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蘇州園林環境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美在和諧”在蘇州園林中的體現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為文人、官吏修身養性的的私家園林,蘇州園林的布局體現在思想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蘇州園林在布局上的特點是依水造景,將小橋、樓閣、亭臺軒榭、花草樹木、假山等融為一體,相映成趣,美麗如畫,從而使佳景層出不窮。游園者無論站在蘇州園林的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畫面。整體上主要可以總結為“動靜相生”“虛實相生”“曲直相對”“曠奧相兼”,這些看似矛盾的詞語,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觀念,美學家李澤厚所說過:“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因此蘇州園林中的這些布局形式,強調的是內在精神的表現,即“天人合一”。這些“天人合一”的的藝術效果從心理學上來講,是“和諧美”的宜人原則與生態原則的典型的體現。宜人的設計藝術成果滿足人們被動性和主動性的雙重需要,一方面給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盡量發揮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生態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建立良性和諧的關系,使設計體現環保思想,與環境相協調,與自然相融合,這些就要求我們從設計方法到材料的選擇再到施工技術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規劃,在這些規劃的過程我們就要把生態的因素考慮進去。“美在和諧”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既是一種審美觀念,又是造園者這發現、欣賞自然環境,并將其用于園林景觀設計的設計方法。但蘇州園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對自然景觀的模仿與因襲,它強調以自然為本體,通過設計達到改造自然,創造和諧的景觀環境的目的。
2.建筑與自然景觀
蘇州園林的亭、臺、樓、閣、榭這些主體建筑都是虛實相生的典型表現。建筑的主題構成了能夠給人存在感的實體,而建筑所圍合的空間則構成了使人得以心曠神怡的虛體。比如,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園中的這幅對聯巧妙地點出了在這里可觀賞到的四季之景,說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靈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忘記了肉體的疼痛與不適。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蘇州園林中的門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滄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陰陽之氣,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蘇州園林中的石頭也多用有“瘦漏透皺”之稱的太湖石,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靈通達之美。蘇州園林通常以文人畫為藍本,對留白和虛實的運用已臻化境。它將建筑和山石、水融為一體,廳臺、樓閣、軒榭、廊、旱船等與瘦透漏皺的太湖石和溫和靜美的蘇州水構成人與自然的和諧。
3.人文景觀
用“文人寫意山水圖”來形容蘇州園林,我認為是最恰當不過了。古代造園者都有極高的藝術修養,造園者通過理水疊山,加入文化元素,創造出具有人文元素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景觀。通過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作為點睛之筆,表達園林主人的理想與追求,使游園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書法藝術是使蘇州園林整體空間意象和內涵得到升華的精彩之處,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當代環境設計的現狀及不足
今天的環境設計不單是滿足功能、創造環境而且還需要表達文化,雖然現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觀設計也都在強調“尊崇自然”,但很多設計僅僅限于對自然的拼湊與生硬的模仿。作者僅僅將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樹木機械的移植到設計中,沒有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設計構思。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樣的作品與人的心靈是不相符的。這也是很多建筑在當時看起來很流行,但隨之就過時了,沒有“看點”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結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審美觀念,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將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蘇州園林元素及設計方法對當代環境設計的啟發
蘇州園林中的古典元素及包含的傳統觀文化,對當代的環境藝術設計具有不可估量的啟發價值。當代環境設計要達到蘇州園林中所體現的“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認為應該嚴格遵循設計的各種審美法則。同時,強調和諧并不是一成不變,相反,正是無數的個性構成了整個宇宙的和諧共處。不同的國家、地區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要求我們在當代環境設計活動中考慮這些因素的針對性。中國有自己的歷史,有中國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與行為方式。我們在環境設計中需要挖掘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考慮我們特有的審美心理。從外來文化中的到啟迪,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將這些傳統元素通過獨特的設計手法榮譽,自然和諧地融入作品中去。蘇州園林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們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水平來說,是一門可以無窮盡地研究的藝術。
作者:吳承鈞 李夢露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