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創意農業的發展是推進農業產品創新和改善農業資源配置重要途徑之一。在分析遼寧農業資源和旅游業發展基礎上,對遼寧農業的遼南環海岸帶漁業、遼中北和遼西南及遼東民俗文化、遼中西種植業、遼北副業、遼中西林業、遼中綜合型創意農業園區6種模式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遼寧農業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創意農業;遼寧;發展模式
創意農業是以農業生產資源、農民生活資源和農村生態資源作為基石,利用文化創意產業理念,并綜合文化、社會和科技等生產要素來實行創新的發展農業方式[1-2]。創意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良性結合,突出本土特色,均衡區域經濟和優化產業發展成為遼寧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區域經濟增長始終伴隨著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良性的經濟結構是經濟健康運行和社會生產提高的條件,而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主要表現和具體層面。以創意農業的思維整合各類社會文化資源,可以為農業生產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3-4]。結合遼寧省現有的農業資源,細化和具有針對性地精準定位需求和消費人群,開發和創新農產品的消費體驗方式,提高創意農業園區的使用率,協調淡季和旺季的巨大差距,保證創意農業園客源的回訪率和收益。遼寧擁有溫泉、森林、沿海岸線一帶、島嶼等有特色優勢的自然資源的農業資源,農業發展可以利用體驗經濟的理念作為基礎進行特色農業的創新開發,強化體驗經濟的作用,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創新市場及創意農產品,形成地域空間內的特色創意農業。同時協調發展遼寧區域經濟,創意農業經濟在地域空間上群聚,形成空間上的輻射帶動機制,經濟上的聯動機制。
1遼寧農業資源與旅游業發展概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休閑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應運而生。遼寧省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中心,陸地交通和水網運輸設施都比較發達,現有13個縣級市和44個縣,其中平地面積占全省土地的33.4%;山地面積占全省土地的59.8%;水域面積達到1萬km2,海域面積達15.02萬km2。全省共創8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6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30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和38家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5]。遼寧歷史文化悠久,少數民族眾多,是滿族的發祥地。在自然資源方面,遼寧省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風景名勝區7處,地理環境多樣,包括陸地、島嶼、海洋、山脈、河流、森林等多種地形地貌,開發潛力巨大。在工業產業方面,遼寧省長期以來都是工業重地,礦產資源優質,經濟基礎豐厚。遼寧建設創意農業的資源十分豐富,比如遼西的朝陽和阜新的農業種植區;遼中區域為中心的本溪、遼陽南部、營口和遼西葫蘆島、錦州的林業帶;遼東灣和環渤海灣的漁業帶。隨著近幾年農業和旅游業不斷的發展,休閑農業初具雛形,農事體驗園也逐步發展。目前遼寧省鄉村農業旅游示范點包括特色鄉鎮、旅游發展示范村、度假村、精品民宿、鄉村旅游示范基地以及鄉村購物集市等項目,這些舉措大力推動了遼寧創意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但目前從現階段來看,遼寧創意農業和旅游業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財政資金短缺,投資力度較小;產業開發單一,沒有特色,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群體[6]。服務業人員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影響并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想要長遠地發展遼寧的休閑農業,就要圍繞著“讓鄉村更加鄉村”的基本思路,融合現代產業的新業態,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本,統籌規劃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鄉村走上現代化的創新之路。
2遼寧創意農業發展模式分析
根據遼寧農業資源分布、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等相關發展,本研究提出了優先發展和升級遼寧省特色產業,構建以遼南環海岸帶漁業為主的創意農業園區、遼中北和遼西南及遼東民俗文化為主的創意農業園區、遼西和遼中種植業型為主的創意農業園區、遼北副業為主的創意農業園區、遼中和遼西林業為主的創意農業園區。
2.1以漁業為主的遼南環海岸帶休閑度假園型創意農業園區
根據遼寧省漁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遼南環海岸帶群聚發展的格局,并結合休閑度假型創意農業特征,并結合休閑度假型創意農業的特性需求與遼寧省漁業資源的群聚特點及二者在空間地域的關聯性,構建以漁業為主的遼南環海岸帶休閑度假園型創意農業園區。發展遼南環海岸帶特色漁業,進一步落實良好的統籌規劃發展戰略。同時強化特色園區的建設和創意漁業相關農產品,凸顯本土性漁鄉人家特色的地域特征,升級特色創意農業體驗,構建環海岸帶休閑度假園聚集區,且具有差異性和異質性,迎合市場需求,實行品牌化戰略。
2.2以民俗文化為主的遼中北、遼西南及遼東地區民俗文化型創意農業園區
結合遼寧少數民族種類較多,且分布相對集中,民俗民風淳厚獨特的特點,同時參考民俗文化多集中在遼中北地區的沈陽市、撫順滿族自治區、鐵嶺市以及遼南地區的葫蘆島市與大連市、遼西部地區的阜新市及朝陽市的空間群聚特點,構建以遼西北票市為中心的遼西蒙古族特色民俗文化創意農業園區、遼南葫蘆島市及遼東地區為核心的滿族特色民俗文化創意農業園區、以丹東寬甸為中心的朝鮮族特色民俗文化創意農業園區,其他地區成點狀分布,向三大主要園區在空間上集聚。創意農業產業的各個園區主體按照產業文化或農業特色資源來經營。
2.3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科普教育型的創意農業園區
根據遼寧省種植業主要集中于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的朝陽市和阜新市兩大農業種植區。遼東南部以丹東市和營口蓋州市為農業(種植業)發展主體,中部向西部集聚蔓延。整體由遼東南部向遼西北部地區群聚,形成遼西農業較為繁榮,遼東部和遼中部向遼西部群聚的空間發展格局。結合遼寧省科普教育型農業以阜新市、鞍山市、遼陽市、撫順市為主的零星散點式分布的空間發展格局,構建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科普教育型的創意農業園區,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與科普教育型創意農業的有效聯結,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2.4以副業為主的遼北地區農業園區型的創意農業園區
遼寧副業分布主要在鐵嶺市北部、沈陽市南部地區、朝陽市中部地區及葫蘆島南部地區,其他地區呈點狀散亂分布,整體由遼中地區向遼北地區縱向群聚發展,并結合農業園區型創意農業多集中在遼中地區的沈陽市、撫順市、遼陽市及鞍山市,空間群聚中心位于沈陽市,中心群聚性較強,輻射帶動錦州市、營口市、大連市等周邊地區的發展的空間群聚特點。根據遼寧省農業園區型創意農業的空間群聚特征及其內在發展需求,并結合遼寧省副業資源的空間群聚特征,構建以副業為主的遼北地區農業園區型的創意農業園區,加大科技與技術投入,引進農業技術人才,帶動遼北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
2.5以林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創意生態園林型體驗農場
遼寧林業資源的空間分布多集中在葫蘆島市、錦州市、阜新市北部彰武縣及其大連市瓦房店區、營口市蓋州區、遼陽市南部、本溪市滿族自治縣、沈陽市、鐵嶺市中部南北縱向集聚的2條主要林業帶。結合遼寧生態園林相關農業空間分布特征,以遼中地區沈陽市為群聚中心,帶動遼南地區大連市、葫蘆島市與營口市、遼中地區鞍山市、遼東地區丹東市及本溪市向中心群聚發展的空間格局,構建以林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創意生態園林型體驗農場。將遼寧省林業資源的空間分布與遼寧省生態園林型創意農業的特點及其空間群聚特征,進行充分有效地結合,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化提高遼寧省林業資源所帶來的經濟附加值。
2.6遼中地區綜合型創意農業園區
根據遼寧省農業(種植業)資源、林業資源、畜牧業資源、副業資源及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在遼中地區均有分布,且空間群聚性較強,結合遼寧省休閑農莊型創意農業多集中在遼中地區的沈陽市和遼陽市,遼南地區的錦州市、盤錦市、營口市的蓋州市及大連市,構建遼中地區綜合型創意農業園區。遼中地區綜合型創意農業園區整體呈現沿遼東灣海岸帶向遼中地區的沈陽市和遼陽市群聚,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空間格局,以及觀光園區型創意農業多以遼中地區的沈陽市、撫順市、遼陽市和鞍山市為群聚主體,形成群聚中心。利用農業資源空間群聚的優勢,遼中地區的創意農業園區不僅發揮地域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豐富多樣的優勢,還滿足觀光農園型和休閑農莊型創意農業園的體驗需求,精細化園區設計、創意產品與高品位、高品質的園區體驗,實現全域旅游的價值體驗。
3結論
依據遼寧農業資源特色產業,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發遼寧省醇厚獨特的民風民俗特色地域文化,彰顯滿族、蒙古族和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本研究對遼寧創意農業發展提出了6種模式,以漁業為主的遼南環海岸帶休閑度假園型創意農業園區、以民俗文化為主的遼中北、遼西南及遼東地區民俗文化型創意農業園區、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科普教育型的創意農業園區、以副業為主的遼北地區農業園區型的創意農業園區和以林業為主的遼西和遼中地區綜合型創意生態園林型體驗農場。同時,加強各園區間的充分交流和依賴性,從而促進遼寧省創意農業的可持續生態發展,使得新的經營理念和經驗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深化遼西和遼中主要農業種植業區發展影響下的農業田園景觀的基礎上,遼寧創意農業加大對現代科技的投入,提升意識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在滿足農業生產的同時,升級為具有科普教育特點的農業園聚集區。加強遼寧省全地域內的遼西和遼中主要農業(種植業)區、遼中南主要林業帶、遼中和遼南畜牧業養殖區、遼南環海岸帶漁業區這四大產業與遼北副業區的聯系,創新創意對遼寧特色農副產品及衍生的加工制作及市場研發。促進特色創意農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在遼北地區形成主要的創意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園區型創意農業園,同時加強與其他地區副業經濟的橫縱向聯動機制,增加農業經濟收益。利用農業資源空間群聚的優勢對遼寧創意農業園區進行聚集式整體創新,拓展遼西和遼中兩條主要林業帶的多維度創意體驗,將遼中西地區的產業專業化分工明確的、特色突出的創意生態園林型農業園區群進行整合,在遼中西區域內占主導地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地域區位優勢和農業資源豐富多樣的優勢,營造集種植業資源、林業資源、畜牧業資源、及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四位一體的綜合型創意農業園區。同時加強遼寧省創意農業的聯動機制,加大產業的鏈條化,發展更廣泛、更長久的產業價值鏈條,轉化并突顯結構特征,加強企業群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以及相關支撐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慧,等.創意農業的內涵和景觀分類及其表達[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194-197.
[2]李秀麗,王小爽,曹福存.創意農業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園藝,2016(21):114-115.
[3]郭彥鵬.遼寧省休閑農業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9
[4]單福彬,周靜,李馨.創意農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分析[J].北方園藝,2016(12):3-5
[5]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遼寧省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1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網[EB/OL][2018-06-19]
[6]李文.關于遼寧休閑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2015(7):74-75
作者:曹福存 婁景俏 姜新茹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