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服裝設計混合課程創新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為例,以新形勢下互聯網潮流為背景,探討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老師與學生相統一的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學模式對服裝設計的重要價值,提出在混合課程教學模式下該課程的創新策略,通過多元化、層次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設計理念的認識與設計美感的表達,推進高校服裝設計課程的創新建設。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服裝設計;創新
隨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實施,在教育機制、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質量上都在進行改進與完善。《服裝設計課程》作為我國教育行業中的重要專業學科,其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高校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同時,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的時代條件,推進《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有效實施,實現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創新化、靈活化,推動教學體制與方式進一步完善,提高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當今教育領域改革的必然要求。
1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推進,信息化、科技化的教育工作方式已經滲入到了我國行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在教育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下,加強我國各大高校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是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重要課題[1]。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學是以信息化時代為背景、以資源共享為內容和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增強教學質量為目標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對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培養以及學生學習途徑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學是指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信息快捷高效的傳播方式創新教學模式,有組織、有目的地將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學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在2004年首次提出并得以推行,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媒介,打破了我國高校傳統的授課方式,增強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活力,推動了教學模式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為我國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2]。同時,混合課程教學充分發揮了傳統教學模式與線上教學模式的優勢特點,打造出了更加優化、高效的教學體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課堂枯燥、教學呆板和資源受限等教學問題,在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引導性的作用。
2混合課程教學在《服裝設計原理》中的價值體現
2.1完善教學的動態結構。《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是培養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形成成熟的服裝設計理念,運用恰當的設計方法與審美標準進行獨立構思、獨立創造的一門學科,在推動設計類專業學生塑造良好的設計美學與藝術鑒賞認知中具有基礎性作用[3]。在傳統的《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設計理念的溝通相對單一,教學內容通常以課本為中心,而課本僅提供文字闡述與簡單的圖案展示,老師無法有效地將《服裝設計原理》課程中的美學表達、色彩構圖和配色規律等為學生提供指導與講解,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受到一定的影響。在混合課程教學中,一方面,老師繼續延續傳統服裝設計課程的講授方式,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講授服裝設計的基礎理論、原理和設計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隨時利用互聯網通過PPT、視頻等方式為學生展示圖案在款式造型中的設計與應用,更直觀地為學生傳達《服裝設計原理》課程中的理念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教學活動的動態結構[4]。
2.2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育工作是以學生為中心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在傳統的教學體制中,服裝設計課程的學習僅保持在課堂老師口頭講授與課下自主研究的兩個環節中,缺乏視覺上的渲染與動態畫面的啟發[4]。同時服裝設計本身的抽象性與學習方式的傳統性必然會導致學生在《服裝設計原理》課程中美學認知與表達的學習長期處于被動之中。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混合教學中,《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學習逐漸由被動向主動、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趨勢轉變,同時可以結合APP來感受美學價值,理解時裝演變、風格與流行,為學生提供方便準確的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在設計課程中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從而提高美學認知和服裝設計水平。
2.3促進教學內容更新進步。服裝設計作為具有美學價值的學習科目,它需要豐富圖片、視頻類的資源來構建學生在色彩、圖案與布料組合認知上所必要的學習環境[5]。在混合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教學內容也得到了實時的更新,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服裝設計獨立構思與美學鑒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服裝設計水平。同時,在混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樣化的網絡媒介,通過課堂中的課件制作、視頻展示等具有較好視覺傳達效果的展示途徑豐富教學過程,課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任務或學習資料,學生也可搜集相關慕課進行自主學習,增強教學的立體效果,引導學生視覺傳達的設計內涵,推動教學內容更新進步。
3混合式課程教學背景下《服裝設計原理》的創新策略
3.1完善網絡化教學系統。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將課程教學模式帶到了新領域、新高度,深化《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和完善網絡化教學系統是培育高素質設計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服裝設計原理》課程開設過程中,應注重把握有利的教學條件,加大對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投入力度,推動教學資源的流動性建設,將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演練有效結合起來。同時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進一步掌握服裝色彩構成與配色規律以及服裝面料選擇與款式搭配,使得《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更加靈活,成果更加顯著。
3.2優化課程教學結構設置。《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課程,只有通過設計靈感的啟發才能有效地將服裝設計原理融會貫通,充分體現在設計主題之中,因此《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應注重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優化課程教學結構設置[3]。一方面,為學生構建理論知識體系,采用信息化資源促進學生對設計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應開設服裝設計實踐課程,通過專業的電子化繪制平臺,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與美學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在服裝設計課程學習中的要點內容的理解,完善《服裝設計原理》的學習內容體系,是推進《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高效學習的重要舉措。
3.3加強混合教學模式評估。由于混合課程教學模式具有快捷性、高效性的特點,因此在完善網絡化《服裝設計原理》課程教學系統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混合教學模式的評估。混合教學模式的確在課程資源、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時也存在著學生在完成課程任務中有了偷懶的情況,如復制粘貼、購買設計成品等,使學生受到了反向誘導,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5]。因此加強在混合課程教學模式中的評估環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在配色、款式、面料和流行趨勢等不同范疇內的認知程度,對學習成效進行反思并有效地進行填充式學習,對于進一步提高《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建設體系與創新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4結語
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下的必然選擇,在新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下,不僅對設計類專業學生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高校教育的方向與目標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加強對混合課程教學質量的評估,創新我國《服裝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案,有利于進一步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促進新媒體行業及社會信息化進程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王思懿 吳曉菁 單位: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