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厭氧性細菌教學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教學內容
1.1教學目標
依據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就業崗位需求,按照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1.1知識目標
重點掌握破傷風梭菌的形態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則;掌握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態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則。
1.1.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用臨床思維處理疾病,根據厭氧性細菌致病規律,選擇正確的傷口處理方法和預防措施的能力。
1.1.3情感目標
培養適應新時期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需要的人才;促進農村衛生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
1.2重點、難點
綜合教學目標、學生認知程度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確定本次課的重點和難點。重點: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性;難點: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機制。
2教學策略
2.1說教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特點,應用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制定一系列教學方案以達到教學目標。提問式教學法:復習所學內容,導入新課知識點;案例教學法:掌握重點難點內容;問題導向(PBL)教學法:知識遷移,開闊學生思維,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討論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學習能力;分組實驗法:理論實踐相結合。
2.2說學法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特點,重視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采用以下3種學習方法:情境體驗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發散聯想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合作探究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學過程
3.1問題點撥,導入新課
首先提出問題: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通過點撥、指導學生回答問題引入本次課的內容———厭氧性細菌。讓學生分組總結3種厭氧性細菌的共同點?由這個問題的答案,進入第二個環節的學習。第二個環節學習5方面的內容:厭氧性細菌總述,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態特點與致病性及防治原則。具體如下。
3.2理論聯系實際,講授新課
3.2.1厭氧性細菌總述
學習本次課前學生已經學過“細菌概述”,因此提出問題: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是什么?通過點撥、指導學生回答問題引入本次課教學內容———厭氧性細菌,讓學生分組總結厭氧性細菌的概念。
3.2.2破傷風梭菌
(1)利用PPT展示破傷風的臨床典型癥狀。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癥狀的特征,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臨床表現?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把教學內容轉化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斷探索。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2)用典型案例設計情境:稻田里干活的農夫不小心被田里的竹簽扎到腳板,傷口很深,血流不止。提問:傷口特點?該怎么辦?由小組討論后作答。教師點評總結。(3)運用問題導向(PBL)教學法學習破傷風的典型臨床表現:苦笑面容、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肌痙攣而窒息死亡。提出問題:為什么破傷風會出現這些臨床表現?這些臨床表現和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在書本中找到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機制:破傷風梭菌產生的痙攣毒素作用于腦干神經細胞和脊髓前角神經細胞,毒素進入細胞后抑制正常存在的抑制性介質和抑制性神經元的協調作用,導致伸肌與屈肌同時強烈收縮,造成破傷風特有的癥狀。(4)最后,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臨床思維,使學生掌握導致破傷風的原因及正確的傷口處理方法。
3.2.3產氣莢膜梭菌
首先用PPT列出產氣莢膜梭菌及其所致疾病的臨床癥狀圖片;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其與破傷風梭菌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病物質的不同之處;最后教師總結:產氣莢膜梭菌產生多種外毒素和侵襲性酶,溶解紅細胞或組織細胞,導致出血、水腫、局部組織壞死,因此,所致疾病多見于氣性壞疽。通過對比兩種疾病的不同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2.4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質是肉毒毒素,感染方式為食用了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如發酵的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醬),罐頭,香腸等。但是肉毒毒素導致的食物中毒癥狀不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而是眼瞼下垂、眼球肌麻痹,吞咽困難,甚至因呼吸肌、心肌麻痹而死亡。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入一段廣告:“一針”瘦臉、瘦小腿!提問:“一針”指的是什么?(當下被廣泛用于醫療美容領域并被時尚人士追捧的“美麗毒藥”———A型肉毒毒素)給學生3分鐘時間分組討論,為什么肉毒毒素在美容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教師將答案引到肉毒梭菌的致病機制上:肉毒毒素具有阻斷神經支配的作用,可減少或者消除肌肉的不自覺收縮,因此,在美容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肉毒毒素,不要盲目跟從潮流。肉毒梭菌產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物質,0.1ug即可致人死亡。
3.2.53種厭氧性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特別指出:為防止破傷風梭菌導致的破傷風,一定要用雙氧水(H2O2)清創,破壞厭氧性細菌的生長環境,然后緊急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但是,TAT皮試出現過敏該怎么辦?用不用TAT?這些問題是學生將來在農村醫療服務中一定會遇到的,在此讓學生用發散聯想法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得出結論,教師予以指正。
3.3小結
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為鞏固學習效果,要及時小結。
3.3.1練習題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與本次課有關的重、難點練習題,根據學生掌握程度,設計3種題型,當場出題,當場完成,當場給出正確答案。
3.3.2布置課外作業
病例分析:患者,女,干農活時右腳被一顆生銹的鐵釘扎傷,傷口很深,自行拔出鐵釘、簡單包扎后又下地干活。兩周后該患者死亡。請分析該患者最有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么?這個病例來源于生活實際,通過這樣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達到教學目的。
3.3.3板書
再次以如下板書展示教學過程,強化記憶,提高教學效果:以上即是“厭氧性細菌”內容的教學設計。這一設計的特點是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維訓練為一體。其目的是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病原生物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作者:王利 單位:汕頭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