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生態城市產生于現代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是在對“人與自然生物圈”的研究中被提出來的。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城市建設規劃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們日益豐富的需求,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規劃則是很好地彌補了傳統城市建設規劃的一些缺陷。文章就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特色探討
1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早期的城市化建設中,很多國家并不重視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之間的平衡,很多時候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環境破壞的基礎之上的。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城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環保理念也被不斷提出。同時,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這條路在不斷的探索中也有一些必要的原則需要遵循。
1.1生態原則
在社會文明逐漸強大的今天,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是對于自然的保護,同樣也是對人們自身的一種保護。當今社會城市越來越多,人們活動的軌跡遍布了全球,無數的城市被建造,生態城市無疑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生態城市規劃的生態原則也就是通過相應的手段來彌補人類城市建設對生態造成的損害,通過合理的方式來增加人文綠地景觀,實現保護城市本身的自然環境的目的。
1.2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我國當今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也是黨和國家經過無數次的科學論證所得出來的重要思想。而運用在現代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就是要從人出發,以人們為中心點去出發、調整、設計、控制現有的城市環境。要實現人們的所要達到的目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最希望、最切實的要求。也就是生態城市建設設計不但要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需要兼顧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理念要求。
1.3穩定性原則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需要從整體的穩定性出發考慮,這里的穩定性就是指在城市建設的規劃中,在生態這一方面要保持穩定,避免和減少各種外界的因素對于生態城市的干擾與破壞。在規劃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人們的目的,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需要保障這樣的生態城市能夠循環下去,這就需要重視規劃設計中的穩定原則。
1.4經濟性原則
在整個生態環境的設計中,都需要計算投入產出比,要以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小投入大產出都是合適的,還需要與之前的以人為本原則相互結合。所設計的東西一定要先是符合人們實際需求和目的的,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盡可能減少建設的投入,從而達到規劃設計的經濟性原則,使其效益達到最大化。
2現代生態城市設計規劃產生的實際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生態城市的理念也逐漸的深入人心,很多地方也開展了生態城市建設的設計規劃,但在實際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出現。
2.1設計缺乏本地化特色
對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風俗、地勢地貌等方面造成缺失,這樣的生態城市設計就是流于表面的設計,建造出來的也并不是真正的生態文化城市。
2.2實際規劃中缺乏調研
在現代的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很多的設計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實地調研處理,從而導致了許多不切合實際的設計。在不同的地質環境環境、文化、經濟情況的條件下,相同的設計并不會帶來同樣的效果。例如,在設計中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生態土壤結構,一些不適宜的生態景觀就需要排除在設計之外。不能僅僅依靠判斷和經驗去進行一個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這樣不僅會降低建設效率,還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針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原則和問題進行的探討
一個良好的生態城市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會帶來城市中各種產業的相互影響和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生態循環,文章針對提到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原則和問題進行新的探討。
3.1重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重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是提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質量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設計的本身需要以人為本,從人們的切實需求和目的出發,在設計的過程中生態原則擺在前面,要重視整體的生態,保護城市本身原有的各種生態環境、文化環境、歷史環境等。其次,設計的整體需要穩定,不能很容易就被外界產生的因素所破壞或者干擾。最后,還要考慮到整體設計的經濟性,在滿足了各項需求和指標之后,需要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投入,資源是有限的,需要用最小的投入完成最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3.2設計融入本地化特色
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應該各有各的特色與變化,最為凸顯生態城市特色的就是各個城市本身所帶有的特性。在設計之初,需要充分調查和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氣質、地質環境等各種方面特點,來展現不同生態城市獨有的魅力,提高人們對城市的辨識度和認同感,從而帶來更好的形象及發展。
4結束語
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一個必要準備條件,需要保障設計是以人為本的,保持其生態原則、穩定原則和經濟原則。同時,還需要兼顧生態城市的設計符合本地化,與當地的經濟、物質、文化、生態進行結合,從而做到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崔益友.生態化、地域特色的城市規劃設計探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7(17):82.
[3]周嵐,崔曙平.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新空間[J].城市規劃,2016,40(4):9-14+26.
作者:王娜 單位:中外建華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