3)。下雪還常常與過年聯系到一起,穿新衣、放鞭炮、吃大餐,一個個美好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那些溫暖的記憶賦予了冰、雪不同的含義。不過據觀察,居住區里很少看見承載冰雪活動的服務設施,見到更多的是被雪覆蓋的座椅,寒風凜冽的活動場地,設計師應當將這些需求體現在設計中。
2.3寒地居住區景觀對城市居民活動的影響
往往人多的地方就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因為人們會對人流密集的空間有一定的趨向性,即由于各種原因或者各種活動的舉辦有了一定的居民聚集后,就會吸引居住區內其他區域的居民前往,人們的“湊熱鬧”心理;這樣就會導致該人流密集的區域人群更密集,就會產生對交通的阻力,并對該區域的環境的配置產生一定的影響。
2.3.1交通阻力。交通阻力就是指產生妨礙了人們到達公共空間的阻礙程度,如果越低人們就能夠更加容易到達該區域,繼而在這個空間內的活動頻率就會增高,積累的人群也會越來越多。但是當聚集人群的數量達到了一定飽和度之后,此時就會產生很高的交通阻力。凱文林奇曾說現代城市中一個基本的優勢就是可達性,其范圍與分配可以作為城市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標準[2]。人們普遍能夠接受的步行距離不僅僅是數字測量的距離,還包括對路線質量的感受反饋。如果路面的鋪裝質量不夠高甚至景觀單調乏味,人們可以接受的路途會低于普遍情況下500m路程,達到200~300m;如果鋪裝的質量夠高并且沿途的景觀豐富有趣味性,就會延長人們可接受的步行距離。因此,可以判斷出要提高步行系統被使用者可接受程度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3點:加強在步行距離方面的把握、公共空間出入口的路徑景點注意便捷性與通暢性、行走范圍內的沿途景觀設計需提升得更加豐富。
2.3.2物質環境的配置。物質環境的配套設施雖然往往都不是人們在一個空間區域內的關注點,但是卻能夠給該場所進行社交活動的人群行為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同的空間設計會引導人們步行模式產生不同的路線;而設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1)空間布置。人的行為活動模式與所處的空間模式之間會有一定的相互適應性。在有場所感的空間之內,空間的物理環境可以一些空間內的物質與配套設施的視覺效果所創造;而空間內放置的標志性的景觀能夠從人們不同的視覺感知和角度創造空間的情景;空間的圍合感使其有了場所性,能夠更加深切地感知環境、理解環境和熱愛環境。空間的尺度、分類、鋪裝與邊界構成了空間的場所感,空間內的場所感是非常重要的。(2)設施設置。公共空間內的設施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公共設施的質量、布置的位置會影響空間的吸引力,進而影響空間的活力。通過對公共設施的使用情況可以分析出空間是如何被使用以及使用的頻率,從而描繪出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對于公共空間設施進行評價時,根據側重點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3]。
3基于行為模式的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建議
3.1基于行為模式的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策略
3.1.1氣候防護性策略。(1)整體性防護設計。在寒地防護性設計中,不僅要在單一場所采用防護性設施,還要將整個居住區戶外空間作為整體來考慮[4]。據觀察,相鄰2個功能空間之間,有防護設施的場所人群數量大,沒有防護設施的人群數量相對小,而且人數少的功能空間對人的吸引力明顯下降。除了缺少防護設施,距離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2)各功能空間的連接。從一個防護空間轉向另一個防護空間時,距離不宜過長,無防護條件的路段盡量選擇光照較好的位置,并適當增加向陽面人行道寬度,以增加光照面積。另外,應考慮連接各功能空間的道路可達性和景觀豐富度,提高美觀程度和居民冬季行走的舒適度,加強各功能空間之間的通暢性,構建人性化的最佳尺度的道路景觀,使居住區更為迷人。
3.1.2空間共享性策略。在開敞空間、半私密空間和私密空間的設計中,功能空間應盡量滿足不同類型的居民。例如,通過可移動的戶外家具組合形成相對獨立的圍合式私密空間,空間的變換取決于人群的密集度,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空間的利用率[5]。共享空間要在提高空間使用率的前提下有所側重,不能一味地追求共享。共享空間的本質是充分考慮功能空間內參與者的行為習慣和需求,按照比例為主要、次要人群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設計。
3.1.3生態景觀設計策略。設計過程中,應當以寒地自然資源與條件作為基礎,因地制宜,充分凸顯園林景觀的地方特色[6]。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附近自然資源的關注,將綠色空間與生態系統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作用發揮到最大。在生態景觀設計過程中,應以提高物種多樣性為主要目標,減少人類的干擾、破壞,并盡量選擇和當地植被結構較為相近的生物群落,充分考慮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動物、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生態宜居的和諧家園。
3.2基于行為模式的寒地居住區景觀要素設計
3.2.1植物景觀。植物在寒地居住區景觀設計與布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居住區景觀增添一抹綠色,同時還起到圍合空間、阻擋、降塵、遮蔭等功能。根據其季相變化明顯的特點和植物四季不同大小、顏色、形態的特征,實現寒地居住區景觀的四季變化:春季鮮花盛開,新綠初綻,夏季濃蔭蔥蘢,秋季色葉斑斕,冬季枝椏肅殺。
3.2.2水景景觀。水景的設置一要考慮水的深淺,水池深度盡量控制在200~400mm內,不僅可以減少后期維護的成本,同時又為使用者特別是兒童提供了安全保障。噴泉、跌水景觀樣式宜自由靈活,也可用象征的設計手法進行處理,如日本的枯山水形式。石溪或大面積的水池在冬季可作為冬季積雪場地,輔以夜晚燈光的渲染,將積雪藝術化處理,改善冬季水景利用率低的問題。春暖花開時,融化的積雪又能為石溪、水池補充水分。
3.2.3道路與場所。居住區內應建立便捷、有機的步行系統,小區內各步道相互銜接,使各單元樓住戶都可通過無障礙步行系統進入各功能區間,距離功能空間較遠的住戶,在設計中應考慮增加沿路的景觀節點,提升道路景觀質量。車行系統采用人車分流的模式,增強居民的安全感,但要滿足消防功能。(1)游樂場。游樂場是孩子們娛樂、學習的地方,要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培養探索、發現的精神。游樂場選址在陽光充足的中心地帶,開敞式的布局方便成人看護,場地周圍設置座椅以供家長們休息。(2)健身運動場。位置選擇遠離居民樓的向陽區域,避免過多的人流和車流通過,周圍宜用層次豐富的植物進行遮擋,減少噪音。配套設施:設置一定量的休息座椅,同時,材料選擇上滿足耐磨、防滑的要求。配備完善的直飲水系統和洗手池設施,球場與健身器材要有一定距離以防干擾。(3)休閑廣場。休閑廣場的使用人群呈多樣性,其中老年人是主要的使用人群,幾乎白天的任何時段都有老年人參與,例如和鄰里閑聊、打牌、遛彎等。位置選擇:入口區、中心區、道路邊緣等。形式上相對規整,材料以防護的硬質鋪裝為主。配套設施:配備供居民使用的桌椅,亭、廊等,周圍種植花樹和庭蔭植物。私密性空間與半私密空間相結合,滿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季節的需求。
3.2.4景觀小品。寒冷地區亭廊應選擇具有冬季避寒、夏季納涼功能的樣式。位置選擇:多在廣場、鄰水、靠山等地[7]。在材料上,景觀小品應在居民可觸摸、接觸頻繁的地方做防寒處理,例如使用塑料、木制材料或者在健身器材上增加布套、座椅保暖等,在細節上提升居民對居住區外環境的好感度,提高健身器材、座椅等的使用率。硬質鋪地多為鋪磚、鵝卵石及人工材料。
3.2.5夜景照明。寒地城市獨特的氣候特點使得夜晚景觀照明更為重要,居住區內精致的夜景可以營造出溫馨的心情,減弱小區冬季壓抑的景觀氛圍,足量的燈光照明為歸家的居民點燃一絲溫暖。燈光的特性使得夜晚景觀容易形成浪漫的效果,調整燈光的顏色、大小、照射方式以滿足不同居住區的個性化需求。
4結語
為了讓寒地居住區景觀空間更具安全感、親切感,符合寒地居民不同的行為需求。設計師應結合寒地氣候特點,探尋適合不同人群行為模式的景觀構成,以解決寒地居住區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設計中找到平衡,做到真正的人性化設計,體現環境對人的關懷。
作者:謝雨桐 周旭丹 張琪 薛超越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