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災后重建環境設計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對羌族聚居地災后特色重建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對羌族地區傳統民居在現代建設中傳承的方向、策略及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總結,并結合實例著重論述了對傳統空間的整體借用、模擬與升華及意境追求的重建方法,以期對震后羌族地區新民居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災后重建;羌族聚居地;傳統民居;地域特色;藝術價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區受到全國上下甚至全世界的關注,相關行業、部門、專家對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討和研究熱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區參觀,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風貌。受此影響,原來封閉的羌族聚居地區不再封閉,當地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們認識到當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開始有意識地重視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繼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縣城建設成“川西旅游服務基地”的規劃指導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復工作也以發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觀價值為目標來進行建設,并已初見成效、初具規模。
一、羌族聚居地災后特色重建理論與實踐研究現狀
從理論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專家學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榮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論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學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對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紹,但都只是從羌族歷史和文化的角度進行敘述,沒有專門從建筑藝術的角度進行分析總結。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專著《中國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統性、專業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專門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區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作為羌族文化物質見證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全國對其展開了廣泛的考察研究。但遺憾的是,在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對于羌族建筑遺跡的保護研究已逐漸升溫并進入到一個高潮,然而,對于如何建設現代新民居、如何借鑒傳統民居形式、如何汲取傳統民居建筑的優點、如何傳承傳統民居建筑的藝術性以及針對震后羌族地區新城鎮建設的建筑創作方法的系統性分析總結,幾乎無人提及。從目前大量的重建實例中,我們發現了將羌族傳統民居進行適應性轉型不當和不合理的很多問題。比如安縣永安鎮至北川任家坪一線的震后農村住宅及新居民點的建設,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態非常混雜,有的住宅在一棟之中竟混雜了現代、傳統漢民居和傳統羌民居等多種元素,羌族傳統民居中很多精髓的東西卻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單一,多處重建的居民點建筑只有石砌屋類型。而石砌屋類型只是羌族傳統民居類型中的一種,另外還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種類型。重建的設計規劃應充分考慮這些類型的應用,新羌寨層次豐富、造型多樣,才更有長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則會讓人感覺枯燥、乏味,逐漸失去新鮮感和參觀興致。而有的村寨細節元素過于雜亂,現代化的設施細節沒有很好地作歸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羌寨傳統特色的風貌。在羌族地區地域性建設的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參考,避免盲目的開發和重建,探索和總結出羌族傳統民居適應現代民居建設的策略和傳承之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藝術價值,已經是一個非常緊迫而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羌族聚居地災后特色重建之環境設計原則與方法
(一)現代化特色重建原則
1.對羌族先民們因地就勢的建造理念進行傳承
羌族先民們在村落與住宅的建設活動中,表現出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力求與自然融合協調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合理地選擇適合生存發展與有利自身的環境。傳統羌寨的布局不僅順應環境,還表現出對自然的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珍惜。羌族先民盡量根據土地資源狀況來合理安排生活居住用地和生產用地,因此,為順應地勢地形,傳統羌寨內部建筑密度非常大,巷道狹窄,形成了獨特的空間關系。而新居民點的建址,有的處于坡地,有的處于平坦開闊之地,有的居民點住戶較密集,有的較分散。對此,要考慮實際建址情況,因地制宜,以多種途徑詮釋羌寨的層次風貌。
2.對傳統羌寨聚落關系進行現代演繹
傳統羌寨的聚落形態受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政治因素、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影響,有其自身的特點,但隨著現代環境的變遷,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也早已變遷,原來的聚落形態可能已不適應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在塑造具有傳統特色的羌寨時,原來的很多聚落構成已不再適用,這就需要結合現代的功能布局對傳統羌寨聚落形態進行全新演繹。新居民點的聚落關系要根據休閑旅游和村民現代生活方式的需要進行規劃布局,因此對傳統羌寨中極高密度建房、極狹窄街巷的模式要進行適度的調整。同時,對整個居民點中的不同區位,如東端、西端、前端、后端及中部的不同位置的功能要進行不同的適應的聚落關系的調整,以符合新村寨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3.對羌族傳統民居的空間結構和比例尺度進行適應性調整
現代民居起居生活要求的變化、建造技術的進步和建筑材料的替更,使現代民居的結構和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建造的場地環境也大不一樣。對此,傳統的結構和空間以及比例和尺度己經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這就決定了傳統民居結構和空間的必然轉換、比例和尺度的必然調整。根據現代民居的建造結構、功能要求、空間組成關系等,應調整傳統民居語言的現代表述,以適應現代生活要求與方式。比如,在震后的新民居建設中,羌族傳統民居原有的三層空間的功能中,下層畜養、中層居住、頂層儲藏晾曬的結構作用早已不適合現代民居生活的要求,于是在新民居建設中,將三層空間的功能作用作了新的調整:一層設客廳、飯廳、廚房、衛生間,有的還設了商鋪,做起了生意;同時,根據住戶的需求,對每戶住宅的體量大小、長寬高的比例關系作出了多樣選擇,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
4.對傳統羌寨民居形態進行概括提取
對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的提取,是當代國內設計師常用的一種設計手法。這一設計手法著眼于建筑表面的特色構成,用傳統建筑的形態和符號去裝飾現代的功能空間,并使用現代施工工藝進行轉換表現。通常的程序是剖析傳統建筑聚落或單體,找到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內涵,然后提取典型的能體現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內涵的元素或符號,將這些元素和符號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比如,在新居民點中將羌族傳統民居的石砌屋形態、人字斜面屋頂的板屋形態,以及局部的羊圖騰裝飾、白石裝飾、花窗等進行提取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羌族傳統民居的風貌。
5.對傳統建造材料進行替代轉換
傳統建筑上所體現出來的很多藝術特征,如色彩、質感、肌理等,都要依附材料傳達出來,采用傳統建造材料作為環境設計的飾面材料,是現代建造傳承傳統文化的手法之一。將傳統建筑材料使用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從其肌理、質感、色調等形式的角度去刻意模仿傳統建筑的表征形式,這種表意明了直接。雖然,鋼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建筑語匯的表述,但現代的民居建設不可能完全采用傳統的建造方法來完成,因此要注意選用合適的材料進行轉換,在適應現代化的同時又要取得良好的傳統視覺效果。羌族先民們從自然環境中甄選出來的石料、木料、泥料等建筑材料,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已經成為一條建造定律,深深地表達著羌族人民的審美文化,在震后重建的居民點建設中,就用現代的頁巖磚和青云石進行了視覺上的轉換,并與鋼筋混凝土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6.修新如舊
新民居建筑雖然源自傳統建筑,但最后形成的建筑必須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活動等各個方面的要求,必須是屬于現代化的,同時設計師在新民居建筑設計中還要大量運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技術,以增強建筑的可操作性,而這一切都有可能在新民居建設中偏離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對此,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修新如舊的效果。設計師需要在深刻理解本土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從形式、空間、材料、技術上結合自然和文脈傳承等各個方面去分析傳統建筑遺跡的特點,從分析中挖掘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豐富的內涵后,再對現代建筑的整體形態、細部構件、飾面裝飾等進行傳統化的藝術處理,使其功能、結構、材料和藝術可以實現和諧統一。
(二)現代化特色重建方法
1.對傳統空間的整體借用
整體借用就是對傳統聚落的組合關系、形式結構、形態特征,按照原樣“照搬”的一種手法。這種“照搬”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搬”,而是要對傳統聚落的特征進行調研考察、分析總結,進行系統詳實的研究,提取出其原型后,根據建設用地的地勢地貌現狀、使用功能需求的變化,對傳統聚落內部空間組合的大小關系、疏密關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后再應用,這樣的整體借用才是對傳統聚落的藝術內涵、歷史文化的科學再現。這種方法是重現傳統聚落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的適用范圍較小,比較適用于當地范圍內,因為當地具有和傳統聚落相似的地形地貌,整體借用后,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當地的自然環境風貌中,并且在修建的過程中,對現有自然環境風貌的破壞也最小。這種方法也是重建歷史人文遺跡的重要手段,對于那些在地震、戰爭等天災人禍中被損壞或摧毀的歷史人文遺跡,在重建或修復中采用這種方法,都是較為成功的。以5.12地震后垮毀村寨修復重建為例。在5.12大地震中,理縣的若達寨、汶川的蘿卜寨、北川的小寨子等寨全部垮毀,在這些村寨的重建規劃工作中,就可以運用這一手法。在分析災后的破壞情況、原址重建的可行性以及村寨未來的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應從安全保證、宜居環境創造及文化保留等層面對其進行恢復建設。單就聚落空間重建上來說,可以有兩項具體措施。第一,環境特征的重建,包括坡耕地和臺地兩方面。為保持原有村寨臺地的地理環境特征,將原來的連續坡面改建成斷續坡面,經過這樣的小改良后,既能保持原有坡耕地環境特征,又可以攔截地表徑流,減少地表沖蝕,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時,可以增大雨水入滲量,提高作物的抗旱保水能力。這樣的措施既能保持原有環境又利于生產,同時,廣建于臺地之上,也是羌族村寨聚落的重要特征。5.12大地震中造成臺地或地質疏松,或堆積大量垮塌巖石、泥沙、動植物殘體,或臺地坍塌,根據各村寨臺地損壞情況的不同,或就近抑制易居臺地,或清理臺地,或加固臺地,保持臺地風貌。第二,空間特征的重建。遵照原有聚落的平面肌理和原有村寨建筑組團模式,可將建筑重新排布于臺地之上。原村寨村民們的文化活動區域主要位于大量內部公共開放空間和以宗教祭壇為核心的廣場內,重建時可保留其文化活動區域基址,以尊重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羌族民俗文化活動,同時為利于現代生活設施系統的運作,可對這些空間進行適當的擴建,增設并加寬通道,以保持各內部空間的聯系性,這樣不僅保留了原有村寨空間的特征,又大大加強了對現代生活、生產的適應性。
2.對傳統空間的模擬與升華
模擬與升華就是指在提取傳統聚落空間原型后,對原型在形式上、材質上或組合關系上用現代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材料進行模擬,或者對原型進行再加工提煉,在此基礎上進行再設計,使原型得到符合創作要求的升華。這種創作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又在視覺上給人以新意,再現了傳統的精神和傳統的文化,同時從整體形態來看,又具有地域建設特征。另外,再加工后的創作也比較容易和建設地塊狀況及使用要求保持一致,較容易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傳承。以九寨溝國際大酒店為例。該酒店地處九寨溝一段地勢平坦、面積較寬廣的河谷上,四周皆被高山環繞,自然環境的地域氣勢已經具備,但地塊過于寬闊平坦,很難形成建筑單體隨坡地層層拔高之勢。所以,要再現傳統聚落的氣韻,就必須對原型進行分解重構,運用模擬與升華的手法,通過升華其組合方式、空間關系,來模擬傳統聚落的氣韻。仔細分析該酒店,建筑的各個部分既有獨立的空間功能,又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獨立的空間或前后連接或上下連接或左右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的建筑群體。此建筑群因錯落有致的組合關系,頗有傳統聚落之勢,營造出了傳統聚落層層疊疊的韻味。
3.對傳統空間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追求是指在設計創作中,不直接借用傳統聚落的形態特征、組合關系等,而是以傳達表現傳統聚落的氣韻為訴求,使現代創作既有地域文化的神韻,在視覺感受上又儼然是現代建筑群體,體現個性與時尚,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的技術性,使人們在空間中獲得能聯想到和感受到傳統氣息的體驗。這一設計方法需要創作者深入細致地挖掘傳統聚落的文化內涵,包括其產生、演變的整個歷史,深刻理解其精髓,綜合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特點與傳統聚落空間形成的相互關系,系統解讀地域民族的演變發展歷史與傳統聚落空間形成的相互關系,進而重新組織傳統聚落的空間層次,重新調整傳統聚落的比例尺度,抓住傳統聚落的精神氣質,揉合進自己的理解,保證實際的空間感受具有視覺心理上的相似性,這樣才能使創作既找不到表面的借用,又有傳統聚落的神韻。例如北川擂鼓鎮重建的擂鼓八一中學,就是運用該方法的一個典型。擂鼓八一中學建筑群沒有直接復制傳統聚落和傳統空間的形式,也沒有直接復制羌族文化中的圖形符號和裝飾細節,而是在深切地體味和理解傳統羌寨的藝術魅力后,從現代建筑的角度出發,有機地、自然地將所要表現的羌族文化內涵有機地揉合到建筑創作中去,通過空間、形體、細部、色彩、材質的處理,利用隱喻與象征的手法,表現其特有的空間意象和場所精神,產生“可識別”“可印象”的環境。擂鼓八一中學從整體看,絕對屬于現代建筑,但細加揣摩,卻能發現它骨子里還是透出一股羌族傳統村寨的風韻和內涵。
三、結語
在災后重建的重要時刻,我們面對諸多復雜且系統的問題:如何體現傳統民居的特色,如何合理運用傳統民居原型,如何讓傳統民居的特色在適應現代審美的基礎上得到傳承和發揚等。這需要我們在借鑒傳統民居原型和國內外實踐經驗的同時,從正反兩面分析總結傳統民居建設的得失。在特色新民居的建設中完善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還要保留傳統民居中的精華,保留傳統民居的藝術性和藝術價值。將羌族傳統民居進行現代化轉型是一件實在而又迫切的任務,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師,必須深入基層,通過參與大量的民居建設工作總結出實際的經驗和教訓,僅憑理論性的研究是無法實現的。同時,羌族地區地域建筑創作的研究是一個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復雜課題,涉及的學科廣泛、知識龐雜,本文希望通過對羌族傳統民居的特質與現代傳承和運用的初步探索,促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鵬羽.關中民居的地域特質與現代傳承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李正.關中民居的現代適應性轉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葛少恩.麗江傳統民居營造藝術及其現代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唐洪剛.黔東南侗族民居的地域特質與現代啟示[D].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劉芝蘭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