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導學式教學設計例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文本解讀:勾勒主問題確定的“經脈”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以“親情”為主題。課文是由著名作家、煤礦詩人孫友田先生的《月光母親》一文節選而來。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月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作為第三學段的教學文本,其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提供需要推想、辨別、體會的有關詞句
(1)課題———“月光啟蒙”“月光”蘊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了母親給我“啟蒙”的環境———月光如水;二是“月光”暗含著母親愛心的圣潔光輝;三是這里的“月光”是美的化身,中華女性特有的文化符號。滲透著造化之永恒,贊服了化育之神功。這里的“啟蒙”,不只是開發蒙昧,使“我”明白事理的意味,更重要的是指使“我”打下了接受新事物,邁向詩人殿堂的基礎,為“我”日后的成就,奠定了最重要的“根底”———詩人特有的韻律感、節奏感、詩人的智慧、必需的想象力。再者,題目中的“啟蒙”乃是全篇的“題眼”。它點出了課文描述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旨的切入口,是理清課文思路的“路標”。
(2)有內涵的詞句、段落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②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③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以上的詞句、段落,從不同角度點明了母親給我“啟蒙”的內容,蘊含了母親對“我”日后啟蒙的作用,散發著母親特有的“愛”的深情。
2.課文的基本表達方法
從篇章結構而言,呈現了兩個“交融”: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明暗兩條行文線索的“交融”:明線是母親對“我”的啟蒙;暗線是作者情感的體驗、發展。從局部表達的手段來看,最突出的是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一是“芳香的音韻”所運用的“通感”手法;二是“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運用了“拈連”的修辭方法,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二、學情分析:找準主問題設計的基點
學情分析要緊扣兩條邏輯主線,即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這兩條主線,知識邏輯要明確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將學知識內容的“差距”,便于確定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心理邏輯要分析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問題設計的匹配性與契合度,目的是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與方式。知識邏輯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重要因素,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博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由此可見,我們一切教學的出發點,都應從兒童的立場出發———以學定教。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就《月光啟蒙》這篇課文而言,學生在第一課時已經完成了破解課題、掃清閱讀障礙、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的任務,在此基礎上了解“母親是怎樣為我啟蒙,啟蒙了我什么”這一難點,初步了解“情景交融”對于文章表達所起到的作用這一個難題。
因此,如何理解“情境交融”應成為我們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我們設計主問題的基點。通過對課文具體語言文字的朗讀、品悟,感悟母親在月光下給予我的啟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以及民間文學的神奇魅力。賞析文中月光的描寫,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寫法對文章表達所起到的作用。在學情分析中,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二者的聚合點是“學生的發展”,只有這樣明確定位,實現知識邏輯向心理邏輯的過渡,我們才能找準主問題設計的基點,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作者:拾景玉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