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文化開發下高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高素質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是特色鄉村文化開發的當務之急。基于研究義烏特色鄉村文化及創意產業市場的需求,確定本土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多學科和院系整合,創新團隊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政企校研”對接,為人才培養搭建項目平臺,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提升實訓、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培養滿足特色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的高素質設計人才。
關鍵詞:創意設計;特色鄉村文化;人才培養
引言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進一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規劃。符合新時代特色鄉村開發需要的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創意設計類人才培養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其教育目標在于創造思維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更多的任務是通過具體創意設計案例和工作項目,按照實際工作中的階段目標,規劃合理的設計流程,指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在不斷的教學改革和實踐過程中,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然而,由于各地文化背景不同,實際課題和應用對象不同,教學模式和實踐方法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本地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方法展開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面向特色鄉村文化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較少,本文基于義烏特色鄉村文化創意設計全過程實踐,對培養本地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一、特色鄉村文化開發背景下義烏創意設計人才分析
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對鄉村傳統特色文化的挖掘與再設計,是現代設計師無限創意的表現舞臺。可以看到,自從黨的十八大發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以來,浙江省、義烏市政府都出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的相關計劃和文件,設計師在加快把“美麗”包裝成產品、展現給公眾、轉化為財富中發揮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義烏百余家創意設計公司有能力進行鄉村文化相關專業設計的不到10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創意設計專業團隊配置不合理或不全面,設計人員往往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無法理解,更不能采取合適的方式詮釋各個村落的文化特點,設計結果流于表面化。
2.設計人員整體設計思想未能跟上當前的設計潮流,缺乏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設計,以陳舊的設計語言進行鄉村建設設計,無法滿足日益提升的用戶審美和功能需求。
3.設計功利化嚴重,追求短期利益,導致不能與各個村莊形成良性長期合作,無法深入挖掘各村鎮獨特傳統故事及特點,難以打造“一村一品”。總之,目前義烏創意設計人才不僅數量比較緊缺,而且創意設計人才隊伍在知識、技能和素質等方面都不能滿足義烏特色鄉村建設的需求。
二、特色鄉村文化背景下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培養創意設計人才的義烏本地高校有責任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帶頭創新挖掘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寶藏。本土化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以建設特色鄉村文化為目標,積極探索本土文化創新應用的途徑,強化創意設計意識,在優勢互補、師資共享、專業互動下,突破專業界限,整合不同院系資源和專業人才,加強課程的綜合性與跨科系學習,建立跨學科、跨行業的交叉型教學組織方式,形成多位一體的培養模式[2]。結合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將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實踐項目融入教學,有效挖掘鄉土文化的精髓———“鄉土精神”,培養本地具有創意設計能力、知識整合能力、設計實踐能力,具有更廣闊人文情懷和獨創精神的設計人才,助力打造本土鄉村文化品牌。
三、特色鄉村文化背景下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實施過程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專業為了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立足義烏特色鄉村文化建設,積極進行資源有效整合和人才培養教學流程優化設計,為改革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
(一)院系資源有機整合
打造特色鄉村文化產品是系統性的創意設計,要圍繞當地的特色地域、居民生活形態、文化傳統、行為方式、環境等展開。為了實現地域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發揮團隊優勢,有機整合創意設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人文旅游學院和義烏城鄉規劃院各自專業特長資源成為必然。融合多專業特長,圍繞本土歷史文化、道德傳承、民風民俗、宗族先賢、特色產業等主題進行挖掘整理,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形象設計、文化品牌、創新創意等提出系統設計方案和開發對策,將會為人才培養做好前期組織架構和教學準備工作。
(二)教學實施
1.在教學準備期,以創意設計項目為載體,按照項目的總體目標和規劃,組織招募各學院的指導教師和學生,一個項目設一個總負責人,負責協調組建各不同專業組,每專業組設一個專業帶頭人和配備一定數量的教師和學生。
2.項目總負責人按照各個研究項目的特點和基礎,統籌安排項目計劃,各組分頭研究,互通信息,組成互有交叉的項目課堂,各組互促互進,分不同方向、角度逐步接近共同的整體研究目標。
3.各專業團隊共同參與義烏鄉村本土特色文化的調研、整理和學習,形成初步調研成果。4.按照美麗特色鄉村文化建設規劃,結合義烏當前經濟和文化發展任務,依托各團隊的綜合設計能力,在前期設計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有機聯系的鄉村文化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研究和設計。
5.按照不同的團隊成員專業特長分組,組成子課題小組,分專業方向開展系列文化研究以及相應的文化創意實踐項目研究。
6.合理安排各階段評審流程,組織各團隊有序進行設計工作,定期進行設計交流和匯報工作。教師引導學生建設合作團隊,定期以小組形式交流匯報,增強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處理好設計方向、執行方法、保障約束之間的關系,重點在于明確任務流程和評審規則,增強學生大局意識和任務責任感。有效提高討論交流質量,按照時間進度表嚴格控制過程。建立設計雙重團隊制度,將每兩組指定為互助團隊,互相監督和管理。對于未能及時完成任務的團隊,及時追溯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由幫助團隊及時補漏更正。
7.結合目標用戶的反饋信息和各階段的評審結果,師生共同制定課程考核標準與評分方法,實際應用對象參加考核,客觀評價設計價值,對實踐項目進行優化和深入研究,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和實際效果。
四、特色鄉村文化背景下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實現條件
(一)教學內容
1.義烏區域特色文化挖掘義烏文化底蘊,如商貿、孝義、丹溪、紅色、萬國風情、禪宗等文化資源,以及蠶桑、紅糖、白糖、百子畫、木雕、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提供素材,同時加強義烏鄉村文化禮堂的內涵建設。此部分教學內容由人文旅游學院承擔。
2.義烏鄉容提升綜合設計義烏鄉容提升綜合設計主要包括鄉村特色文化景觀設計、主要沿街空間、入村口節點、標識系統、綠廊游線、道路系統、生態公園、河流水系美化提升設計。此部分教學內容由建筑工程學院和義烏城鄉規劃院承擔。3.義烏鄉村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成果收集、編輯整理義烏鄉村特色產業現狀及其創新發展成果,特色產品的創意創新設計和品牌建設研究成果,鄉村產業“互聯網+創業”模式探索成果。此部分教學內容由創意設計學院承擔。
(二)教師和學生
基于特色鄉村文化開發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以項目為載體,項目實踐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與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有明顯的不同。首先,指導教師團隊成員多樣化組合,主要由創意設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人文旅游學院的教師和義烏城鄉規劃院專家組成團隊,人員結構合理,有著較開闊的視野,較高的科研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雖然教師們的專業方向各不相同,但與實踐課程項目卻有著緊密聯系[3]。團隊以“鄉村文化創意設計”為核心,展開美麗鄉村文化與創意設計各個環節的內涵和設計實踐項目研究,并將整個實踐項目劃分為若干子項目和合作項目,共同制定各階段的項目要求和相應的教學要求、時間計劃表、評審流程等,保證了團隊的專業性、協作性。其次,學生團隊成員采用交叉梯隊式建設。根據子項目的層次和完成度,結合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采用報名制和教師雙選制。學生團隊成員不限于某一年級,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均可參與。為了照顧到各年級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設計能力,在每個工作小組中選拔出團隊負責人,制定各團隊管理流程和規則,由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組員間定期進行專業匯報和交流,專業教師集中輔導和點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性和梯隊建設,此舉有效培養了團隊的協作精神。
(三)教學項目資源
1.通過搜集、整理、研究義烏地方特色文化和非遺文化,可直接將其作為義烏特色鄉村文化創意設計的資源,也成為實踐教學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鄉村文化禮堂建設等項目都是教學資源。在項目設計和教學實踐中,結合景觀建設,進行文化創意彩繪和景觀小品設計與制作,賦予美麗鄉村景觀建設內涵。
2.從有一定研究基礎和亟待發展的文化項目著手,進行集文化傳承、文化衍生品創意設計和制作,并開展“互聯網+創業”模式為一體的項目實踐,并逐步發展成系列文化創意項目,使得傳統文化精粹在當代新環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構建區域特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文化新生態。這些項目成果都將是下一步創意設計和教學的源泉。
3.依托鄉村各項資源,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經濟是鄉村經濟發展新方向,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中的重要項目。結合當前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熱點項目,進行休閑和旅游創意產品的開發,挖掘各村鎮特色文化,自然和特色產業資源,探索各鄉鎮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也是創意設計實踐和教學需要重點研究的方向,這些研究成果將會在后續的項目實踐和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面向特色鄉村文化開發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教學過程更真實地與實際項目匹配,對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了創新嘗試。
1.改變單獨某專業教師面向群體學生的課堂教學方式,轉向多教師面向專業組學生的多學科交叉團隊合作學習,提高了創意人才培養質量。
2.結合現代創意設計教育的特點,專業教師明確自我定位和任務,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能力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成為創意設計實踐主體,實現角色轉化。
3.真正實施基于典型工程任務和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同時實施團隊學徒制教學模式,學生以學徒身份參與完成完整的特色鄉村創意設計項目,為學生進行鄉村文化品牌創意設計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機遇,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4]。學生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下,不僅僅學會創意設計知識和技能,還學會項目管理,在“傳幫帶”工作過程中接受到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
4.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職業院校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方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圍繞鄉村振興項目,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專業將比賽和教學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抓手。教師在創意設計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參與競賽,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項目團隊策劃在學校舉辦義烏特色鄉村振興主題校園技能競賽,圍繞當地的特色地域、居民生活形態、文化傳統、行為方式、環境等展開競賽,分為建筑、平面、策劃、景觀四個方向考驗學生的綜合素質[5]。學生在賽事的驅動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相互之間形成競爭,在校園形成了濃厚的鄉村振興文化學習氛圍。
5.創新工作室教學模式。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是當下高校教學中較為普遍的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課下預習和復習”的不良局面。德國包豪斯學院提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并獲得了巨大成功。“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依托工作室,將與教學相結合的實際或虛擬項目帶進工作室進行人才培養。依托義烏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中國眾創鄉村行動計劃項目,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設計專業創新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學生成員在一定時間在固定的空間內完成項目工作,他們不僅要進行文化調研、資料整理和收集,還要熟練掌握創意設計時要運用的Photoshop、Coreldraw、SketchUp、3Dmax和Lumion以及Office等軟件,將平時所學“功夫”轉化為企業所需,因此對其專業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6]。日常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項目團隊實施設計項目實戰性教學,教師和學生討論、溝通和交流方式自由,時間集中,項目進度的高要求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緊迫性。除此之外,工作室定期聘請專家進行項目指導,對美化鄉村的文化傳承、設計效果、圖紙細節進行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開闊了設計眼界,同時強化了實踐項目的創意設計能力。在每個實際項目實踐教學過程中,項目的多數工作由學生團隊來探討完成,教師監督項目進度并及時點評學生設計的成果。根據教師提出的修改意見,學生一步一步成長,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結束語
經過近三年的項目準備與具體實施,在義烏“政校企研”協同合作基礎上,特色鄉村文化開發背景下的高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養出了一定數量具有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相關項目管理能力的創意設計應用型人才。他們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提出合乎地方特色和當地發展規律的設計構想,助力義烏村鎮發展文旅項目、鄉村景觀等文化品牌建設,發揮了以創意引領地方創意產業轉型的作用。實踐證明,面向特色鄉村文化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值得繼續深入研究。
作者:金萍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