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的校園環境建設,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從環境設計角度預防校園犯罪已成為現代教育中被廣泛關注的課題,通過分析校園暴力的內涵及該行為的無意識性、群體性、盲目性、延伸性等特點,提出三個預防犯罪的校園環境建設措施,即通過監控手段提高空間交互性、通過采光控制提高空間安全感,以及通過友好空間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緒,以期達到預防校園犯罪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設計;預防犯罪;校園環境建設
預防校園犯罪,是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各項工作開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校園犯罪行為的預防和角度分析,可知要達到預防的目的,除了從宣傳教育的角度針對學生開展認識犯罪行為、預防犯罪行為的教育,從校園環境設計的角度,通過利用校園環境的監管和保護作用,在監管中及時發現校園犯罪行為,并進一步將其消除和杜絕,是預防校園犯罪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保持學生校園環境的純凈和穩定,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接受良好教育。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關于從環境設計的角度預防校園犯罪的課題的研究,我國不僅在教育體系的建設上不斷的完善和優化,也從政策和規范的角度,對我國教育工作開展中長期目標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相關的政策規范包括于2010年7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在這兩項教育規范和政策中,對教育開展的要求和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是基于教育質量提升和教育體系完善的兩項重要的法律法規內容。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9個相關部門了《關于防止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后,預防學生遭遇校園霸凌、校園暴力的問題成為現代教育開展中關注度不斷提升的一個問題。
二、校園暴力或霸凌行為的內涵與特征
1.校園暴力與霸凌行為的內涵
從校園犯罪角度來講,暴力和霸凌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犯罪行為。所謂的校園霸凌,最初的定義來源于挪威籍心理學家DanOlweus,其將霸凌行為定義為,當一個個體重復性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負面的行為中,并持續處在這一狀態下時,則認定其受遭受到了霸凌行為[1]。而具體到本文探討的校園環境中,出現在校園環境及學校內部人際之間的負面行為,就被稱作校園霸凌(暴力)。當校園內部霸凌或暴力行為發生后不能被及時發現;發現后教師或學校管理人員不能針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教師自身不能做到嚴格約束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則存在于校園環境中的這種行為就會呈現出不斷擴大和發展的現象,為校園犯罪埋下隱患。
2.校園霸凌以及暴力行為的特征
分析校園霸凌和暴力行為可能產生的危害,應分析和了解校園霸凌和暴力行為的特征,從具體特征的角度觀察,校園霸凌與暴力行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第一,暴力行為具有顯著的無意識特點。這種無意識的特征,與學生尚未建立起明確的法律意識及其缺乏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和管理能力有直接關系。學生對暴力和霸凌行為的概念及內容認定缺乏標準性的概念,也就是說,當其主觀上已經做出了校園暴力和霸凌的相關行為,在其自身的主觀意識中,并沒有對這種行為的自覺認知意識[2]。另外,在我國中小學教育制度建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關于預防校園暴力,校園犯罪行為的制度和規定并沒有被明確地以制度化的形式提出,這種現象使得從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到學生都存在對校園暴力或霸凌事件的敏感性薄弱的現象,同時,意味著教師和學生自身的防暴意識也比較單薄。部分教師甚至將具有顯著特征的校園霸凌行為認定為學生之間由于青春期的沖動而發生的肢體沖突。在管理方法上也通常采用批評教育甚至體罰的方式,這種方式對學生來講,不僅不利于其認知到校園暴力和霸凌現象的嚴重性,且由于學生所處的特殊身心發展時期,過于強硬地引導和教育,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不利于制止和杜絕暴力行為或霸凌現象的發生[3]。第二,行為發生的群體性與盲目性。這種群體性和盲目性的特征,與學生特殊年齡發展階段有密切的聯系。這一階段,學生的獨立意識尚未全面地形成和完善,因此,其在個人行為的選擇和認定過程中,對群體性行為的依賴感和認同感都相對較強,正是由于這種心理狀態,當校園霸凌或暴力行為產生時,往往是以群體形式出現的,并且大部分學生基于對群體行為更高的認同感,使其成為霸凌行為的參與者和旁觀者,其自身往往對這種現象還不自知[4]。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校園內部的霸凌和暴力行為,實際上是具有顯著的盲目性特征。第三,行為發生的疊加性和延伸性。主要是指,校園暴力和霸凌行為,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則實施霸凌行為的群體,則容易不斷提升霸凌行為的層次,并且持續性地發生這種行為,這種嚴重性逐步加大的現象,必然會給遭遇霸凌和暴力的一方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心理陰影,從而愈加不敢反抗,這也是助長霸凌和暴力行為的因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如果霸凌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則很容易進一步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危害,同時,對遭遇霸凌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會帶來嚴重威脅。
三、基于環境設計視角預防犯罪校園環境建設
校園暴力和霸凌行為的內涵和特征的分析,可知這種行為給校園環境氛圍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有從整體的校園環境的角度入手,利用專業的環境設計方法優化和完善校園環境的建設,才能達到減少校園暴力與霸凌,從而預防校園犯罪。
1.通過監控手段提高空間交互性和透明性
第一,從交互性的角度分析,這一監控手段的提出,是基于一種自然監視的理念提出的,是CPTED理論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從監視范圍與校園霸凌和暴力行為發生率的關系上分析,當監視的范圍逐步擴大并且達到一定的全面程度,則監視范圍內可能發生校園霸凌或暴力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5]。對校園霸凌和暴力行為發生率較高的中小學校來說,關于監視系統的設置范圍應集中在各個出入口及公共走廊的不同節點處。另外,在公共空間中,也應當盡可能通過增加監視系統的數量達到擴大監視空間的目的。在監視系統的設置層次上,也應當注意提升其交互性和透明性。其中,關于交互性和透明性效果的實現,主要可依托一種機械電子監控系統來達到監控效果。這種系統在應用中,不僅能保證對于建筑內部的交通區域、轉角區域這種人流量較大或者說普通監控系統的死角區域進行全面監控,同時,監控系統對監控到的緊急情況還可利用應急整合系統完成現場的取證環節。甚至可完成對正在發生的霸凌和暴力行為進行干預[6]。而且,機械監控的模式,也能彌補人眼監控的局限性,并且能適應外部環境中的溫度和天氣變化的情況形成持續有效的監控,并且分別記錄動態、靜態的圖片及視頻信息,能夠達到對校園霸凌和暴力事件全方位的真實記錄。另外,人機交互的作用,對暴力和霸凌對象來講,交互性能促進其自身安全感的提升。第二,關于透明性特點,主要依托的是對建筑空間界面的改造和圍擋操作來實現。另外,室內景觀環境得到營造也非常重要,能盡可能保持整體環境在美觀的前提下提高空間透明度。從學生角度上來講,這種具有柔和性且能同步實現安全保障提升效果的空間環境營造,不僅不會給學生造成緊張感,可為其提供一個舒適柔和的校園環境。從具體的建筑結構形態上來講,以圍合式建筑為能夠兼顧安全性和透明性。在這類建筑中,不會出現容易形成安全隱患的灰色空間,并且不同方向和層高范圍內都不存在建筑視覺死角。另外,對里面的處理,通常采用的是大面積遮陽構件方法,一方面,達到遮陽的基礎目的,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界面的通透性。只要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上適當地注意通透性和交互性的結合,并結合應用機械監控設備同步發揮作用,就能夠實現通過空間設計提高校園安全系數的目的。圖1、圖2分別是典型的圍合式建筑結構示意圖及學校建筑中圍合式建筑空間的應用示意圖。從示意圖結構上分析,可知圍合式建筑空間在整體上的緊湊性和密實性比較強,但從內部空間結構的角度分析,其內部區域性空間又具備一定的開放性特征,不僅有安全上的保障,這種建筑空間的相對開放性,也使空間內部的通透性有所增強。
2.通過對采光效果的控制提高空間安全感
對學校建筑而言,采光效果是其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中,已經針對教學空間內部的采光效果做了明確規定[7]。主要通過數據計算的方法,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開展采光設計,但設計中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和考慮卻有所欠缺,導致一些光環境對犯罪心理產生的激發和影響作用。尤其是在光照度較低的區域內,更是容易發生犯罪行為的重點區域。另外,在光照度較低的環境下,對中小學生這一對象群體來講,本來就會降低其內心的安全感,使其出現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因此,需通過擴大學校內部明亮區域的范圍,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學功能區域調配光照強度,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安全感和舒適度的雙重目的。從達到采光設計效果的方法上來講,具有較好采光效果的玻璃幕墻結構,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圖3為設置玻璃幕墻的學校主樓建筑示意圖。育的教學模式、創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創業教育的經費投入等創業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運用一定的指標進行衡量和評價。“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更加直面指標,運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從而對創業教育實質評價進行數據化的量化指標處理。第四,微觀系統:以需求為目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課程資源建設。創業教育直接通過課程輻射學生,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既不應該單純依靠現有商學院的課程體系,也不能只是在現有教學體系的基礎上添加幾門創業學科。應做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如融資能力培訓、商業計劃書的寫作、個人與團隊能力的提升等,讓理論課程與實踐平臺相輔相成,真正發揮創業教育課程資源的微觀大作用。學校要定期對“互聯網+”創業教育課程師資進行有關相關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方法的培訓,不斷提升本校課程師資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堂駕馭能力。同時,高校還可聘請一些實戰經驗豐富、創業取得成功的典型人物或校友擔任企業導師,從落地孵化、市場化角度對創業進行講解,加快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宣葵葵.生態系統視域下優化高校創業教育生態因子的應然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
[2]陳美蓉,等.基于教育與經濟影響分析的大學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提升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13(6).
[3]呂爽,等.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7).
[4]李光耀,仲忱,張奧.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模式建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3).
[5]孫志方.“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6]馬麗娜.淺析“互聯網+”的應用與發展[J].商情,2016(48).
[7]徐占東.“三螺旋”協同創業教育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6).
[8]李慧,侯曉珊,賈亞彬.基于CAS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
[9]周少斌.基于系統論視閾的高職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科技視界,2013(20).
作者:王元元 單位:棗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