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導師工作室職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導師工作室”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為使其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對“導師工作室”在教學活動中的職能進行理性認識。本文以特定對象的教學改革為例,從教學管理、教學團隊、社會實踐等角度探討了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導師工作室”的基本職能和身份定位。
關鍵詞:導師工作室;教學單元;科研團隊;校企合作
“導師工作室”是以導師為核心搭建的教學科研平臺。現代設計教育的“導師工作室”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時期。近年來,我國很多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開始逐漸引入“導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這背后是我國高校教育對環境設計專業從學科認知到人才培養理念的重大轉變。但是,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導師工作室”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其外延和內涵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中,“導師工作室”在教學、科研、實踐活動中的身份和職能,便是我們首先需要明晰的問題。
1“導師工作室”是基礎的教學單元
筆者以為,教學及教學管理是“導師工作室”應具備的最基本職能。1.專業教學職能:以我院“導師工作室”教學改革為例,為了適應從“班級”制到“導師工作室”制的轉變,我院重構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劃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發展課兩大部分。學生完成專業基礎課以后,在第五學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職業規劃,進入方向不同的“導師工作室”繼續高年級學習。由“導師工作室”全面負責學生剩余四學期的教學任務。2.教學管理職能:在我校,“導師工作室”負有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編撰,工作室教學計劃制定、學生專業成績評價、學術及競賽活動組織等任務,使得工作室代替了教研室行使專業教學管理職能。這樣,“導師工作室”在教學工作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話語權,真正成為教學的基礎單元。
2“導師工作室”是基礎的科研單位
長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科研工作存在“重個人、輕集體;重研究,輕轉化”的問題。科研工作難以凝聚成合力,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轉化率較低。我院在建設“導師工作室”時,就根據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方向,以雙向選擇為原則構建教師團隊,明確工作室的教師團隊既是教學集體又是科研集體這一基本原則。在高級別項目申報時,學院鼓勵以“導師工作室”為單位聯合申報,教師的科研工作依托“導師工作室”的教學和設計實踐展開。這樣既便于科研團隊在教學和設計實踐中收集資料、發現問題,也便于將學術成果直接轉化為應用。因而,無論是在項目申報、科學研究,還是在成果轉化等方面,“導師工作室”與普通科研團隊相比都更具優勢。
3“導師工作室”是設計實踐的半獨立主體
實踐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基本特征。這就要求專業教育通過設計實踐與市場建立緊密聯系。早在魏瑪時期,包豪斯學院就以“工作坊”為載體,開始了商業推廣,1923年包豪斯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參加商品展銷會,接受私人的小批量委托[1]。到了后期,設計產品的專利轉讓收入甚至已經成為包豪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2]通過一系列探索,包豪斯成功地建立起了設計教育與市場之間的良性關系。這給了我們當代環境設計教育以啟示。我院“導師工作室”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擁有很大的設計實踐自主權。首先,“導師工作室”是社會實踐的半獨立主體,是我們對其的基本定位。依據現行管理制度,“導師工作室”無法作為獨立法人而存在。因此,我們與設計企業聯合,以橫向課題的形式,讓工作室參與設計實踐;其次,在教學上給予“導師工作室”更大的自主權。工作室可以將社會實踐項目以橫向課題的形式納入日常教學及科研工作中來;最后,給予“導師工作室”經費管理的自主權。橫向課題經費在學校整體經費管理的基礎上,學院不做干涉。政策允許的勞務收入,由工作室自行安排。這樣,“導師工作室”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導師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紐帶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是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共同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3]。長期以來,由于有過多的制約因素,環境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始終沒有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而“導師工作室”不失為一種良性的合作模式。首先,我院在籌備“導師工作室”之初,便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科研工作、企業人才需求等幾方面因素,遴選有較高設計和施工資質,較好口碑的設計及施工企業參與其中。這使得“導師工作室”自成立開始就有較強的市場針對性;其次,在工作室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時,學院將企業的優秀設計人才以“實踐導師”的身份納入其中。讓他們參與到工作室的教學計劃制定、日常教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等工作中來;最后,在人才建設上,工作室與設計企業緊密聯系,進行人才的雙向交流。工作室定期承擔企業員工的專業培訓。同時,也定期派出師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通過以上舉措,學院教育和企業以“導師工作室”為紐帶形成緊密的關系。
5結語
我院對“導師工作室”制度的探索才剛剛起步。人才培養模式、管理規范等尚處于摸索階段。改革效果還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驗證。但筆者以為,只要不忘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勇于探索并不斷完善,“導師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必定會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明亮,許威.以金工作坊為例看包豪斯作坊教學的意義和局限[J].美術大觀,2013(11).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蔣胃平.校企合作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初探.現代交際,2018(12).
作者:李兵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