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非遺文創產品設計與實踐創新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依托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非遺文創產業,深入探索非遺文創產品設計與實踐的創新點,力圖為非遺文創產品的發展提供新思路。通過分析非遺文創產品的內涵、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新、非遺文創產品設計與實踐中面臨的問題、非遺文創產品的發展對策四個方面,試圖結合各地區非遺文化特色,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新媒體傳播平臺、整合多方資源等形式,開發出具有時代氣息,深受人們喜愛的非遺文創產品,不斷充實非遺文化內涵的多樣新、創新性,助力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文創產品;創新研究
一、非遺文創產品的內涵界定
非遺文創產品指的是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生產出的產品。在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球經濟生產的大背景下,“非遺+ 文創”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化產業。[1]可以說二者的融合大大促進了各自的發展。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融入非遺,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拓寬了新的途徑,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有利的保護和傳承 ;另一方面,在文創產品產生商業價值的同時,非遺文化的注入又為其增加了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既創新了文創產品的設計思路,素材資源等,又提升了文創產品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非遺文創產品,充分挖掘了非遺的文化力量,以時尚的設計理念予以呈現,既能讓人們感受非遺的傳統文化,又能享受產品創意帶來的快樂,是新時代人們對于產品使用時物質和精神追求的一種體現。
二、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新
(一)充分挖掘文創產品的非遺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色彩、獨特的紋樣和特色的工藝,帶有極強的地域特色與文化魅力。[2]在設計非遺文創產品時要將非遺中的藝術元素和造物智慧提取出來,融合進現代產品設計理念中去,生產出符合當下人們審美情趣的文創產品。在保留非遺傳統技藝以及滿足產品實用性的同時,進行設計創新,更多地賦予產品文化價值,讓人們在使用產品時能充分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覺中向人們傳達了非遺文化。
(二)打造非遺文創產品的品牌定位。在對非遺文創產品進行商業定位的時候,一定要找準每一款產品的定位,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比如在銷售人群、銷售市場的界定上,可以從不同年齡性別、文化收入的人群和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出發,將產品分成不同種類型,價格也從低到高區分出來,及時調整產品的性能,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市場的消費水平;又比如近年來將非遺文化深入融合進各行各業中去,可謂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為非遺文創產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商業價值。如全國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利用館藏珍品設計的一系列文創產品,引起年輕人的追捧,三星堆青銅面具雪糕、故宮口紅、兵馬俑積木手辦等……創新文創產品,打造品牌定位,用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將非遺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到大眾面前,是對非遺文創產品品牌非常成功的一次打造。[3]
(三)創新非遺文創產品的時代氣息。非遺文創產品與傳統的產品一樣要具備實用和美觀以外,還要不斷創新其趣味性、時尚性,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特別是追求新奇、潮流的現代年輕人的購買。[4]這就要在非遺文創產品研發設計階段注入現代科技或流行設計理念,比如VR虛擬現實技術、AI 人工智能等更多的科技元素,讓傳統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出嶄新的時代氣息。[5]
三、非遺文創產品設計與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一)設計缺乏創意,形式單一浮于表面。現在從事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設計師中很多沒有接觸過非遺,對非遺具體的技藝、內涵都不是很了解,只是單一地將非遺的某個元素提取出來之后,比如圖案、紋樣、顏色等復制粘貼式地印到一些產品上,再進行售賣。缺少了非遺文化的內涵和文創產品的創意性,僅僅浮于產品表面,沒有真正地找到非遺和文創產品兩者結合的魅力所在,自然吸引不了消費者購買,更加實現不了宣傳非遺文化,產品獲利的目的。
(二)設計脫離人們的現實生活,實用性偏低。非遺文創產品的市場需求定位不清晰,生產的產品似乎放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售賣,博物館、美術館里的文創產品在一般的旅游景點同樣可以找到,且價格也五花八門。且很多非遺文創產品在設計上,觀賞性藝術性價值偏高,實用性偏低,導致設計脫離人們的現實生活,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很難將非遺文創產品與人們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三)設計同質化嚴重,品牌文化很難打造。非遺文創產業近幾年發展迅猛,全國各地都涌現過一批有創意的產品,一時間引起人們的熱捧。但當一件有創意的產品爆紅之后,很快就會有非常多相似甚至一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導致產品設計同質化嚴重,產品的制作也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一點點消耗著人們的購買熱情,對于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新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打造非遺文創品牌可謂困難重重。[6]
(四)非遺文創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常規的非遺文創產品的銷售途徑主要是美術館、博物館、旅游景區,還有一些文化產業街區等,因此銷售范圍大大受限。為了改變這樣的問題,有許多非遺文創產品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結合起來,更貼近日常生活,但與大眾熟識的品牌比起來認知度、認可度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市場競爭力上明顯不足。
四、非遺文創產品的發展對策
(一)產品應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非遺文創產品的發展要時刻關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可以通過市場調查等形式,了解消費者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文化層次、消費水平等信息。在非遺文創產品研發設計階段,保留非遺文化內涵部分的同時,調整產品的功能性、美觀度、性價比等,生產出既美觀又實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能經常用到的物品,在創造產品盈利的同時,也讓非遺文創產品更貼近日常生活,走進更多人的家庭,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部分。
(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品牌認知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也因此受限于地區、文化風俗等,比如很多是靠家庭作坊形式生產,規模小,產量低。所以創新性的融入文創產品后要迅速調整產業結構,打破原來老舊傳統的模式,積極塑造品牌力,打造出讓人熟識的品牌。可以通過打造爆款產品、或將產品注入故事性概念性的內容,豐富其文化性。在時下熱門的網絡平臺,微信、抖音、快手等投入產品廣告,逐步提高人們對于非遺文創產品的品牌認知度和認可度。
(三)開發多渠道綜合銷售模式。信息化時代,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線上線下互動銷售模式,借力淘寶、京東、拼多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自制App 等多種形似的線上電商平臺銷售、推廣非遺文創產品,線下則開設實體門店、工作室等可以讓人們到店體驗或制作非遺文創產品,實現產品個性化的定制功能 ;還可以利用直播手段定期邀請非遺大師、行業專家學者、設計界優秀人才等從非遺文化到產品創意,全方位地讓消費者了解產品。
(四)多行業交流協作,注入新活力。非遺文創產品可以聯合多個行業,進行傳播推廣。如“非遺進校園”,組織高校藝術設計類的學生和老師,以項目或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挖掘非遺文創產品發展上的新的可能性 ;又如將非遺文創產品與公益結合起來,舉辦一些公益性的活動,類似親手制作非遺文創產品,再進行義賣,義賣所得捐贈給福利院、敬老院、貧困地區等,從而能吸引更多的年輕的力量加入非遺保護的行列中來。
(五)利用政府政策資源,更好實現產品落地獲利。早在 2014 年文化部就明確指出非遺文化產品的開發目的是使非遺文化元素有機嵌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7]各地區政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設立專項基金、重點項目專項補貼等,鼓勵企業將非遺文創產品落地實現獲利。企業要充分利用當地政策資源,積極尋求政府資金支持。[8]
五、總結
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實踐創新,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能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更能提升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不斷創新非遺文創產品的同時,要與時俱進,融合美學、人機工程學、創意、文化等,設計生產出既美觀又實用性強的產品,真正讓非遺文創產品走進大眾生活,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非遺文化產業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讓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能更好地被傳承下去。
作者:黃加 嚴競雄 陸洋 單位: 南通職業大學 南通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