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庫人工濕地凈化工程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興建高河水庫上游人工濕地工程的主要是為了凈化高河水庫入庫水質,提高高河水庫供水水質安全性,使高河水庫水質滿足地表飲用水Ⅲ類標準。本文進行了表面人工濕地設計方面的探討,采用表面濕地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優化組合對入庫前的河水凈化處理,分析了人工濕地工程處理效果,以期為人工濕地工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濕地;工程設計;污水凈化;高河水庫
高河水庫的興建主要是為了調蓄南四湖上級湖引湖水量,解決調水與居民生活用水之間的時空分配矛盾,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證程度,解決金鄉縣城區、西南、東南部居民飲水安全問題。高河水庫調蓄水量主要是解決金鄉縣魚山鎮、雞黍鎮、馬廟鎮、金鄉鎮、王丕鎮、高河鄉、興隆鄉等7個鄉鎮居民生活用水的問題。工程建成后,在保證率90%的情況下,高河水庫年供水1349.0萬m3,緩解了金鄉縣的居民生活供水危機,解決了金鄉縣中南部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改善了目前僅靠地下水水源供水而出現的供水能力不足、地下水環境不斷惡化及水質不良等現象,保證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由于金鄉縣東溝河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大量農藥殘留和面源污染排入東溝河中,河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流域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破壞。因此,東溝河污染河水入高河水庫前有待提高入庫水質。高河水庫上游人工生態濕地水質凈化處理工程旨在保護高河水庫供水安全,降低水庫上游河道污染,滿足入庫水質要求,使之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確保高河水庫的供水安全。
1處理規模及進水水質
高河水庫水源為南四湖上級湖湖水,水庫從東溝河取水,充庫時間為7月16日至12月31日,共169d,充庫流量為1.04m/s,年入庫水量為1518.0萬m3。根據山東省水環境監測中心濟寧中心對東溝河入高河郎莊橋處的水質監測報告可知,濕地工程的進水水質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根據高河水庫供水水質要求,確定了該工程處理出水的水質目標。濕地工程處理出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要求。根據《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表面流濕地設計主要參數為水力停留時間4~8d;BOD5負荷15~50kg/(hm2·d);水力負荷<0.1m3/(m2·d)。結合本工程現狀情況,確定本工程表面流濕地設計面積為49.32hm2。根據有關公式計算,本工程水力停留時間4.1d,BOD5負荷21.9kg/(hm2·d),水力負荷為0.1m3/(m2·d),滿足工程設計參數要求。
2人工濕地工程設計工藝
2.1平面設計
基于技術穩定、經濟可行、管理簡便的設計原則[1-2],綜合考慮水質凈化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工程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統一[3-4],確定本工程采用人工濕地工藝對污染河水進行處理。考慮濕地工程的代表性和推廣性,初步選定在在高河水庫的上游建一座人工濕地凈化工程。在1#引水涵閘的出口處建一座沉淀池,沉淀池起到沉淀和調節水流流態的作用。通過開挖主渠道、北支渠道、南支1#渠道和南支2#渠道,對流入濕地的水進行引流。河道走向蜿蜒曲折,坡降較緩(1/4000),河道兩側設有34.0m高程的淺水區,濕地整體布局的設計有利于濕地凈化水質,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功能。渠道內擬建設濕地工程,工藝方案為沉淀池+河道走廊濕地+淺水濕地+生態護坡組合工藝。在主渠道和北支渠道下游渠道內建2個擋水坎,改變渠道水位較低時,渠道水流流態,主渠道坎擋水高20cm,支渠道坎擋水高10cm。在南支1#渠道和南支2#渠道出口處河渠底內建一擋水坎,坎擋水高10cm,擋水坎底寬0.3m、高0.4m,采用現澆混凝土。水質經過濕地系統凈化處理后進入高河水庫。
2.2高程設計
表面濕地的入口處建1座沉淀池,起到沉淀和調節水流流態的作用,沉淀池底高程為30.5m,池出口處高程為32.5m。為了適應高河水庫水位變化,設計主渠道底寬50m,渠道底起始高程為32.5m,渠道走向蜿蜒曲折,坡降較緩(1/4000),有利于水質濕地凈化。設計邊坡為1∶5,根據高河水庫最高蓄水位35.0m,河道設計水位34.0m,因而確定渠道兩側灘地高程34.0m。北支渠道底寬5m,渠道底高程高程為32.5m,渠道走向蜿蜒曲折,坡降較緩(1/4000),設計邊坡1∶5,同主渠道確定灘地高程緣由相同,兩側灘地高程34.0m,有利于凈化水質,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功能;南支1#渠底寬5m,渠道起始底高程32.5m,坡降較緩(1/4000),設計邊坡1∶5,與主渠道確定灘地高程緣由相同,兩側灘地高程34.0m;南支2#渠底底寬5m,渠道起始高程比主主渠道交匯處的高程低10cm,坡降較緩(1/4000),設計邊坡1∶5,同理,兩側灘地高程確定為34.0m。在主渠道、北至渠道、南支1#渠道和南支2#渠道,每隔30~50m設置20cm的擋水坎,用來調節水流流態,避免出現死水區和短流區現象,濕地處理單元的長寬比控制在3~5∶1。
3人工濕地工程處理效果
本工程通過植物、介質表面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處理效果如下:CODCr去除負荷1.8g/(m2·d)、BOD5去除負荷0.24g/(m2·d)、NH3-N去除負荷0.037g/(m2·d)、TN去除負荷0.204g/(m2·d)、TP去除負荷0.016g/(m2·d)。
參考文獻
[1]黃錦樓,陳琴,許連煌.人工濕地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環境科學,2013,34(1):401-408.
[2]曹笑笑,呂憲國,張仲勝,等.人工濕地設計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13,11(1):121-128.
[3]馮晶.ABR-人工濕地分散處理鄉村生活污水的控制因子的強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傅長鋒,李大鳴,白玲.東北屯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濕地科學,2012,10(2):149-155.
[5]李小艷,丁愛中,鄭蕾,等.1990—2015年人工濕地在我國污水治理中的應用分析[J].環境工程,2018,36(4):11-17.
作者:李莉 段志強 白娟 張衛 張方方 單位: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 山東省水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