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信息技術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橋式整流電路為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借助學校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仿真軟件、微信墻等多種信息化資源,引導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特色。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網絡資源;整流電路
1教學內容及目標
1.1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課選用的是校企合作校本教材風力發電變流技術,第二章整流電路是風力發電的重要環節。本課所講的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是第二章的開篇,學生在學習了電力電子器件的基礎上,以小功率風力發電系統中整流器為載體,認識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原理和測試,為后續的三相整流奠定基礎。本設計的重點內容為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組成和工作原理,難點在于電路常見故障檢測與分析。同時,課堂應具備以下特點:①信息化教學所需的環境;②學生之間要小組合作,共同學習;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能夠高效快速的交流互動;④評價能及時多元化、課后要有鞏固訓練。本設計充分運用了學校的微學習與自主測評平臺,整合教學資源,采用實物操作與多媒體、網絡、個人終端等多種信息化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利用3D動畫、交互游戲、微課程等信息化資源,借助電子電路仿真分析軟件Multisim、微信墻等信息化技術,通過思-學-仿-做-評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信息化資源與實物資源的有效結合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建構、技能訓練。
1.2教學目標的設置
知識目標:①了解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②理解單相橋式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能力目標:①能從電路原理圖中識讀整流電路;②能對橋式整流電路常見故障進行檢測與分析;③通過參數估算會合理選用整流電路元件。素養目標:①強化安全意識和節能意識;②養成文明規范的操作習慣
2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本講課的內容,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拓展三個階段,其中課堂教學分為思、學、仿、做、評五個環節。
2.1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平臺移動端完成兩個任務:一是搜索風力發電相關圖片并上傳,二是學習整流電路微課。我與學生通過平臺交流互動,跟蹤學習進度,以便微調教學側重點。
2.2課堂教學
環節一:思——創設情境明確任務。展示學生課前上傳的圖片,并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實現與課前準備的對接,增強專業意識;觀看風力發電3D動畫,引發學生思考整流在風力發電中的作用,結合課前的微課學習,進行回答,以此來評估學習成效。教師講解離網風電系統框圖,引出小功率風電系統整流器,并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制定學習計劃。環節二:學——自主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本講課兩個知識點。知識點1: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首先學生通過微課小組學習電路組成,了解全橋堆的應用,并在平臺完成互評。然后,小組競賽,完成電路搭接測試游戲。之后,學生參照微課講解,在任務單中繪制電路原理圖,鞏固電路組成這一重點知識。此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提煉和總結,指導學生完成電路識別測試題。通過查看平臺匯總結果,掌握學生狀況。知識點2:橋式整流電路的工作原理。學生首先通過微課學習電路工作原理,小組合作,討論U2正半周、負半周時電路的工作過程。然后,在任務單中繪制電路輸入、輸出電壓波形圖。自主學習完成后,選取兩組同學上臺講解工作原理,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提升。最后,微課學習負載和二極管上電壓電流公式,填寫任務單。環節三:仿——聚焦任務模擬仿真。本環節學生運用電子電路仿真分析軟件進行操作模擬。首先,小組合作完成電路搭接,檢測對知識點1的掌握程度。并使用軟件中的虛擬示波器觀察波形,用虛擬萬用表測量電壓,通過對比理論值與測試值,理解公式。上述內容完成后,登錄平臺進行自評。然后,根據任務單的提示,設置故障、觀察現象、記錄總結。環節四:做——實戰體驗鞏固提升。首先教師講解安全及操作規范,并給出實際風機控制器的技術指標,指導學生估算參數。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領取本任務所需的工具儀器和元器件,檢測元器件。之后按照工藝要求進行電路元件的焊接。學生操作過程中,可根據自身需要隨時觀看二極管檢測、電子焊接工藝等微課,達到差異化教學的目的。學生實做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檢查并抓拍學生錯誤操作和規范操作上傳微信墻。焊接工作完成后,將電路板的焊接面和元件面拍照,上傳至學習平臺,建立作品庫,方便企業專家定期登錄平臺進行點評。電路板經教師檢查認可后,通電檢測。環節五:評——展示交流總結評價。操作完成后,教師組織觀看微信墻照片,引導學生在平臺作品庫中進行星級互評。展示平臺中自評、互評和企業專家點評情況。
2.3課后拓展
布置學生課后任務:借助微信平臺預習三相橋式整流電路的組成和原理,完成自我檢測題并提交平臺。
3教學設計的創新
第一,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職業能力。思學仿做評的教學模式,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做中教、做中學的職教理念。第二,凸顯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平臺、微課、微信墻等信息化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第三,移動互聯網+教學、拓展學習時空。為學生、教師、企業專家營造了課內外全程互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延展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
4教學反思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學生能在看中學、玩中學、練中學,使我們的課堂不再是靜止、生硬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也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
作者:孔莉 單位: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
參考文獻:
[1]黎加厚.教育技術教程-教育信息化時代的教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振源.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趙志強.論信息化技術對教學模式的影響[J].教育探索,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