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活力的城市公共交通環境設計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活力的公共交通環境
1、“活力”的釋義它不同于體育鍛煉,是指為了促進或維持身體健康而進行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重復性身體活動。而體育鍛煉只是屬于體力活動中的一部分。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各種慢性疾病共同的危險因素,該因素是可以通過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改變的。相關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力活動對一些慢性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預防和治療的作用,經常參加體力活動是指每周至少參加5d,每次30min以上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或者每周3d,每次至少20min的大強度運動———這對維持身體良好的健康狀態至關重要。本文的“活力”是指“將體力活動一體化到日常生活中”。它提倡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即把現代的工作學習與生活化的體力活動緊密地聯系起來,將日常體力活動和生活居住共同融進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中。
2、公共交通環境與人的健康城市公共交通是連接城市活動的重要紐帶,也是市民戶外活動的重要公共空間。其形象是一個城市對外的窗口。美國非贏利性的研究與政策機構“交通卓越中心”(CenterforTransportationExcellence)的主任JasonJordan說過:“最近五年的研究都非常清楚地表明,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有益健康,因為這讓人們得到更多的步行鍛煉。”近些年來,歐美國家的一些地區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例如美國洛杉磯的“健康地鐵”政策,弗吉尼亞州阿林頓市的“無車減肥”行動,以及俄勒岡州威爾森維爾市的“聰明行走”等。其目的都在于鼓勵人們放棄駕車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以規范日常生活方式和習慣來增加體力活動,從而促進公眾的身體健康。而城市公共交通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出行方式選擇。活力的公共交通環境是指通過規劃設計營造舒適優質的公共交通環境,以引導更多的人們選擇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并提高人們的體力活動水平。
二、活力的公共交通環境設計要點
1、城市公交站點的規劃常規公共交通是支撐一個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公交站點作為公共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是面向乘客服務的終端,對提高公共交通站點服務水平的意義甚大,特別在城市的中心區域,公共交通站點的客流量較大且其交通環境相對較復雜,站點的設置和組織對其周邊交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1)公交站點附近提倡緊湊且多用途的土地開發緊湊的土地開發是指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筑,以較高的密度集中在車站地區的一定距離范圍內,強調對土地利用功能縱向的混合,例如建設綜合樓;而多用途土地開發則是指土地利用功能的橫向混合,各種不同用途的土地互相靠近、混合,居住用地、娛樂用地、商業辦公用地等共同處于本地區內。公交站點附近提倡緊湊且多用途的土地開發是為了在方便的通勤距離內提供更多的工作、生活日需品購買、休閑娛樂活動的選擇以及和周邊朋友進行更多社會交流的機會,激發多樣的社會活動密集地集中在公交站點周邊發生,這保證了公交站點一天中的每個時段都有均勻的公共交通客流量,也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2)公交站點數滿足區域居住密度的需求美國紐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當地的居民肥胖率與其居住區域公共交通站點的數量成反比。當人們的住所地離公交站點近時,會更傾向于選擇公共交通出行,也將引導人們通過步行前往公交站點,其過程便是在進行體力活動。可見居住區域的各建筑出入口的布置與公交站點之間的距離應最小為宜。研究表明“以到達某一個開放空間的距離為例,當距離超出300m~400m距離時,人們前往的意愿就會驟降。”所以便捷的公交站點位置能起到潛意識的誘導功能,而短暫可接受的步行距離讓居民更愿意嘗試,公交站點的位置選擇還特別要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的步行距離,在老年人、殘疾人經常使用的區域,比如養老院、福利院、殘疾人會所等場所,公交站點應盡可能地設置在其附近。
(3)城市街道與公交站點直接相連便捷宜人的步行街道應與公共交通站點直接相連,街道可設計成方格網狀,可使各目的地均能通過步行直接相連,應避免盡端路和過多曲折路的設計,以免過長的距離給步行者帶來疲勞和不便。另外舒適的街道環境也是誘導行人選擇步行的重要因素。揚•蓋爾曾在《人性化城市》一書中,將步行距離區分為“實際距離”與“感知距離”。“實際距離”即兩地之間道路的實際長度;“感知距離”則是由人的心理感受確定的長度,可能大于或小于實際距離。他認為,“感知距離”是由實際距離和步行環境的質量共同決定的。所以,在連接公交站點的街道空間設計時,沿途的景觀是一個個活力節點,良好的沿途景觀設計可使行人忘記步行的距離,甚至忽略這行走途中的疲勞。
2、街道景觀綠化設計城市街道的綠化是組成公共交通環境的一重要元素,而植物是整個街道景觀的活力元素,城市的公共交通站點通常與街道相連接,良好的街道綠化景觀不僅給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安全的步行環境,而且在組織公共交通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1)活力節點貫穿的異相景觀城市的街道綠化應與周邊建筑環境相結合,根據街道不同地段的特點采用不同風格的綠化模式,營造多景融合下的異相景觀,形成活力節點鏈,以吸引更多的行人逗留。
(2)同硬質景觀結合的人性感受城市街道綠化受到多環境條件的影響,并與行人的活動密切相關。街道綠化景觀的營建首先要滿足不同類型街道對功能的不同需求,同時要與城市的硬質景觀相結合,為行人提供休息停留的場所。例如與樹池坐凳相結合,與街景藝術品的結合等。
(3)節奏與韻律交錯的路景單元人們在街道上行走,對街景的感知其實是一個動態過程,流動性是街道綠化景觀的重要屬性。使用不同交通方式的人,其運動的速度不同會對景觀產生不同的感受。要充分運用視線的流動形成連續的景觀變化。同一條道路,在不同區段展示出的景觀也應有所側重,疏密有致,兼有節奏和韻律。可以通過道路中綠化帶設計將道路劃分為幾個主題單元,各段既特色鮮明,又互為串聯,交錯互動。
3、候車環境與停車設施的設計
(1)共享的候車環境設計對任何一個城市的交通系統來說,候車亭不僅是重要的人群駐留點,而且是城市家具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在于給候車的乘客創造便利而舒適的候車環境以實現換乘。在路面較狹窄、車輛逗留間隔較短以及候車者數量較少的普通公交站點,可僅設置公交站牌,而在公交路線不多的居住社區,人群活動密集的商業中心、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老城居住區以及居住有一定數量的年老體弱者的社區等區域應設置相應的候車亭設施。
1)安全舒適的候車環境:候車亭應提供舒適的座椅,保證有良好的夜間照明設施,這不僅增加夜間乘車的安全感,也方便年老體弱及殘疾人候車,緩解乘客出行的疲勞感。
2)標識明顯的換乘信息:提供明確的公交車的時刻表、發車間隙以及停靠站點等相關信息。公交路線的信息牌不應設置在緊靠路邊位置,避免市民在查閱公交信息的時候與上下乘客發生使用沖突。
3)人性化的功能混合:候車亭可設置在相關街道公共設施的附近。例如設置在營業至深夜的超市附近,不僅滿足乘客的不時之需,也給深夜候車者帶來安全感;大型商業大樓的入口也是設置候車亭的較佳場所,其在大部分人群的視野范圍內。候車亭還可設置在街道自動零售機,垃圾箱,電話亭,休閑坐凳等附近。
4)健康宣傳與休閑相結合:公交站點的候車亭可與步行運動的健康廣告相結合,以此鼓勵人們選擇公共交通或步行的出行。例如荷蘭的創意公交候車亭,將座椅與電子秤、顯示屏幕相連接,乘客坐上去,屏幕便顯示出乘客的體重。這一創意不僅給候車者帶來樂趣,而且與宣傳的多體力活動的健康主題廣告完美結合。
(2)合理的停車設施規劃近些年,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增加,人們的出行需要越來越多的停車位,停車位的增加反而會削弱人們采用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的意愿,應在確保合理的停車位和滿足相關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限定停車位數量,特別在公交站點區域不能使私家車順暢地穿行,在這個地區內,小汽車只作為一種主要用于到達公交站點的交通工具,出行者在此實現交通換乘或進行其他的社會活動,各項活動均以步行為主。所以在規劃中應以步行者為主要的考慮對象,合理確定停車設施的標準,停車設施布局應與步行者的活動特征相適應,不以犧牲步行者的便利而換取小汽車的順暢通行。
4、激勵的標識設計
激勵的標識是指帶有被設計成文字或圖形的視覺展示,以用來傳遞信息或吸引注意力。營造活力的公共交通環境,激勵的宣傳標識設計可在視覺上直接地引導人們的行為選擇。例如在公交車站點,地鐵口,或是在道路交叉口的周邊建筑的立面裝飾上提供一些激勵的圖文宣傳等,鼓勵人們放棄駕車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進行多體力活動,促進積極的活力生活。
(1)激勵的宣傳標識語在公共交通站點處設置健康行走,無車減肥的相應宣傳標識語,讓人們從視覺上更直觀地感受到多體力活動的健康生活的好處。
(2)顯示行走的距離和消耗相應卡路里數的路線圖
在公共交通站點及道路交叉口設置路線圖,并標明到達各個目的地的距離及步行所能消耗的卡路里數。這不僅讓步行者能計算自己選擇公交方式上下班所消耗的身體能量,而且明確的數字標識也鼓勵市民們多步行一或兩個公交站,對市民來說是一種自我激勵的引導方式,促使其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三、結語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支柱。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環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出行方式選擇,也關系到整個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不論是現在或將來,只有將公共交通用地規劃、交通需求管理和公眾的健康三者結合起來共同考慮,才能激發城市公共交通的活力發展,從而促使整個城市步入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軌道。這一過程需要城市各個領域長期的共同努力,愿以本文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城市建設對公共交通環境和公眾健康的關注。
作者:王丹應君顧晶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