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中音樂教師對教學設計的視角建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準上做出了修訂變化,新課標直接關系育人質量的提升,即在對音樂教師的教學上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在音樂教學上開始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形式,備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基礎環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備課?筆者認為是當下教學過程中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本文就高中音樂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問題,以新課標為依據,以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2017版新課標;高中音樂;教師;教學設計
在我國2017版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較舊版從四點新增到六點,對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理念及目標作出清晰明確的闡述,舊版課標強調音樂的審美價值、音樂鑒賞與表演的范圍,以及音樂在實踐中的作用和創造力,強調群體的全面性以及個性的關注性;新課標新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標準,著眼于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體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化情感,在普通高中開展實施音樂教育時更加關注課程選擇、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二者對比發現,2017版新課標對在普通高中開展音樂課堂更具有針對性,目標維度更具體。新課標的,為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思路與學習方向,在此理論的指導下,音樂教學的教學設計應當有新的變化,從綜合教育思想和音樂功能及理念出發形成的具有價值的教學設計。設計課程的意圖要有明確的認識,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教材研讀
音樂課程應該是以音樂去理解音樂,對于音樂教材,首先教師要通讀,對內容要有整體的概念,然后將教材進行細讀、研讀,形成知識框架,教師要反復欣賞、演唱、演奏音樂作品,因此在以新課標理論的指導基礎下,教師應當做到:1.教學重難點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一堂45分鐘有限的音樂課堂里,教師不應該試圖將教材內容所有的知識難點都成為本堂課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籠統模糊,學生學習分不清重點、難點,教師應當有精準把控核心內容的能力,能夠將一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拿出來,而不是無主次、無效的知識教授。以人音版布隆迪的《鼓舞》一課為例,若教學內容以學生能夠掌握非洲鼓樂的節奏特點為主線,那最主要的核心是律動,思考如何引導到律動,教師可以開始以簡單的節奏律動導入,圍繞律動核心設計前后律動鋪墊,從律動前引導的拍手跺腳捻指簡單分類動作,到后面通過肢體融合所有動作完成一個成品,兩者之間是有內在的聯系的,而不是割裂的。作反面舉例,若要講律動,卻以繪畫旋律節奏走向的表達方式作為導入,難點就沒有凸顯出來,容易造成教學內容混亂、毫無主次等效果,因此教師要清楚明確課堂設計的內容,以及要考慮有限的課堂時間,形成自身優秀的教學風格,避免不要為了形式而出現形式的教學方法,避開不要非內容而設計教學環節。2.教師要建立起與音樂作品間的關系。新課標課程設計的依據是高中音樂課程將鑒賞-表現(唱、奏)-編創作為必修課程主干,體現音樂創造過程的共性特征,涵蓋音樂實踐活動的不同表現形式①。對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做到兩個領悟1)試圖領悟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系;2)試圖將自己走進音樂,教師與2017版新課標下高中音樂教師對教學設計的視角建立作品的關系。具體來說可以從音色、速度、力度、查閱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教學思考,教師首先要從呈現出的作品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從譜面上對所表現出的音樂作出領悟。以SY中學Z老師教授的《卡門序曲》一課為例,此曲結構是一首回旋曲,是由主部主題多次反復以及與若干個插部組成的,Z老師以主部主題和第二插部主題《斗牛士之歌》做對比分析時,以主部主題描繪的活動氛圍、以及音樂配器為教學切入點,比如銅管樂的音色才能營造出這樣恢弘的氣勢,并引導學生用“蹦”模仿演出主題旋律,激發學生聽賞參與感,體驗卡門序曲主部主題生氣勃勃的場面氣氛,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而第二插部主題《斗牛士之歌》是描寫一位斗牛士凱旋的場面,Z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考慮的是音樂在烘托主題形象上思考是以一個什么基調來出現?斗牛士他的出現,是一個文弱的形象還是自信英武的還是威風凜凜的?那么從音樂聽覺、譜面分析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種自豪中帶有優雅的感覺、是有一種帶有歌唱性的情感表達,弦樂的旋律演奏將人物形象、場面氣氛、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教師備課時還對歷史西方斗牛的關系作了解,有助于學生對作品背景的梳理和理解。教學設計時教師所有的思路都應緊扣對音樂情緒的表達,從作曲家的角度去想配器,領悟作曲家與作品的關系,思考音樂的傳遞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不同的音樂家有不同的理解,任何音樂作品都有作曲家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音樂教學前是需要我們教師的理解,教師要反復聆聽音樂作品,用音樂來學習音樂,教師要充分理解作品、領悟音樂內涵、領會創作心境,那么才能進一步思考學生可能會怎么去欣賞這個作品,真正完成教學。3.教師要靈活的運用教學方法。前有內容,后談方法,教師要以完成上述內容思考為前提,再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可以從不同的題材、表現形式、風格、藝術特征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入手,其中對比學習筆者認為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LC中學J老師對人音版《祖國頌歌》音樂片段進行欣賞時,J教師運用鋼琴的高中低三個音區進行彈奏對比,讓學生在三個不同音色音響聽覺上對音樂作品要表達的情緒進行感悟和思考。教師在音樂作品鑒賞模塊的教學上,要充分發揮引導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可以在開始做具體講解,將邏輯性思維框架或者領悟式的學習方法進行教授,學生掌握方法后便自然而然能夠過渡到由教師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其他片段進行自主學習、審美感知,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對這個部分進行設計,在實際課堂中通過課堂互動,由學生進行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主動表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與擴展。
二、注重學情分析
教學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所以充分的預設是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障。在上述敘述的基礎上,課前學情在備課環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是無法完全預控的,但教師仍然在教學設計環節應當要做好各種可能性的思考。高中時段的學生已有自主的學習能力和一定的知識積累,作為一個現實的、具有創造力的個體,逐漸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由于學生個體發展上存在著差異,比如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思維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等都存在不同個性,因此能夠導致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因人而異。因此,此時關注課前學情就顯得十分必要,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需要將學生和音樂的關系以重點加以思考,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心智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更接近成人化,教師可以自己最初的印象就是學生的印象進行教學設計,最好是已了解班級學生的基礎下,并在實際教學時與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前溝通,以便能夠及時調整一些細節小部分,將所設計準備的彈性空間能夠發揮最大效率,加上教師自身經驗的個性魅力,最終能讓課堂迸發激情火花,充滿樂趣。以GL市Z中學Z老師為例,老師在課前就很好的關注到班級學情,在人音版《京劇大師梅蘭芳》課堂教學中的一項對比環節中,Z老師就能夠做到明確邀請一位嗓子十分具有特色的男同學進行示范對比,順利有效的過渡到戲歌的發聲方法的教學部分;在提問環節也能夠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進行高效的師生問答。GL市L中學L1老師的《越韻-梁祝》課堂是在比賽活動中展示的,教授的班級是不熟悉的班級,但是能夠看到在課前準備階段,老師有與同學進行溝通的行為,致使在后面的課堂師生互動環節十分出彩,在男女分組學習和表演部分時都十分優秀,另在身段體驗時,老師還邀請一位學生一同配合,在表演結束后,當場采訪表演學生的感受,該學生的回答也十分到位有趣。以上兩個教學片段都明顯的能看出,由于教師教學設計環節,能夠在課堂教學上把握就比較大,收放自如,尊重不同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回答,達成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擴展學生自我創造的空間。及時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理、高效的音樂學習。
三、關注課堂生成
2017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第二點“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中提到音樂課程要通過聆聽、歌唱、演奏、編創及綜合藝術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得以實施。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學習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提升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時,增強藝術表現能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甚至包括提問的問題、無論正誤的回答,都是教學生成結果的來源,由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應該對自己在設計環節上做反應預設,通過以下個案分析對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的呈現作出更細致的闡述。以Z中學Z老師為例,本節課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戲歌《梨花頌》,這是本堂音樂課的教學重難點,Z老師將戲歌的唱腔方式貫穿了整節課,在體驗京劇《貴妃醉酒》片段中的“擺駕”教學時,有一位學生較快的就發聲出來,Z老師在這個環節上的實際教學中即時鼓勵了這位同學,并讓全班同學都來模仿,就完美的達到了教學目標也完成了自身的教學設計。Z老師通過自身優秀的專業技能,在充分領悟音樂作品下,教師的現場示范戲歌版和學生歌曲版的實際對比,通過對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聆聽對比,找出戲歌和歌曲之間的差異不同以及戲歌的特點,再讓學生模仿教師,進一步自然過渡到戲歌《梨花頌》的學習當中。在《越韻-梁祝》這一課中,L中學L教師預留了很長的部分在《梁祝十八相送》的吳儂語唱法和身段學習上,在這一教學重難點上,教師在使用方言演唱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發現尾字音的裝飾音,不是提前告訴學生在哪個位置旋律該如何演唱,而是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自主感受,讓學生“告訴答案”,這樣的教學方式所呈現的教學效果也是出奇的好,這首歌曲的旋律難點也很快被學生掌握了。事實證明,課堂中的教學要依靠教師提前進行預設,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以自身對音樂的初印象為標準來思考學生與音樂的印象、與音樂的關系,借此也要求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激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變化來進行即時調整,出現意外的生成狀態,合理利用這些“意外驚喜”調動音樂課堂的氣氛,讓音樂課堂變得充滿樂趣和精彩,形成學生想學的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發揚個性魅力。教師是實施課程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教學設計環節中就該將科學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對象作充分謹慎的思考和準備,在2017版新課標的理論指導下,使音樂教師與音樂教學建立充分聯系,與課標齊驅并進,最終呈現出完整的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妍姝.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學會做好備課“加、減”法[J].大眾文藝,2013,08:240-241.
[2]童春.淺談音樂教學的備課[J].中國西部科技,2010,36:99+112.
[3]孫燕飛.新課改理念下的音樂課程備課思路創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3:131-132.
[4]張繼靜.談課改下音樂學科的備課方式[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05:77-78.
[5]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林益婧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