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博物館建筑中包容性無障礙環境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老齡化社會和當代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等文化類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尤為重要。文章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相關設計案例,歸納得出我國博物館建筑在無障礙環境設計方面的現狀及其問題。在此基礎上,從多樣性群體觀展時的包容性設計角度出發,分別從博物館無障礙環境設計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立、室內外無障礙環境的互聯互通、無障礙環境精細化、智慧化設計等要點方面提出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今后博物館等文化類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計發展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無障礙環境設計;博物館建筑;包容性
0引言
羅馬哲學家和政治家Seneca曾經說過“社會就如同使用許多石塊堆砌而成的,人類生來就共同居住在這個大屋頂下。”人類個體多樣性需求的存在對建筑環境提出了不同的設計要求。因此,評價一個社會的文明建設程度,往往要看其如何對待那些弱勢群體,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身心殘障人士。這同時也是無障礙環境設計精神要義的體現。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2.49億,各類殘疾人口數量為8500萬,兩項人口數量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24%。隨著我國人口的深度老齡化和殘疾人口數量的不斷提升,在設計和建構各類建筑環境時,應當充分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兒童等身心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地、獨立而有尊嚴地參與社會生活。1974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會于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將博物館定義為“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諸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博物館作為面向大眾服務且同時具備文化傳播、陳設展示、市民休閑、科學研究等多功能的建筑空間綜合體,其建筑無障礙環境設計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社會價值。在通用設計理念的視角下,以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包容性無障礙環境設計的研究,并提取出具有共性的研究結論,有利于提升開放性建筑空間使用的包容性、提升地區公共服務環境和公眾服務能力、促進社會的和諧構建,并可為其他文化類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1國外博物館無障礙設計發展概況
無障礙設計(AccessibleDesign)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為保障殘疾人士能夠融入社會并擁有和健康人群同等的工作、生活的權利和環境,歐洲議會1959年通過了“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設計及建設的決議”,打破了以往所有設計都以正常人為中心的慣例。60年代隨著民權運動的開展,“無障礙”的概念開始形成,美國ANSI在1961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無障礙設計標準。這時的諸如博物館類的公共建筑無障礙設計是將老年人和殘疾人作為獨立的特殊群體在設計過程中加以考慮,主要措施是簡單地增設一些無障礙設施和簡易的指示性標識。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人權意識的發展、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這一時期的無障礙設計越來越彰顯出適用人群過小、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美學設計、專用設施妨礙正常人權益等日益明顯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美國建筑師MichaelBednar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了“通用設計”(UniversalDesign)的概念。他指出“正是不當的環境設計才給人們帶來了各種能力的約束,環境制約了人們能力的發揮;如果將環境障礙完全消除,那么整個社會群體的能力都將會大大提升”①。廣義上的通用設計是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圍內,不分性別、年齡與能力,不分種族、受教育程度及文化背景,面向所有人群都適用的環境和產品設計。它是無障礙設計理念的延伸和拓展,它將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與身心健康人群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并提出了使用的公平性、靈活性、簡單易操作性、宜識別性、容錯性、舒適性及尺度適宜性7條設計基本原則。重在減少不同群體之間的使用差異。當前,國外博物館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充份運用通用設計理念,強調設計上的識別性、易達性、交互性和細節性②。
2我國博物館無障礙環境設計現狀及問題
我國公共建筑無障礙環境設計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1989年《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的頒布代表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開始。該規范中對博物館在內的文化類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坡道、樓梯和臺階、電梯、扶手等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做了相關規定。在此規范基礎上,我國先后頒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建筑無障礙設計(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范城(區)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等法規、規范、標準,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在設計理念和無障礙設施配備上均有了明顯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缺乏專門的博物館建筑無障礙設計標準及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博物館的建筑設計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館的功能設置、光環境營造、陳列展示等方面。而在博物館的視聽、服務設施、公共信息傳達、標識導向系統等無障礙環境設計上缺乏系統性的專項設計標準和評價體系。
2.2無障礙流線不連續
博物館建筑與周邊外環境及博物館自身內部的功能空間、交通空間的無障礙流線不能形成有效閉環。通行流線上的一些無障礙設施缺乏可接近和易操作性。如博物館地下車庫無障礙停車位與地面的垂直交通經常因為幾個臺階的高差而中斷,做好無障礙通行的“最后一公里”、保證無障礙流線的暢通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3無障礙設計的精細化程度不足
博物館無障礙環境設計的服務對象往往側重于對老年人及殘疾人群體的考慮,忽略了帶幼兒出行的婦女、兒童、視聽能力薄弱者、外國人等其他多樣性群體的使用需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包容性設計問題有待解決。
3我國博物館無障礙環境設計對策研究
3.1構建合理的博物館建筑無障礙設計標準和評價體系
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理念的日趨成熟,世界已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有關無障礙的法規和各類技術標準,為我國博物館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我國近幾年無障礙環境建設事業快速發展,尤其是公共空間中的低位服務設施、輪椅坡道等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率大幅提升。但目前我國無障礙相關法律、法規、標準中對相關實施部門缺乏強制性要求、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和設施產品缺乏權威性的判定標準和評價依據。另外,我國《無障礙設計規范》中的設計標準是基于1988年測算的人體尺寸標準,數據嚴重落后,不符合現今基于人體工程學理論的人體尺寸,由此導致了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及設施產品的設計預期與實際使用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構建和完善專門的博物館無障礙設計標準及評價體系,從設施無障礙、通行無障礙、信息無障礙、心理無障礙、服務無障礙等多層面、系統化、規范化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提高全民無障礙環境建設意識,體現社會公平、公正,構建包容、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3.2加強博物館無障礙環境的互聯互通設計
博物館通行和游覽路線的無障礙設計應從規劃入手,保證博物館與城市交通空間和設施的外在聯系與通達;注重與博物館展示空間、觀演空間、休憩空間、服務區域、標識導向系統等內部環境的結合,在不妨礙整體規劃布局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設計無障礙通行和游覽路線,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群體出行、觀展、交流、信息獲取和使用各類無障礙設施的需求。無障礙通行和游覽路線應從博物館無障礙出入口開始繪制并盡可能形成閉環。如受場地限制不能形成閉環,則應設計輪椅回轉場地。博物館的無障礙交通道路應盡可能地連通博物館主要展區和公共服務區域,且與博物館中的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電梯等設施有效串聯,同時在無障礙通行和游覽路線上設置可適用于視障或聽障等不同狀況殘障人士的標識導向系統,形成博物館內外區域的互聯互通。以南京博物院藝術館地下二層專為視障觀眾設置的“博愛館”為例,該場館內部在通行設施上設有盲道、雙層扶手、自動導覽車等無障礙設施;在信息傳達上設有語音導覽、盲文觸摸屏、可觸摸仿真文物等(見圖1)。但在南京博物院其他場所通往該展館的通道、樓梯、電梯等交通路線上缺少提示盲道、扶手等無障礙設施且無明確導向標識。博愛館的無障礙環境是一個孤立系統,未能與其他場所空間形成有效聯通。因此,建議在博物館的規劃和建筑設計時繪制專門的無障礙系統圖以保障博物館通行和游覽各區域之間的聯通性。
3.3倡導博物館無障礙環境的包容性精細化設計
博物館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文化藝術及教育傳播公共空間,其服務對象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正如2020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Museumsforequality:DiversityandInclusion)。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的無障礙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于老年群體、殘疾群體的特殊使用要求,還需要融合不同種族、性別、社會經濟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宗教信仰等一切人群使用過程中的物質與環境甚至心理的需求,為不同群體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使設計具有最大限度的多元融合性,強調無障礙設計細部構造的處理。例如南京博物院將各衛生間墻體轉角處的標識設計為90度折角狀標識(見圖2),方便不同通行方向的人看到,在標識設計的視覺傳達上很好的體現了無障礙設計的細節處理,加強了不同空間之間的包容與聯系性。注重和實施無障礙環境的包容性精細化設計,為不同需求和背景的人們創造有意義的體驗空間和環境,是各博物館社會價值的核心。
3.4發展博物館無障礙環境的智慧化設計
隨著全球云時代的來臨,智能化數字型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將成為博物館新時期發展與轉型的創新點和有力支撐。在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設計中融入高科技智能技術手段,以傳感器、物聯網、5G高速無線信息設施等為基礎,通過大數據計算、影像識別等方式架構起具有自主監控、運行管理、展品在線展示和解說等多功能的智能型博物館。例如博物館中設置的智能型電子導航導覽設施,游客可在屏幕上輸入目的地,屏幕除展示出目的地簡介以外,指示牌還會自動指向路線前進方向,高效提升了游客信息無障礙的感受(見圖3)。倡導智慧化的設計原則是博物館體現信息無障礙和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有效保障。
4結語
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在博物館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應結合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實際發展狀況,確立和完善博物館建筑無障礙環境設計標準和評價體系,深化博物館無障礙環境的聯通性、包容性、精細化和智慧化設計。從而推進地區公共服務環境優化,滿足多樣化社會群體的使用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韓穎.博物館建筑室內環境的無障礙流線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6.
[2]焦艦,孫蕾,楊?.城市無障礙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王小榮.無障礙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4]鄭功成.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報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
[5]李鑫.博物館無障礙設計研究[J].設計,2019(05):119-121.
[6]劉衛華,曹敏.無障礙博物館———理念與實踐.博物館研究[J].2008(01):5-9.
作者:嚴瑩 于艷春 單位:江蘇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