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少兒文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傳統少兒期刊編發流程的轉型
在媒體融合的形勢下,傳統少兒期刊的編發流程不管是的效率上或者是發行形式方面均沒有辦很好地滿足受眾的需要。在這樣的形勢下,編發流程的轉型應該怎樣適應時代的發展,探討適合自身刊物的轉型之路便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1融媒體時代傳統少兒期刊的現狀
少兒期刊是行業期刊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國少兒期刊的主辦單位系統分布廣泛,行業屬性也表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根據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會在2016年開展的調查統計可以知道,至2016年加入該協會的少兒期刊的會員已經有262家。由此可見,少兒期刊數量比較大,專業化以及細分化程度也在逐漸地加快,在市場當中有著一定的發展空間。然而,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形勢下,新媒體逐漸成為時代的生力軍,受眾的需求迫切,傳統少兒期刊在展現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潮流與發展方向,以贏得生存空間,近幾年以來,有不少的少兒期刊均在努力在探索轉型的方向,持續地創新以求發展。例如《兒童文學》《少年先鋒報》等不少的兒童刊物也設置了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更有一些少兒期刊開始探索MPR有聲點讀等技術、植入AR等手段以增強現實的技術等,為讀者們構建起一個立體豐富的閱讀感受。更有一些少兒期刊開展結合平臺的優勢進行圖書發行、動漫制作以及游戲開發等等以實現產業鏈的延伸。
2融媒體形勢下傳統少兒期刊編發流程轉型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少兒期刊正使用渾身解數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在編發流程的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與挑戰,具體有下面的幾種:
2.1出版人才的“全能”挑戰
編輯能力高低將會直接地影響到刊物的內容是否優質,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一些少兒期刊中,編輯還肩負著記者的工作職能,一個人必須是完成“采、寫、編”全套流程編輯流程,有時甚至還要負責將內容精加工,上傳各個平臺,實現面畫的統一。但是,一直以來,由于傳統少兒期刊分工比較細,“全能”型人才十分的缺乏。
蒙古文學術期刊的數量與種類
蒙古文學術期刊是我國蒙古族聚集地區用本民族語言文字交流和傳播科技、信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互聯網時代,尤其移動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期刊的傳播力必然成為評價期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高校蒙古文學術期刊,理應看到互聯網技術帶給期刊界的巨大變革,有必要改變傳統觀念,拓寬傳播途徑,擴大期刊的傳播速度與范圍,提高期刊的影響力。然而,蒙古文學術期刊的網絡化傳播平臺建設進程較滯后,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數據庫包含的信息量小,數據庫的各種功能還處在陸續研發實現中,關于蒙古文學術期刊互聯網傳播途徑的相關論文甚少。這對廣大基層作者、讀者乃至教研工作者造成了諸多不便。從互聯網上獲取豐富的科技文化信息是每一位讀者的需求。他們購買蒙古文學術期刊的主要途徑仍然是靠出版商或書店、郵政系統或快遞服務來完成。由于充分利用不了海量的網絡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查閱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相關學術動態,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科學發展步伐和科研成果的推廣。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互聯網和各種電子終端,創建蒙古文學術期刊的多元化傳播平臺,用于擴展蒙古文學術期刊的受眾面,滿足各層面蒙古族讀者的閱讀需求,進而提升蒙古文期刊的影響力。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科技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內蒙古地區蒙古文期刊的數量與種類分析
內蒙古地區有151種期刊,其中自然科學類65種,哲學社會科學類29種,文教類17種,綜合類14種,文藝類21種,少兒類5種。內蒙古地區蒙古文期刊有48種,占總期刊的31.8%;高校蒙古文學術期刊有10種,占蒙古文期刊的20.9%;高校蒙古文學術期刊中雙月刊約占20%,季刊約占50%,半年刊約占30%。由此可見,蒙古文期刊尤其高校蒙古文學術期刊存在刊發周期長,內容更新遲延,傳播速度緩慢等問題,這對期刊的時效性傳播和受眾面的擴大有著很大影響,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需求,迫切需要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的互聯網多元化傳播途徑。作為高校蒙古文學術期刊,我們根據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數據庫,通過數據庫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熱點問題,給作者及早提供科研動向和熱點問題的相關資料,并利用現代化移動互聯網手段,創建編者、作者、讀者三位一體的互動平臺,實時收集反饋信息,提高作者的學術論文質量,根據受眾關注的聚焦點針對性地組稿或約稿,不斷提高蒙古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論文質量。
二、蒙古文學術期刊的互聯網傳播現狀
蒙古文學術期刊的傳播途徑較為單一,除了傳統的郵局發行和交換外,主要依靠中國蒙古文期刊網、維普網和超星期刊網等三大數據庫的互聯網傳播。
(一)中國蒙古文期刊網
中國蒙古文期刊網是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創辦的蒙古文學術期刊網站,本數據庫把蒙古文期刊的全文內容以PDF格式的形式上傳到互聯網上,滿足了讀者隨時隨地網上查閱蒙古文期刊的需求,也為蒙語教學和蒙古語言文字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臺,并制作了蒙古文字檢索引擎,填補了我國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中國蒙古文期刊網現全文收錄12本用蒙古語言文字出版的優秀學術期刊。收錄內容包括蒙古文期刊的PDF格式全文內容以及蒙漢英論文題目、中文提要、關鍵詞、刊名等。本數據庫全文收錄的12本優秀學術期刊是《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文版)》、《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蒙古文版)》、《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中國蒙古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蒙醫藥學蒙古文版)》、《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蒙古文版)》、《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論壇》、《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蒙古文版)》和《內蒙古民族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等。中國蒙古文期刊網基本涵蓋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的蒙古文版學報,在全國數據庫中最為權威完整的蒙古文期刊信息資源的服務平臺,目前提供免費下載全文的服務,真正做到了蒙古文期刊的信息資源共享和互聯網傳播功能。中國蒙古文期刊網有比較成熟的檢索功能,有基本檢索、高級檢索、漢文檢索、蒙文檢索和英文檢索等功能,單一條件的基本檢索和同時滿足多個條件的高級檢索給讀者節省了大量的查找時間,蒙文檢索是有別于其他網站的獨特功能,數據庫的日均訪問量逐步上升,給廣大蒙古族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蒙古文字版的科研成果,也在蒙古文期刊的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兒童文學科設置管理
在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學位〔2011〕11號)。此次印發的是調整后的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目錄。在過去的幾年中,有關兒童文學的學科定位和內涵發展,已經有許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推動了兒童文學學科建設的發展。本文試圖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國內外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一些經驗,對我國兒童文學的學科設置問題做一番探討。 首先,從國內外設置兒童文學學科的狀況和發展情況來看,兒童文學學科是關系到民族閱讀能力提升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和教育理論問題。 在我國國家標準GB/T13745—1992《學科分類與代碼》中,“中國兒童文學”是“文學”下的二級學科;在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中,“兒童文學”是“中國文學”下的二級學科。 近些年來,我國每年也都會有若干兒童文學研究的項目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例如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涉及兒童文學研究的,分別是“中國兒歌的審美藝術與現代演進”、“現當代美國少年小說類型研究”、“20世紀中國幼兒文學史論”、“西方兒童文學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現當代美國科幻文學研究”、“中美科幻小說發展機制比較研究”等。 在美國教育部2010年版的《高等教育學科分類目錄》(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簡稱CIP)中,兒童與青少年文學(Children'sandAdoles-centLiterature,編號為23.1405)是英語語言及文學(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Letters)學科門類下,文學(Literature)一級學科中,與總體文學(Gen-eralLiterature)、美國文學[AmericanLiterature(U-nitedStates)]、加拿大文學[AmericanLiterature(Canadian)]、英國及其他英語文學[EnglishLitera-ture(BritishandCommonwealth)]相并列的二級學科。它的宗旨在于“關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的學術研究,以促進教師、圖書館員、出版者、圖書經營者和寫作者的專業工作,也包括對某個時代、某種體裁的文學研究,作家論,文學批評,以及對各種文學文本、對書籍裝幀設計者、對兒童電影的研究”。同時,還在圖書館科學(LibraryScience)門類,圖書館科學與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一級學科 下專門設置了兒童與青少年文學服務(ChildrenandYouthLibraryServices,編號為25.0102)的二級學科。這一國家行為,足以彰顯美國對兒童文學發展、對兒童閱讀的高度重視,也顯示出了兒童文學、兒童閱讀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長遠意義,值得我們借鑒和警醒。 在我國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兒童文學學科的存在。因此,長期以來,在實際兒童文學研究生培養中較為通行的辦法是掛靠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等二級學科之下進行招生。例如:在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都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中招收兒童文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在201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中,除北京師范大學自主設置兒童文學二級學科、下設兒童文學研究和科幻文學研究兩個方向外,上海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蘭州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也都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下招收兒童文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浙江師范大學還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下招收外國兒童文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這就是在現行學科制度中,我國兒童文學學科所面臨的現實處境。方衛平認為,“這一安排既為兒童文學學科在主流學術制度設計中爭取到了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和發展空間,在事實上也維系了當代兒童文學學科在各項學術指標和制度建設方面的最基本的學術體面”,但是“從兒童文學研究的內部知識構成和學科組合上看,它同樣包括了兒童文學基本理論、中外兒童文學史、比較兒童文學等分支領域”[1]。因此在總體定位上,筆者認為,包含兒童文學研究與兒童閱讀推廣研究等內容的兒童文學學科,應該成為“中國語言文學”(0501)或“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1205)等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 這樣的看法是實事求是的。雖然不能排除兒童閱讀成人書籍和成人喜愛兒童文學的可能性的存在,也不能說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在藝術上沒有相通之處,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兒童文學作為一個概念在現代社會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現代兒童文學的預設讀者首先是兒童。在學科設置中沒有兒童文學的存在,實際也就是對人生旅程中十幾年的閱讀生命的漠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可以理解美國《高等教育學科分類目錄》(CIP)中,要在文學(Literature)、圖書館科學與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兩個一級學科之下設置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二級學科,也可以從中體會到美國從國家總體戰略的層面對兒童閱讀的重視程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下文簡稱《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認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體系”這樣的一些提法,包含了成人因為職業發展需要參加成人教育和培訓,以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這樣的功利性目的。而學習和閱讀作為一種享受審美愉悅的過程,一種人生的姿態,當然也是一個國民素質培養、造就和提高的過程。《綱要》指出“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正是看到了美育在培養合格、健全的國民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而閱讀恰恰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同時美育、閱讀也是與“生命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等命題息息相關的。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兒童的成長,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我們所面臨的事關民族未來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中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正是從這個方面講,從與世界比較的眼光來看,中國的兒童閱讀整體上還是缺乏的。正如梅子涵起草的第4屆21世紀中國兒童閱讀推廣人論壇《鄭州宣言》(2010年)所指出的那樣:“很嚴格地說,中國兒童的文學閱讀,童話閱讀,在世界的景象中,屬于貧窮。很嚴格地說,中國兒童的文學閱讀,童話閱讀,只是在很少很少的城市,很少很少很少的學校,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家庭開始了,進行著,而更多的地方,還是深夜熟睡,懵懵懂懂。所以,仍舊貧窮。很嚴格地說,中國兒童的文學閱讀,童話閱讀,捧在手里的,是經得起撫摸、珍惜的,書頁中飄出的味道是純正的真快樂、真智慧、真詩意的,仍舊很稀少,很零零落落。這照樣還是貧窮。所以,請注意,我們要認識‘貧窮’這個詞,我們要很真實地看著它,要繼續行動。要熱情持續,行走持續,大聲疾呼持續,大聲朗讀持續,娓娓講述持續”。事實上,閱讀習慣的養成,更多的依賴于童年時期的閱讀習慣和體驗,也仰仗于兒童文學學科地位的建立。詹丹就認為,兒童文學不僅僅是閱讀而已,其實它是一門學科,應當從學科的角度認識它的作用,給兒童文學以學科的地位,對于兒童閱讀的推廣具有深遠的意義。[2]#p#分頁標題#e# 從某種意義上說,似乎探討兒童文學學科設置問題,有些杞人憂天,好像現有的狀況,對兒童文學的發展來講,產生的也許并不都是負面影響,就像韋勒克所說的比較文學學科中“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敏銳的眼光完全可以彌補缺少多年專門研究的不足”[3]。但是,從中國教育事業的宏觀角度來看,問題就不是這么簡單了。學科設置和目錄常常是各個學科發展的“頂層設計”,也是對國家發展全局在教育層面和人才培養層面的“頂層設計”。我們在看到兒童文學學科現有的發展水平的時候,還是需要想一想,這是在兒童文學學科多么被忽視的情況下取得的。從全局來看,兒童文學學科在極少數高校取得的長足發展的同時,在絕大多數高校中,對這個第2期齊童巍:中國兒童文學學科設置研究11預設讀者的年齡跨度達十幾年、對培養一生的閱讀習慣和人生姿態十分重要的學科,基本是空白和漠視。這不能不說是學科設置中的一個缺憾。《綱要》指出:“加強教育宏觀政策和發展戰略研究,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實際上,兒童文學學科發展就是一個關系到民族未來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教育理論問題,兒童文學學科設置也是我國兒童文學發展和提升國民素質的“頂層設計”。有了兒童文學的學科名目,兒童文學才有可能在更多的學術土壤中得到良性發展,也能為兒童文學的發展提供更為良好的環境。因此,筆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這個討論中來,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第二,在實際發展中,我國兒童文學學科已經有了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體系,已形成若干相對明確的研究方向。 我國兒童文學學科在現行的學科體制中,因勢而為,在不同高校已經取得了不同情況的長足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獨立的學科知識系統,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出現了兒童文學基本理論、中外兒童文學史、當代兒童文學思潮、圖畫書研究等領域眾多的研究成果。[1] 從學科知識體系建設來看,“兒童文學是具有自己獨立學科體系的,它包括兒童文學理論、兒童文學文體學、中國兒童文學、外國兒童文學、民間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兒童心理學等”[4]。而學科知識的積累、學科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基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兒童文學學術建設在視野、話題、方法、知識生產、學科推進等方面,顯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1]。這在已有的授予博士學位的兒童文學研究學位論文中也有體現,如《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1999年)、《“訓誡”到“交談”———中國新時期童話創作發展論》(2003年)、《兒童文學的童年想象》(2004年)、《兒童的發現與中國現代文學》(2004年)、《近二十年來中國小說的兒童視野》(2004年)、《論現代文學與晚清民國語文教育的互動關系》(2004年)、《植物與兒童文學研究》(2005年)、《中西童話的本體論比較研究》(2005年)、《幻想世界與兒童主體的生成》(2005年)、《中國發生期兒童文學理論本土化進程研究》(2006年)、《輕逸之美———對兒童文學藝術品質的一種思考》(2006年)、《傾空的器皿———成年儀式與歐美文學中的成長主題》(2006年)、《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研究》(2006年)、《荊棘路上的光榮———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論》(2006年)、《成長之性———中國當代成長主題小說的文化闡釋》(2006年)、《論中國當代兒童電影的基本精神》(2007年)、《出版文化視野下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以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為個案》(2007年)、《雅努斯的面孔———魔幻與兒童文學》(2007年)、《女性創作與童話模式》(2007年)、《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2007年)、《格林童話的產生及其版本演變研究》(2008年)、《晚清兒童文學翻譯與中國兒童文學之誕生———譯介學視野下的晚清兒童文學研究》(2008年)、《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初期(1917年至1927年)的外來影響———以安徒生童話為個案》(2008年)、《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2008年)、《中韓現代兒童文學形成過程比較研究》(2008年)、《1949—1999年中國的圖畫書》(2009年)、《當代兒童文學的十年———1966—1976年兒童文學史研究》(2009年)、《類型視野中的兒童幻想電影研究》(2009年)、《偽滿時期的蒙古族兒童文學研究———以偽滿洲國蒙古文機關報為中心》(2009年)、《兒童文學的游戲精神》(2010年)、《中國現當代幻想文學研究》(2010年)、《另一種現代性訴求———兒童文學中的圖像敘事》(2011年)、《日本兒童文學中的傳統妖怪》(2011年)、《論安徒生童話里的“東方形象”》(2011年)等。這里僅依年份粗略梳理了各個年份授予學位的兒童文學研究博士論文,而沒有列舉出所有相關的學位論文選題。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學科積累重要組成部分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近年來在兒童文學基本理論、兒童文學史、比較兒童文學與外國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與教育等各個研究方向上的廣泛而深入的掘進,已使得兒童文學研究呈現出日漸豐富和成熟的多元化趨勢與面貌。 第三,社會對兒童文學學科有很大規模的人才需求。 最近這些年,兒童圖書出版事業飛速發展,其碼洋在整個出版業中所占的比率越來越高,成為出版業中增速最快的業務。“中國少兒出版在經歷了十多年的10%以上,甚至15%的環比高速發展后,2010年繼續以兩位數的增長率‘領漲’中國出版業”[5]。行業的高速發展,也對兒童文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需求。王泉根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兒童文學專業“畢業生大受用人單位的歡迎,還有用人單位已經向明年畢業的兒童文學研究生‘訂貨’了”,因為“全社會關注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力度也越來越大,涉及到下一代成長的相關用人單位,學校、少兒出版社、報刊雜志、影視傳媒動漫等,都急需懂得兒童文學、兒童閱讀、兒童心理的專業人才”[6]。另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列入了語文課程的學段目標之中,并在“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列出了“童話,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葉圣陶《稻草人》、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等”以及寓言、故事、中外童謠、兒童詩歌、“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爾納的系列科幻小說”等等。[7]#p#分頁標題#e# 這對小學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師資培養中,重視兒童文學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兒童文學和那些預設讀者并非兒童的文學是血脈相通的。兒童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對整個語文教學都有著奠基性的作用。詹丹就認為現在沒有把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教是一個突出問題,其根源與兒童時期缺少人文性的閱讀有關。[2] 第四,經過6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我國兒童文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已經初具規模。 我國兒童文學研究生的培養開始于1979年。 方衛平指出:“1979年,當時的浙江師范學院在中國當代大學的人才培養體制中首次招收兒童文學碩士生,相隔20年之后,1999年,朱自強在東北師范大學以學位論文《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當代中國大陸第一位以兒童文學研究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者。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以及臺東大學先后招收并培養了多名兒童文學博士研究生,將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高端人才的培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1]。2008年開始,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又創新地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下培養兒童文學研究生。這些兒童文學研究生的培養實踐也為兒童文學學科的發展、壯大、成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2009年9月“兒童文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項目獲得了教育部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授予在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果的集體和個人,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 兒童文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進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顯示了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兒童文學學科積累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依據《關于做好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工作的通知》(學位辦〔2011〕12號),2011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學科作為涉及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教育學三個一級學科的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在教育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信息平臺”進行了公示。根據該論證方案,我們看到該校兒童文學學科的研究和招生方向將進一步細化為中國兒童文學、比較兒童文學與世界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三個方面。這也是二級學科設置自主權交給高校的新形勢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所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1年工作要點》指出,2011年中國的學位與研究生工作包括“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編寫一級學科簡介,編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目錄》”。但是根據《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實施細則》(教研廳〔2010〕1號),今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的二級學科目錄將不再是體現國家權力的指令性目錄,而是根據各個高校設置的二級學科進行統計匯編而成,是指導各個高校設置二級學科的參考性目錄。[8] 這既意味著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自主設置的兒童文學二級學科有可能進入國家二級學科目錄,但同時也表明今后我國兒童文學學科設置主要還是依靠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及相關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的自主意識,依靠社會對于兒童文學學科的自覺、主動意識。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兒童文學學科由于發展歷史等原因,在我國主要還是聚集在不多的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當中,例如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但兒童文學學科卻成為了這些學校的特色學科。《綱要》指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兒童文學學科的現狀其實正符合這樣的辦學要求。因此,當前,兒童文學學科既可以成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9]的切入點,同時也是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所面臨的重要機遇。
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的高被引論文
本文選取《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中國圖書評論》《中國編輯》《編輯學刊》《出版參考》《現代出版》《出版廣角》等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其中,《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現代出版》等8種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習稱北大核心)收錄,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習稱南大核心,英文縮寫CSSCI)來源期刊;《中國編輯》《編輯學刊》《出版廣角》等3種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收錄,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圖書評論》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擴展版”來源期刊;《出版參考》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開設理論探討、海外市場等學術欄目,具有前瞻性。這13種期刊在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中具備代表性。筆者于2018年4月13日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JN=出版科學ORJN=中國出版ORJN=現代出版ORJN=編輯學報ORJN=中國科技期刊研究ORJN=編輯之友ORJN=出版發行研究ORJN=科技與出版ORJN=中國編輯ORJN=編輯學刊ORJN=出版參考ORJN=出版廣角”為檢索式進行檢索,共得到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的107610條論文數據。
一、期刊載文量和作者發文數量
將這13種期刊按照CNKI數據庫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中國編輯》《編輯學刊》《現代出版》《出版廣角》《中國圖書評論》《出版參考》。首先,統計這13種期刊自創刊以來的載文量。期刊載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時間內所刊載文章的數量。[1]載文量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的能力,也往往被作為遴選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2]根據這13種期刊創刊以來總載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出版參考》(23445篇)、《中國出版》(16930篇)、《出版廣角》(12353篇)、《中國圖書評論》(10891篇)、《編輯之友》(9415篇)、《出版發行研究》(8826篇)、《科技與出版》(8218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6978篇)、《編輯學報》(6276篇)、《編輯學刊》(5078篇)、《出版科學》(3896篇)、《現代出版》(3238篇)、《中國編輯》(2866篇)。再統計在這13種期刊中發文較多的作者。根據作者發文數量排序依次為: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游蘇寧(159篇)、南京大學張志強(117篇)、武漢大學徐麗芳(114篇)、華中師范大學范軍(112篇)、《防護工程》編輯部朱大明(80篇)、美國佩斯大學練小川(79篇)、新鄉醫學院劉雪立(78篇)、武漢大學黃先蓉(77篇)、原新聞出版總署柳斌杰(69篇)、北京大學肖東發(60篇)、武漢大學方卿(60篇)、西北大學姚遠(58篇)、人民出版社林穗芳(58篇)、北京印刷學院葉新(53篇)、百花文藝出版社徐柏容(48篇)、西安交通大學趙大良(48篇)、中國人民大學周蔚華(45篇)、第三軍醫大學冷懷明(44篇)、北京印刷學院嚴晨(43篇)、中國藥科大學鄭曉南(42篇)、武漢大學羅紫初(42篇)、長安大學趙文義(42篇)、中國青年出版社闕道隆(41篇)、上海大學鮑國海(41篇)、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石朝云(41篇)、蘇州大學吳培華(40篇)、湖北警官學院陶范(40篇)、中國編輯學會邵益文(39篇)、北京師范大學陳浩元(38篇)、東北大學米戎(38篇)等。
二、高被引論文研究
為進一步評價這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筆者對這13種期刊中引用20次及以上論文進行了統計,發現這13種期刊在CNKI數據庫中被引用20次以上的論文有1563篇。
1.高被引論文期刊分布
將這13種期刊按照高被引論文數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編輯學報》(604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97篇)、《編輯之友》(137篇)、《出版發行研究》(130篇)、《中國出版》(103篇)、《出版科學》(72篇)、《科技與出版》(72篇)、《中國圖書評論》(36篇)、《中國編輯》(35篇)、《編輯學刊》(26篇)、《出版參考》(22篇)、《現代出版》(21篇)、《出版廣角》(8篇)。其中,《編輯學報》的高被引論文數量遙遙領先,說明其刊發的論文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若從高被引論文出版年份來看,刊發高被引論文較多的年份均在2000年后。(見圖1)其中,2007年發表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為115篇,2011年發表114篇,2010年發表113篇,2005年發表110篇,2006年發表107篇,2002年發表105篇,2003年發表101篇,2009年發表100篇。2000年以后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較多,一方面說明2000年后我國編輯出版學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論文質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編輯出版類期刊更加注重學術規范,刊發論文的引文增多。
獨立學院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探索
[摘要]在獨立學院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背景下,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英語專業探索創新少兒英語教育人才的嵌入式實踐教學模式,通過“三課堂”聯動機制,全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有效培養學生教學崗位技能,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改革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嵌入式實踐教學;英語教育;獨立學院
一、引言
當前我國英語教學出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少兒英語教育市場增長迅猛,同時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1],其中師資問題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與少兒英語培訓機構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少兒英語師資匱乏和資質堪憂,這不僅關系到少兒英語市場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中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成敗,更是對高校培養英語教育人才的挑戰。本文匯報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英語專業在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少兒英語教育人才的嵌入式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成果,為實踐教學提供新思路。
二、嵌入式實踐教學模式產生背景
2014年初,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闡述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的要求、方向、任務,將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措施,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獨立學院提出了新的要求。隨后,江蘇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突出地方性、堅持應用性、著力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提出了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項目引導機制等配套措施和政策。這些文件政策的出臺為獨立學院教學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重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專業建設目標,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則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可惜的是,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開展困難重重,缺乏理論支持和科學引導,實踐教學開展方式、規模、深度有限,主要依賴的校企合作方式呈現出乏力態勢,主要表現為:缺乏動力、管理松散、評價空缺等[2][3],導致收效甚微。以英語教育專業為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困難主要有:1.課程體系不完善。從專業課程設置體系看,英語專業課程結構占比大,英語教育實踐性課程少。英語師范生與傳統英語語言文學方向并無二致,大多僅增設教育心理學和英語教學法兩門課程的理論學習[4];2.實習場所單一。由獨立學院性質和層次所限,在與學校和教學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時處于被動地位,僅有的實習場所無法滿足學生需求;3.實踐教學方式單調,缺乏連續性。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以用人需求為標準安排實踐內容,內容安排松散,時間安排集中,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三、嵌入式實踐教學理念
高職英語教育教學論文(5篇)
第一篇:高職英語教育與導師制教學方法
摘要:
本文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特點和教學現狀等,對高職英語教育與導師制教學方法融合策略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希望為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寶貴力量。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育;導師;教學方法;融合;分析
應該了解到,高職英語教育模式中,基礎教育環節比不可少,因為基礎教育實際上是高職學生群體進行更多英語知識獲取的有力前提,其是英語專業輔助教育核心手段之一,假設建筑物基層建筑未完全穩固,那么后續建筑操作也就無從談起,英語教育也是如此,基礎教育是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操作環節,若想達成高職英語專業教育目的,應與導師制教學方法相互融合,提升二者契合度,以至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一、導師制教學內涵要點分析
關愛留守兒童教育論文(共10篇)
第一篇:留守兒童思想教育
一、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狀況
(一)家庭對孩子思想教育的偏頗
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們只能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照管,這些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愛,更多的是不應有的溺愛,且獨生子女較多,隔代養育“隔代親”,對孩子嬌生慣養,助長了不少惡習。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極不協調,使得學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社會是一個大環境,社會上“斗地主”、“打麻將”等賭博風氣對不少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中有的利用各種游戲形式進行賭博;還有電視、錄像里的黑幫老大之類的鏡頭和社會上“稱王稱霸”的不良現象,也給孩子帶來了負面影響。學生中“拉幫結派”“充老大”,以強欺弱。這些都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
二、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策略建議
民族動漫教育模式前景及展望
200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6]32號)》,提出了推動我國動漫產業快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與此同時,中央財政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制訂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國的動漫產業發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然而,面對動漫產業發展過程當中的教育問題,如何結合民族地域特點發展動漫產業等系列問題,卻鮮有學者深入研究。本文以廣西民族動漫教育的發展及發展模式做綜合論述,以之拋磚引玉。 一、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分析 我國動漫市場的需求在迅速擴大,然而國內目前的產業發展現狀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國內動漫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自主研發和原創能力較低,與國外動漫產業相比,我國動漫業并不具有競爭優勢。這導致國內動漫市場以引進、加工、運營為主。在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動漫作品中,日本占60%,歐美占29%,相形之下,中國原創的動漫,包括港臺地區的比例只有11%。 這種市場格局,顯然是不利于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內動漫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占據是令人擔憂的,在青少年至為重要的成長期,動畫片對他們的文化熏陶和人生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動漫流行的今天,我們的下一代成長受到歐美、日韓文化影響太大,意味著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和價值觀不能有效地傳遞給青少年,從文化的層面看,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所幸的是,政府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為此,決定大力發展和扶持國內的動漫產業。其中的一個大力舉措就是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性文件,從體制、政策、市場管理上促進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發展。緊接著國家廣電總局研究制訂了《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增設了少兒動畫頻道、擴大了少兒節目中動畫的播出時間和播出數量,同時要求每個播出動畫片的頻道中,國產動畫片與引進動畫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可見,政府對國產動畫業進行了“幼稚產業保護”的傾斜政策,創造了對國產動畫片的大量需求,同時也抑制了國外動畫片在中國的進一步進入和拓展。與此同時,文化部從政策法規、財政資金以及對國外的游戲進行審查等多方面來支持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由此國內動漫產業正在迎來迅速發展的契機。有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2000家省市電視臺所規定的國產動畫片播出時間為6萬分鐘,而達到播放要求的原創動畫片供給量則只有2萬分鐘,尚有4萬分鐘的缺口,這幾乎是中國動畫片年產量的兩倍。據測算,中國今后每年國產動畫片的需求量將達到25萬分鐘,而現在國內每年制作的動畫片總量只有2萬分鐘左右,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為國內動畫片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寬松的市場環境。并且,按國際動畫產業的一般規律計算,如果完成每年需要的國產動畫片26萬分鐘的總投資,則存在著大約150億元動畫片相關產品收入的市場規模。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教育向高科技、數字化方向發展,需要大批量動畫及多媒體數字化制作人才。另外,我國是個電視擁有量大國,根據我國電視行業的發展規劃,從2005年起至2008年逐步由摹擬電視向數字電視轉化,直到2015年全國全面實現數字化電視的發展目標。屆時,電視節目量是現在的幾百倍,它需要更多的動畫片頭制作、動畫廣告宣傳片及更多動畫娛樂片的制作與播出,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區電視臺動畫制作還處在空白,基本是由外省人員制作的。隨著我區電視向數字化轉變,節目信息量的擴大,將由現在可收視三十多個節目發展到三百套節目。因此,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動畫制作、動畫廣告、動畫宣傳片的制作,以及大量的卡通動畫片的制作與播出。因此,這給動畫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契機。另外,網絡游戲和軟件開發正走向成熟,動漫與游戲在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早就形成動畫———漫畫———游戲三位一體的循環產業鏈。我國的游戲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短短三、四年間,已初具規模。2003年全國網絡游戲出版市場實際銷售達13.2億元,擁有用戶1300多萬,85%是青少年群體。較上一年增長近五成。僅2009年上半年銷售額已經達到15.5億元,同比增長近90%。網絡游戲所以能發展的如此順利而快速,主要得益于它的消費市場巨大,而且不斷增長;同時,手機彩屏的動畫制作亦需要大批的動畫人才的培養,對于促進動漫產業的發展亦起到重要作用。在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中,由于廣大青少年熱愛動漫,形成動畫生源有增無減的畫面。在上述情況下,結合廣西民族文化特色,調整廣西動漫教育結構,對于促進廣西動漫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廣西民族動漫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 結合廣西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們認為廣西發展動漫教育必須走特色發展道路,而特色發展道路必須與廣西地域民族文化特點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廣西民族動漫教育模式及其產業。由于市場對動畫人才的需求量大,國內很多綜合性大學也紛紛開設動畫專業,對廣西的動漫教育形成競爭。目前,廣西設立動畫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有廣西藝術學院等為數不多的幾所院校,其中以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動畫專業(廣西區內唯一獲得教育部批準的動畫專業)擁有最為雄厚的師資力量,辦學也最為悠久,成果最多。總體而言,廣西區內的動漫教育存在著專業建設重復,設備投入重復等問題,且各院校各自獨立發展,缺乏科學統一規劃,不利于提高與擴大廣西動漫教育的系統發展,也不利于廣西動漫教育形成有力的社會競爭力。為此我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對廣西區內動畫專業進行宏觀發展調控,整合現有資源,加強硬件建設,充實教師隊伍,把各個院校的師資和設備整合,成立廣西動畫學院或者動漫基地,提高動漫教育層次和規模。 2.開展產、學、研一體化教研體系,促進動漫教育的發展。無論從國內還區內的形式看,建立廣西動漫產、學、研一體化教研體系對廣西動漫教育及其產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除注重教學、科研之外,積極與社會有實力的公司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動漫實習教育基地,是一條有效的產、學、研一體化教研模式。通過這種教研模式將有力促進動漫教學成果轉換成社會成果,同時,社會成果的獲得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動漫教育的發展,實現雙贏局面。#p#分頁標題#e# 3.注重廣西民族動畫作品的研究與開發。有計劃地選擇具有廣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改編成動畫腳本進行動畫短片創作。動漫作品通過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虛構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巧妙地迎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心理訴求,因此,研究與開發具有廣西民族文化元素的動畫作品,對于培養廣西動漫產業,促進廣西動漫教育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4.注重民族動漫理論的研究。一是立足于挖掘廣西少數民族藝術設計資源,探索動畫藝術設計新風格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結合。多年開展對廣西民間民族設計元素的規模化收集和研究,強化設計教育中的民族、區域文化特色,把民族設計元素研究融入到專業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學生下鄉采風、收集整理,并在課堂中進行教學,設計出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動畫藝術作品。二是重視審美理論與動畫創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動漫藝術理論及審美能力的培養。三是重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建設,不斷深化民族文化教材建設,出版和發表有關動漫教育的教材、論文等,建立起動漫教育的教材體系。 5.注重民族動漫市場的開發。首先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找準市場的定位,使我們所創作的動畫作品適應社會需要;其次,我們在進行民族動畫故事的編寫時,不論是在故事的情節、人物的性格、矛盾的沖突、角色的設計等方面,注重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同時,還應注意尊重動畫藝術其本身的藝術規律,如寓教于樂、故事性強、視覺沖擊力強、信息量大、節奏快等,從而增強動畫作品的感染力,有效地占領市場。另外,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有利契機,讓具有民族特色的動漫作品起到宣傳廣西,從而促進廣西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教育交流。將廣西動漫產業及動漫教育推向東盟,逐步走向世界。 三、廣西民族動漫教育的基本教學模式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因此,廣西動漫教育的發展必須要立足于廣西少數民族藝術資源,探索動漫教育教學的新風格。我們認為,廣西動漫教育要在堅持教育中心地位的同時,強化設計教育中的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對課程進行改革,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一定比例民族設計元素的設計與研究課程;逐步建立民族設計元素資料庫,把民族設計元素研究融入到動漫專業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下鄉采風、收集整理,并在課堂中進行教學,設計出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動畫藝術作品。基于目前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動漫大制作、大投入的項目不難現實,因此,我們認為在目前廣西動漫教育過程中需要突出“小、快、靈及民族品牌”的教學模式:“小”就是以我們目前的設備和師資條件制作短小精悍的動畫片、動漫廣告和宣傳短片。各高校通過與電視臺或出版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項目化的形式為他們制作一些小節目、動漫系列短片,向全國推廣,從而逐步創建我們的動漫作品品牌。“快”就是盡快擴大知名度。通過免費為電視臺制作動畫小品(成語小故事、小幽默或公益性動漫小廣告等),定時定期播出,打出我們的品牌,逐步占領市場。“靈”就是采取靈活的教學方針。在實際教學當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動畫專業造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有扎實二維卡通動畫、三維動畫的造型基本功和專業的設計能力;其次是對學生電腦技術的培養。(它包括有電腦軟件的運用和制作,后期編輯制作等)。 樹立動漫教育的民族品牌是廣西動漫教育發展的基本特色,如劉三姐品牌、漓江品牌。我們認為對動漫作品的創作可分兩步進行:首先將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神話傳奇故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故事傳說改編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動漫系列作品;其次,可將這些動漫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造型,開發成相關的周邊旅游產品,推向區外及東盟各國,從而達到宣傳廣西、突出廣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