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性質。
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是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屬于必修課。本課程是一門融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會計方法、會計理論、會計操作為一體的交叉型課程,本課程系統完整地介紹如何運用財務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系統,將企業經濟業務通過會計軟件進行會計的記錄、計量、計算、報告等一系列工作過程,生成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信息、會計報告的現代會計信息技術方法,旨在培養高職學生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信息化崗位工作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既要理解會計信息化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又要熟練掌握會計信息化工作崗位的基本專業技能。
(二)課程設計理念。
一是緊盯企事業單位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職業需求開發課程,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開展廣泛的專業調研,不斷增強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二是課程開發路徑緊緊圍繞“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緊密地與會計軟件應用企業和會計軟件開發企業合作,貼近社會實際需要。通過校企合作,解決好“學什么”的問題;通過工學結合,解決好“如何學”的問題。三是將課程的學習和會計從業資格認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四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按照基于會計信息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理念,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和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行動以會計信息化工作過程為主線,采取任務驅動式或者是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以真實業務的案例為載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樂學促勤學,以勤學強能力,做中學,看聽學,教中學,學中悟。融“教、學、做”為一體。
二、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
(一)能力目標。
以會計信息化實踐操作的各個模塊為內容,熟練掌握各個環節的知識點,如記賬憑證錄入、總賬期末的會計處理、報表、工資、固定資產的核算及供應鏈管理等。能熟練、正確地進行操作,提高會計電算化實務處理的專業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夠用會計軟件的功能模塊正確地處理各種會計業務,完成各項會計工作。在維護能力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會計軟件內部的工作原理和數據處理流程,能夠及時地解決和排除會計軟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勝任單位會計信息系統管理員的角色,具體負責單位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建立、運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識目標。
(1)了解會計信息化的基本內容、基本定義、基本原理;明確企業會計信息化組織制度、組織過程以及相關內容;(2)了解會計信息系統的編程及開發過程;(3)掌握財務會計軟件各個模塊的結構聯系及操作過程,能夠熟練應用;(4)掌握財務軟件的綜合業務處理。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講授,鞏固前面所學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同時,進一步掌握會計信息化的開發原理及業務處理過程,培養學生對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興趣,完善會計工作的嚴謹性與規范性,樹立愛崗敬業精神。
(四)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
包括:會計電算化合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從業資格、中級會計從業資格。
三、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一)教學方法。
1.項目教學法。以企業真實的業務資料為一個項目,使學生置身于企業之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各項任務,或者與別人合作完成建賬初始、基礎設置、財務處理、會計報表、購銷存管理等一系列具體的會計工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案例教學法。以一個企業真實的會計資料為案例,仿真企業會計崗位的設置,讓學生猶如置身于某個企業的財務部門工作崗位,獨立完成賬套初始、基礎設置、賬務處理、報表管理、購銷存管理等具體工作任務,有效地縮小了學生在學校實踐學習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的差距,使學生畢業后直接能在企業上崗,做到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崗位工作相適應。3.角色扮演法。根據會計工作性質的要求,通過讓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不同的會計崗位角色,體驗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財務軟件各模塊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企業財務部門的審核會計、出納會計、系統管理員、主管會計、成本會計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掌握各崗位實際操作運用及各分工和銜接的工作。學生通過角色變換的體驗,激發了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并加深了對會計信息化崗位的理解,增強了自身專業技能。4.小組討論法。制定《會計信息化》課程的實施和管理提綱、計劃,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能夠使學生具有團隊合作、團結奮進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廣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溝通協調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針對已經確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們采取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在課堂上,通過詳細講授、總結、提問和討論等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理論上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還作為課外作業來布置并及時批閱;對于上機操作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除了加強課內上機練習以外,還重視課外上機練習操作;將重點和難點問題作為期中、期末考試的主要內容,以便學生能夠把握本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
四、教學評價
期末考核評價及方式:本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被確定為考試課,滿分為100分。成績在85分以上為優秀、在75-85分之間為良好、在60-75分之間為及格、在60分以下為不及格。采用筆試和機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按3∶7的比例加權平均后匯總而成。平時成績:是由形成性考核,即過程考核和課外作業組成。期末成績:采用無紙化上機考試,統一命題,分A、B兩套試題,從擬定、校對、試做、審批等環節來嚴把試題質量。考前由系部從中任取一套來統一考試。最后由任課教師統一流水閱卷,并以班為單位,進行試卷分析。
五、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是加強課程的立體資源建設,開發建設全面、系統、完整的會計電算化應用課程資源庫(資源包)。二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多媒體教學系統,以視聽結合、圖文并茂、感官刺激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實務的操作演示教學系統,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直觀教學,幫助教師表達專業技能和知識。開發人機交互仿真訓練系統,利用動態交互訓練,增強教與學的交互性。三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互聯網上建立工學結合的工作環境。四是使用實務考核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實現考核的客觀和高效。五是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推介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擴大學生獲取技能和知識的途徑,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劉榕生 單位:山東德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