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語文課堂演繹活動創意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初中學生對課堂演繹有特殊情結,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特點展開教學布設,精心設計演繹腳本、明確角色分工、篩選表演形式、做好演繹組織,讓學生在不斷感知體驗中形成閱讀認知,促進學生閱讀認知內化。如果有必要,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展開課本劇的創編活動,以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演繹;創意設計
語文課堂啟動演繹機制,不僅能夠給課堂教學注入豐盈活力,還能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觸動學生心靈,形成嶄新的學習成長動力。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演繹腳本、明確角色分工、篩選表演形式、做好演繹組織,確保課堂演繹活動的順利推進,形成嶄新教學成長點。初中學生思想活躍,對課堂演繹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布設,其適合度更高,教學發動效果顯著,值得深度研究。
一、精心設計腳本
課堂演繹需要有適合的劇本,如何創編這個腳本,是教師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有些課文有豐富的對話情節,學生完全可以將教材作為腳本來使用,但大多數課文不能成為直接演繹的劇本,教師需要發動學生對課文進行創編。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自行創編課本劇,這是最常見的教法運用。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讀寫基礎,自行創編課本劇不存在太多困難,教師在學生操作時要給出一些引導和啟迪,確保課本劇創編活動順利推進。如教學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社戲》時,教師選擇了“看戲歸航”片段,針對“偷豆”“煮豆”環節讓學生展開演繹活動。為了讓學生對演繹有清晰的認知,教師發動學生創編課本劇腳本:看完社戲的歸途中,一群孩子在一起“偷豆”“煮豆”。這里涉及多個角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成立演繹團隊,分配好角色,設計好角色的臺詞、動作和表情,展開演繹彩排訓練,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拿到創編演繹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組成演繹團隊,并協商角色分配方案,對角色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在對角色的臺詞、動作、表情進行設計時,學生積極展開討論。教師巡視學生的準備情況,并參與學生的互動,給出必要的引導。學生學習活躍,課堂演繹順利展開。在課堂演繹展示階段,學生表現良好,教師給出有針對性的評價。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演繹創編活動,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啟迪。通過具體的指導和啟發,學生演繹活動順利展開,這說明教師的教學引導是比較成功的。教師發動學生展開課本劇創編活動,可以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學習與鍛煉。
二、明確角色分工
在組織課堂演繹活動時,教師要做好演繹分工。首先,教師要組織演繹團隊,這是課堂演繹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教師習慣按照學生座位進行編組,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學生要組成一個和諧的團隊,才能形成極強的內聚力。教師不妨讓學生自由組合,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配合也會更默契。其次,教師要做好角色分工,課堂演繹時,學生對角色有選擇性,教師要給出積極引導,做好相關調節工作,讓學生自覺接受角色。最后,教師要對角色演繹方法進行提示和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角色中,確保課堂演繹的高效性。《春酒》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其中的人物不多,“母親”是核心人物,其他“鄰居”都屬于配角,“我”是見證人,也屬于配角。教師在組織學生演繹課文時,要先組織學生做好腳本和角色分配工作。教師主要對“母親”角色性格進行重點分析:“母親”是一位樸素的、善良的、誠實的農村婦女,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母親的偉大。學生在角色演繹時,要表現出人物的多方面品質,要在語氣、語調、動作、表情上做更多思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展開課堂討論活動,對角色的塑造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為凸顯人物形象做了許多研究性學習。為成功塑造“母親”的形象,教師組織學生對角色進行探究,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示。學生對“母親”形象不陌生,也很容易達成共識,教師將此作為教學發動點,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啟動效果良好。
三、篩選表演形式
課堂演繹形式眾多,教師要給出必要的篩選意見,如分角色誦讀、小品演繹、誦讀造型、音樂劇、舞蹈、啞劇、快板等。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做出規劃,給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讓學生能夠利用最適合的方式進行課堂演繹,以提升演繹的效果。學生對課堂演繹形式有自己的審美,教師不妨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讓學生自行選擇演繹形式,或鼓勵學生創新演繹形式,這會使學生收獲豐富的學習成果。學生思想非常活躍,在選擇課堂演繹形式時,很多學生都有個性追求,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知,可以吸收部分學生的意見,對演繹形式進行創新選擇。《安塞腰鼓》是一篇以描寫為主的抒情性散文,沒有具體的故事情境和個性人物活動,不適合開展演繹活動。為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安塞腰鼓氣勢磅礴,場面宏大,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如果讓你進行直觀展示,你有什么好建議呢?學生聽說要自行選擇課堂演繹形式,自然很興奮。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個性觀點不斷涌現。有的學生建議:“我們找來一些腰鼓或可替代腰鼓的東西,全班學生一起表演,再現課文中的場面。”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特別是安塞腰鼓的聲音,模擬演出并展示,能夠形成很好的效果。”教師參與學生討論,與學生逐漸達成共識,為課堂演繹的順利展開提供更多有利條件。教師發動學生出謀劃策,設計適合的課堂演繹形式,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學生的具體意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已經融入教材之中,與課文內容形成了共鳴。不管學生最終選擇了什么樣的演繹形式,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有效拓展。課堂演繹的重點是準備,而不是演繹過程,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才是最有價值的。
四、做好演繹組織
課堂演繹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教師要在組織上給出更多關注,確保演繹活動的順利推進。演繹團隊組成、角色分工、演繹形式選擇、演繹過程、演繹評價等環節,都存在組織與管理的問題,教師需要發揮關鍵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建議和意見、啟迪和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演繹情境中,在感受文本角色的同時,形成豐富的學習感知體驗。特別是在課本劇演繹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更多的組織與管理,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這是課堂演繹順利展開的基礎。課堂演繹方案確立后,教師需要對執行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確保演繹的順利推進。《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言文,但有比較完整的情節和典型的形象,非常適合開展演繹活動,教師給出有針對性的布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桃花源記》譯文進行整理,自行創編課本劇,設計人物和臺詞,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研究人物表情和動作,先在小組內彩排訓練,然后參與班級集體展示活動。教師布設清晰,學生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相關操作。教師深入學習小組中,對學生演繹準備情況進行輔導。經過一番精心的排練,每一個小組都做好了展示準備。課堂演繹正式開始,教師將部分學生組成評委團,現場為各小組打分評價。課堂互動氣氛濃厚,課堂演繹順利展開。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課堂演繹活動,并在每一個環節都給出具體的設計和指導,組織與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學生的表現精彩紛呈。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對課堂演繹活動也有濃厚的興趣,但紀律性普遍較差。教師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助學效果極為明顯。課堂演繹活動具有互動性、開放性、直觀感,為學生立體解讀文本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在課堂演繹設計、發動、組織的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確保課堂演繹活動順利展開,給學生提供學習感知和歷練的機會,這對全面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敘事性散文、故事、寓言等,這些內容都適合展開課堂演繹活動,教師要做好篩選工作,創新教學設計,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尚剛.介入小品演繹,打造靈動高效語文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6(8).
[2]何文清.在動態生成中演繹語文課堂的精彩[J].現代語文,2014(12).
[3]孫家琴.依托課堂表演提升語文素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7).
作者:胡開元 單位:甘肅省 民勤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