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職病理學疾病共同規律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能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病理學教師教學必須順應現代教育發展方向和要求,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實施有效的德育滲透,合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收獲病理專業知識的同時,思想、精神上有所收獲,成為有知識、有道德、德技雙馨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德育滲透;信息化;病理學
在2019年度山東省教學能力大賽中,考慮到新的教育形勢,確定了病理學科參賽內容為“疾病共同規律的教學設計”。在病理學教學中積極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實施有效的隱性教育,即德育滲透。教學設計主要由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思路、教學評價、教學反思4部分構成。
1教學分析
1.1教材分析
病理學作為中職護理專業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橋梁學科的作用。本次參賽課程涵蓋了總論的內容(包括緒論、疾病概論、組織的適應、損傷和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等),理論課14節,實驗課2節,見圖1。總論部分共同特點為疾病發生的共同規律。學論是學習各論的必要基礎,并且為后續臨床學科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1.2授課對象
授課對象為中職一年級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對于正常情況下機體形態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病理情況下機體的改變缺乏系統認識。掌握抽象、信息量大的病理學知識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參與度。
1.3教學大綱
國家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大綱。
1.4教學目標
1.4.1知識目標
掌握疾病過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變;理解常見疾病病理與臨床的聯系、疾病和健康的概念。了解常見疾病的發生機制、疾病的防護與護理原則并了解常見病變的病理學知識。
1.4.2能力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能初步辨認常見疾病的大體病變和鏡下病理變化;能對簡單的臨床病例進行初步分析討論;具有初步運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觀分析疾病本質及其演化規律的能力;能以辯證唯物論觀點,初步分析疾病過程中局部與整體、形態與功能、損傷與抗損傷的辯證關系。
1.4.3情感目標
樹立珍愛生命、關愛患者、熱愛護理的職業觀;培養科學嚴謹、主動學習的態度;培養良好職業道德修養以及人際溝通和團結協作精神。
1.4.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疾病過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變、如何預防疾病。教學難點:疾病過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變。
2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上述教學分析,確定了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接下來通過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運用為課堂實施做好準備(見圖2)。教學策略:教學中充分設計了案例分析法、任務驅動法、問題探究法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確定后,進入課堂授課,每一堂課均按照如下教學流程進行(見圖3)。首先以臨床案例方式導入病理學內容,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小組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展示匯報,教師查缺補漏、歸納總結,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已經深入挖掘教材,找出了病理知識和德育滲透的對接點)。利用超星學習通和問卷星及時測驗和反饋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德育提升情況,用思維導圖帶領學生厘清課程脈絡,最后設置課后作業和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掌握課程重點內容,并且發散、拓展、升華學生思維,讓學生學以致用,走進社區、走進醫院,服務社會,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
3教學評價
3.1形成性評價
3.1.1德育滲透
職業教育中德育滲透具備可行性[1-2],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外的德育滲透非常感興趣,比如用“母親暴走8個月捐肝救子”的故事,引導學生要關心孝敬父母;通過血栓形成、胃潰瘍等模型制作,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思維的發展。在“你對病理學教師的期望”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258名學生中有93名選“善于啟迪激發”;117名選“思維靈活富于創新”;30名選“病理專業知識豐富”;18名選“對教師沒有要求”(見圖4)。調查結果體現了學生渴求創新的心理,針對這一結果,教師帶領學生做了血栓形成及胃潰瘍模型,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3.1.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緊密聯系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并利用課堂主渠道立德樹人,例如提出:靜脈輸液時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血栓形成?讓學生從病理學角度給予分析解答。學生在微信和QQ平臺做課前預習作業,并發送給教師。
3.2自我評價
(1)病理學教師教學基本功扎實,在課程中均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能切實感受到教師專業知識深厚和高尚的品德。(2)堅持以學生作為主體,針對調查問卷中學生對創新的渴望,帶領學生制備了血栓形成、胃潰瘍模型等,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3)授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中“立德樹人”的新理念。教師以病理專業知識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元素,將專業知識教育和德育有機結合在一起,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道德的新時代中職生。(4)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知識由抽象變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增加了趣味性;網絡教學平臺統計數據讓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4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源,以案例提供的教學任務為主線,將每一節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病理學知識與疾病的聯系,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拓展知識,并制作了大量預防疾病的手抄報、急救卡等走進社區,服務群眾,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自學能力,同時增強了社會責任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主動參與。學生在課前積極查找資料,課堂中積極思考討論,氣氛活躍,課后積極拓展,參與社區、醫院的實踐。教師點撥疑難問題,避免學生討論偏離方向,整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臨床應用能力,全方位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更有成就感、自信心;改進評價系統,讓學生更加關注平時表現和具體實踐,而不僅僅是通過期末考試。部分學生前期知識儲備不足,比如講到栓塞時,栓子沿著血液循環途徑運行,但是有的學生記不清肺循環和體循環的血流方向,不能用這部分知識來解決問題。解決方法:通過小組互助方式,課前由學習小組組長帶領大家學習教師在教學平臺推送的學習資料,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如何進一步完善評價系統,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是下一步要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燕麗,童松輝.寓德育于職業教育各科教學之中[J].職教論壇,2010(35):85-86.
[2]李素云,張悅,周春仙,等.病理學知識點中融入背景故事在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J].中醫教育,2017(6):74-75.
作者:宋軍華 宋軍 程貴芹 單位:山東省青島衛生學校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