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述街道環境設計的原則及措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
城市景觀環境中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場所通常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較深刻的印象,可作為某段街道的標志性設計,體現出城市建設的獨特性。因此要尊重歷史,繼承并保護好歷史遺產,對城市的發展史認真研究,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將城市的歷史演變、自然地理風貌、文化傳統、居民心理和行為以及價值取向等分析認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環境設計中去,從而使城市街道環境文化與城市風貌融為一體。
(二)整體性
理想街道環境設計要從城市總體出發,注重城市總體設計理念,要統籌規劃道路、燈光、人、周邊環境綠化等街道景觀空間的構成要素,使街道環境設計與城市自然景色和歷史文物有機結合在一起,將街道空間道路與周邊環境等化作一個景觀整體進行一體化設計,充分利用傳統建筑符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終使社會、當地文化、地方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環境設計風格中,充分展現出城市整體形象,又不失城市個性化和人性化,達到理想街道環境設計地方性、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三)可適應性
這就強調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觀設計、建設以及各種道路服務設施的配置,都要從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發,根據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日常習慣、喜好等進行空間規劃,如合理設置休閑長椅、石墩、等公共汽車站點和座椅、公用電話亭、街頭小賣店、夜間照明、綠化植物等,以期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頭服務。
(四)保護、節約和可持續性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也隨之被破壞,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環境設計還應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在滿足人類物質、精神需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的減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和破壞,提倡節能節水,增強物質循環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資源利用,維護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樣性,緩沖并調節自然界本生功能,促進自然資源與生態、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二、理想街道環境設計
(一)路面的人性化設計
傳統城市街道的任務就是承擔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規劃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親切宜人的尺度,通過塑造街道兩側的凸凹角空間來緩和人流與車流的沖突,利用“邊緣效應”或“彈性空間”豐富街道空間層次,形成“路從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觀效果。而現代化街道除了這項交通重任外,還力求從街道側面展現出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與形象,著力于“大”、“寬”路面的設計,忽略街道兩側建筑與路斷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進行建設,極易導致街道尺度失調。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設計中,應本著以人為本、協調統一的設計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間環境特色和適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離城市設計理念與綜合處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瀝青類、混凝土類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塊、石材、木材和砂土類天然材料,磚材、陶瓷類為人工燒制。
其中瀝青類和混凝土類材料適用于車流量和人流量較大的以交通為主的街道,當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較為先進的材料為在改性瀝青的基礎上經人工脫色的彩色瀝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藝與傳統瀝青相當,抗高低溫、壽命長、耐摩擦,不易出現開裂、剝離等路面破壞現象,而且較之傳統瀝青色彩鮮艷、使用更持久,還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環利用,適應環保、人性化設計要求。步行街、風景園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則追求性能多樣、色彩鮮明、造型自由、歡快活潑的人工燒制材料,由磚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覺自然、親切、舒適。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選用和設計還講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據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環設計理念創設街道水景景觀;混凝土路面設計地面坡度和雨水滲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勻滲入地下,半硬質路面采用可滲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滲漏,豐富地下水資源,同時有利于地表水資源的良性循環。
(二)節點環境小品的人性化設計
節點小品是理想街道環境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觀節點小品的設計更注重體現城市文化底蘊及魅力風格,讓人賞心悅目。由于我國地域差異明顯,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環境、文化背景、民風民俗、經濟發展水平等各異,這就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點小品設計提供了廣泛的素材,需要設計者依據地方發展背景發掘出能彰顯該城市品味及內涵的街道節點小品,與街道景觀相映成輝,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相呼應。如街道兩側的護欄、樹圍進行獨具匠心的藝術設計;街道色調采用淡黃、青綠、灰白等,點綴各類奇花異草,映襯藍天、白云、艷陽,其間錯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設計為數字、圖形藝術;在街道景點小品周圍大多與長椅、臺階、坐凳、石桌和石墩相連,清潔美觀,既是一道風景,又方便了群眾,設計思想要呈現自然、有趣、輕松,可擺脫陳舊思想,大膽將座椅、報亭、廣告標示牌藝術化;還可在社區街道旁邊綠化帶里設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娛樂,符合人類聚居學特性,滿足群眾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與大自然的距離。
(三)綠地植物景觀設計
理想的街道兩邊通常會劃定出一定寬度的不同形態植被帶,采用廊道結合斑塊的設計方案,將街道綠化帶各個嵌塊體連接起來形成綠色聯網,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綠色植物還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氣體,引入城市周邊清潔冷濕空氣,凈化城市內部空氣質量。綠化帶植物配置盡量保護街道兩側自然植被和遺留地,借鑒城市地域人文特色進行設計,通過合理的植物群落設計,提高了街道空間利用率,并根據季節變化規律,科學搭配喬、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發揮植物自然形體、線條、色彩等原始美感與街道周圍環境協調構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時采用藝術修剪、聚攏、錯落種植等手段以及人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變化韻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緣線、林冠線,突出綠化帶的韻律美。在綠地植物品種選育上,較大植物造景上應選用葉面大、葉寬厚的植物以增加綠地葉面積指數,下面結合喬灌草,豐富綠地植被覆蓋面積,促進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氣候環境。
作者:肖劍鋒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