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教協同生理學教學設計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課程從教學設計理念、思路、層次和環節展開探索,深化生理學教學改革,明確生理學課程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教學設計突出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注重能力和過程的考核體系的設計,引導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了醫教協同模下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整合。
[關鍵詞]
在臨床醫學人才醫教協同培養模式下,醫學基礎課程面臨新的定位和思考,如何更好地為醫教協同模式提供基礎和支持,提升人才質量,是當今醫學基礎課程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而教學設計是體現教育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和預習性所必需,又是順利實施教學方案、調控教學過程的前提,還是確保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1],同時教學設計也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2],因此我們從教學設計理念、層次和環節展開探索,從教學設計深化生理學教學改革,為醫教協同模式下,中醫院校醫學基礎課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1生理學教學設計理念和思路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重要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從研究方法來說,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它所有的知識都來自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3]。生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起到了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作用,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把握基本的理論、方法和基本技能,還應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4]。以認知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基于課程的特征和定位,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基于課程的目標,我們提出以知識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科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為重要環節,滲透科學素養和人文關懷的培養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的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是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為目的特殊的設計活動,既具有設計學科的一般性質,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5]。因此基于課程目標,我們采用課程、章和節3層次教學設計把目標落實分解到節,基于節的知識點闡明目標,分析內容和學情,提出教學環節的策略和方法,設計過程和板書,設計互動環節和自主學習資源,根據實施的過程設計評價方案,并且根據實施的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以及總結。
2生理學教學設計層次
采用課程、章和節3層次教學設計,以節層次教學設計為基本單元,其中由課程到章到節是逐步深入和深化,而由節到章到課程突出知識的關聯和整體性,其中課程層次教學設計主要突出整體設計,包括課程一般信息、課程簡介、章節內容和學時安排、學生特點分析、課程目標、課程教學環節設計和課程形成性評價方案,其中章節內容和學時安排主要設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生理學史話與前沿、生理與臨床和雙語案例5個環節及每個環節的課時分布,學生特點分析是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特點分析學生學習生理學的潛在情況并且提出應對的策略,課程目標是針對課程知識,學生學情分析,提出課程總的理念和課程知識、能力以及情感目標;章層次教學設計突出銜接作用,主要闡明章的教學目標和節的時間安排,分解課程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而節層次的教學設計是基本環節也是主題環節,在節層次的教學設計中,以知識點為依托,在課程和章設計的布局和框架下,展開設計,所以3層次教學設計是整體規劃,逐步實現,然后又回到整體把握。
3生理學教學設計主要環節
以節知識為基本單元,展開教學設計,突出基礎與臨床結合,多元化方法的應用以及形成性評價。
3.1教學目標
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習態度目標和價值觀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根據節的知識,根據大綱細化到了解,掌握和熟悉3個層次要求,能力目標是根據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章節知識的內容突出科學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習態度目標是結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能動性,而價值觀目標主要在知識中滲透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3.2內容分析
根據知識目標闡明主要教學內容,并且對內容進行圖注加工,明確思路和邏輯,介紹重點和難點,根據內容的加工和難點以及重點的分析,提出知識目標實現,重點把握以及難點突破的策略和措施。
3.3學情分析
根據知識特點,從學生的知識維度(認知基礎)、技能維度(學習能力)和素質維度(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3個方面分析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本節知識所具備的知識基礎,是具備學習的方法以及能否主動地去學習,并且針對上述情況提出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及預解決的方案。
3.4課堂設計
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設計,根據教學目標,根據知識分析和學情分析,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相應的教學手段,設計課堂教學的環節以及使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教學與媒體教學的結合等,主要突出對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案例式和逆向推理式等。綜合上述因素,根據目標、內容、策略和方法,細化過程,以課時為單位,設計整個過程,包括內容以及時間的分布,教學方法的應用。
3.5板書設計
以重點和難點為主線,加強學生對于重點的把握和難點的突破以及對于知識的整體性把握,結合課件設計相應的板書。3.6教學互動環節設計包括課堂互動和課外互動環節,課堂互動環節主要是課堂提問,包括教師和學生提問環節,設計課堂提問,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并且引導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課外互動環節主要是構建課外學習平臺,課后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答疑和課外輔導,并且引導學生小組學習,根據節內容開展,圖形復習,思維導圖制作,案例討論等,引導學生深層次加工和應用知識,基礎聯系臨床。
3.7自主學習資源
主要是輔助學生學習提供相應的教材或學習網站、視頻等資料,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8教學評價
根據內容,根據目標和實施的情況設定評價方案,構建考核體系,考察學生對于知識掌握和應用的情況,考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評價體系突出過程,突出知識、學習態度的評價。
3.9教學反思和改進以及實施小結
根據以往實施的情況,基于內容,基于過程反思整個設計然后提出已經改進的措施,對于內容來講,學生是否已經基本知識掌握,并且能應用相應知識,做到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對于過程來講,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學習,參與小組學習,并且能主動去把握,并且根據具體實施的情況,重新審視教學設計,研討改進方案。
4教學設計實施小結
教學設計的探討,明確了課程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突出了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多元化教學方法和注重能力和過程的考核體系的設計,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并且理論聯系臨床實踐,能調動學生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在當今臨床人才培養的醫教協同模式下,明確提出也明確提出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突出了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臨床能力與人文溝通相結合、專業素質與醫德素養相結合的培養內容與方式[6]。因此教學設計的探討深化了醫教協同模式下醫學基礎課程的改革,促進了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人才的培養的整合。
作者:尹抗抗 唐標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賈學艷.對教學設計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0(4):220-221.
[2]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
[3]朱大年.生理學(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
[4]唐標,胡方林.菲律賓圣托馬斯大學生理學教學簡介及教學實踐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8):733-735.
[5]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唐景莉.醫教協同培養臨床醫師———訪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