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少兒聲樂教育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少兒聲樂教學建議
【摘要】
當今,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去學習少兒聲樂,然而少兒聲樂教學環境還處在發展階段,社會上的聲樂培訓機構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通過多年少兒聲樂教學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我國少兒聲樂教學事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
少兒;聲樂;教學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相應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進聲樂類培訓機構,或者專業的聲樂教師那里進行專業的聲樂培訓,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習聲樂,掌握一種藝術技能。基于以上兩方面原因,筆者談談對于少兒聲樂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性別表演化教學
少年兒童心智以及生理發育不健全,對于性別審美存在一定的誤差,許多少兒聲樂學習者分不清楚什么歌曲適合什么性別的人演唱。這個時候,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比如,筆者曾經教過一個少兒聲樂男學生,在跟我學習聲樂演唱之前演唱的是《小背簍》。另外筆者在國內一檔綜藝節目當中,看到一個11歲少年演唱《春天的芭蕾》,這種錯位的演唱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男生女性化以及女孩男性化的現象發生。男孩應該演唱《小小少年》《中華好兒郎》等少兒聲樂的優秀作品。聲樂的性別教學成功后,就應該要加入表演化的教學,從而升級為性別表演化教學。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鍛煉學生的性別表演及性別美感,肢體動作要具有男性美或者女性美。聲樂藝術本來就是一門表演性極強的藝術學科,許多家長送孩子學習聲樂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聲樂表演這種形式來鍛煉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的臨場應變能力。所以說,正確的性別表演教學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校外少兒聲樂教學論文
一、聲樂教材的新舊結合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內教育,校內音樂課上總有一套固定不變的教材和培養目標。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終的培養目標不變的條件下,要發展與校內教育不同的教學模式。現如今有關校外聲樂教育的教材比較單一,多為一些流傳多年的經典兒歌。經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些歌曲已完全滿足不了少兒的求知欲與對外來事物的新鮮感。對于這些從小已經聽到滾瓜爛熟的音樂,孩子們已失去了對它們的學習興趣。
在每年的教材編寫中,筆者都盡可能的去發掘更多更新的少兒歌曲,這些最新的歌曲創編很容易就會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對于那些經典曲目,筆者亦不會舍棄,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學方法來抓住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比如經典兒歌《小紅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就已經學會唱了,那么在曲調已經熟記的情況下,筆者會設計故事情境請學生表演。將學員們分角色表演,小紅帽、大灰狼、邀請家長表演、加入詩朗誦、配合舞蹈等等,經過“包裝”的經典兒歌同樣能讓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
二、聲樂教學環節的生動有趣
有人說小孩子學唱歌不就是扯著嗓子大聲喊嗎?有什么學習的?其實不然,在少兒階段,孩子的發聲器官還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蠻唱會造成聲帶甚至其他身體機能的永久損傷。但對于理解接受能力遠不及成人的孩子來說,枯燥的聲樂理論知識、技能練習有時又會成為斬斷孩子興趣的劊子手。如何用簡單、通俗、生動、有趣的方法來傳授這些基礎知識又成為了聲樂教學中一個重難點。
筆者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教學中的幾個重要環節歸納出了以下幾點方法:首先,基礎的樂理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學習唱歌幾年后還無法自己識譜,基本樂理知識的缺失對于學員以后的發展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作為老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對于基本樂理的教學,教師們可以采用圖片法、童謠法進行教學。將“1、2、3、4、5、6、7”這七個音配合形象的圖片,比如“2”就像只鴨子,“5”像掛鉤等等,聯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簡單的童謠———“1”是老大像鉛筆”、2“是老二像鴨子……直觀又形象的教學將會把這些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有趣味,學生們學習起來也不會感到生澀難懂。其次,對于少兒來說,愛動愛玩是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一味壓抑孩子的這種天性反而會適得其反,但是過度縱容又會打亂課堂秩序。在這里,掌握好一個“度”非常重要。
當教師發現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熱情不夠高漲時,一個小游戲就會解決這個窘境。比如簡單易學的繞口令、你來比劃我來猜、歌詞接龍等等都會成為調動孩子興趣的不二法寶。最后,要鼓勵孩子們對所學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給學生發散思維的空間。可以嘗試給歌曲配上簡單的詩朗誦,加上表情動作,甚至是對歌詞的改編等等。教師對創編活動中好的部分給予鼓勵,不好的部分引導大家一起再改編,讓孩子們在動腦動手的活動中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提升榮譽感。此外,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表演舞臺、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對特殊情況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懷等都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聲樂教學研究論文10篇
第一篇
一、剖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情況
(一)忽略了對于音樂展現力的訓練
如今的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形式忽略了對于音樂展現力和渲染力的訓練而過于關注技能化的訓練。許多學前教育學生在入學以后才著手進行學習專業,在以前完全缺乏對于音樂的功底和思維想法,此時教師又為了能夠達到效果顯著的目的,運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學形式,這樣只是進行了技能化的訓練,忽略了對于歌唱的根本概念的系統和正規的專業培訓,也缺乏了對于音樂演唱的展現力和表演能力的訓練。
(二)注重學科教育
通常情況下,我國中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在課程安排方面,分為有聲樂課、鍵盤課和樂理課。測驗學生的準則就是通過聲音技巧和彈奏技巧,忽略了訓練學生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訓練出色的教師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根本宗旨,應當把所學的內容教給學生,并不是訓練歌唱家或者演奏家。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并不是只注重聲樂的學習。大多數中職學習仍然不具備包含自身特點的教學機制、教學綱領和教學資料等。這樣的教學形式,無法迎合學生的現實需要,造成學生出現厭學思緒,有害于中職學前教育的進步。
二、有關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策略
中職聲樂教學思想品德教育淺談
【摘要】
中職聲樂教學的立足點和核心是為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主動發展,否則其教學結果必然停留在學生發展的表面、淺層、不可持續,且不能深入學生內心深處的層面。聲樂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目標,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研究,克服種種困難,學會體驗、探究、合作等學習方法,自覺主動地獲得發展。
【關鍵詞】
中職院校;聲樂教學;思想品德;教育
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首先要樹立教書育人的思想,克服片面的“只就聲樂教聲樂”的教學思想。其實,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禮樂相濟”教書育人的教學思想,他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理論,把音樂教育與對人的教育統一起來。因此,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必須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發揚孔子教書育人的教學思想,并賦予這種教學思想以新時代的新內涵,即通過聲樂教學,培養出實用型、復合型的人才。
一、凸顯藝術教育的思想
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其教學思想還要凸顯藝術教育的思想。當今世界,藝術教育愈來愈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關注與重視,不僅藝術院校強化了藝術教育,而且綜合院校也強化了藝術教育。例如日本,就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并稱為三大科學,許多綜合大學都開設了藝術課。在前蘇聯,許多綜合大學也開設了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藝術課。而在美國的許多綜合大學,設立了藝術院系或電影電視系。我國也同樣如此,國家將科學院、工程院、社會科學院、藝術研究院四院并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批重點院校也率先推行了藝術公選課學分制。隨后,全國許多綜合大學也紛紛設立藝術學院、系,并設立藝術中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藝術教育本身的重要性使然。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指出:“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1]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也明確指出:“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2]事實的確如此,音樂教育在對人的教育中有重要作用。革命導師列寧7歲就會彈鋼琴,是音樂開發了他智慧的大腦。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經常拉小提琴、彈鋼琴,他曾明確表示,對藝術的愛好,豐富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從而照亮了他的科學之路,在他從德國到美國,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長之日,他在家中舉辦了一場個人獨奏音樂會,以示慶賀。
聲樂教學曲目選擇淺談
摘要: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與音樂相關的專業,在音樂相關的專業中不得不提到聲樂學科的教學,所有開設聲樂專業的院校中不難看出在教學中曲目的選擇大都參照著專業院校的曲目,這就使得聲樂教學過程中曲目選擇的盲目性,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本文主要從聲樂教學中曲目的選擇這一方面進行論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對聲樂教學過程中曲目的選擇有所幫助。
關鍵詞:
聲樂教學;曲目選擇;重要性
聲樂教學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歌唱技巧的教學,另一部分是聲樂作品演唱的教學。那么對聲樂作品的選擇而言,眾說紛紜。有的是根據教師的演唱習慣,有的是根據學校對教材的選擇,有的是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等等。這些都沒有一個規范的體系來制定教學曲目,本文就從學生的音域和音色特點、學生具備的演唱技術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等方面來分析,找到適合聲樂教學的曲目,有針對性的闡述曲目選擇的重要性。
一、根據學生的音色、音域和嗓音條件選擇合適的曲目
聲樂是以自己身體為樂器的一種演奏形式,就像其它樂器一樣,不同的發聲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嗓音也是一樣,每個人的發聲器官都有差異,所以發出的聲音大都不一樣,有高有低,有粗有細,有亮有暗。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對待每位學生的演唱技術都會有不同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辨別學生音區、音色的能力,因此在最初的學習中,為學生展開針對性的訓練,在曲目的選擇上更需要有針對性。首先要根據學生的音色判斷學生學習的方向,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或者是流行唱法,針對每種不同的唱法選擇的曲目是大不相同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在確定好學生的音色后,就可以給學生布置適合的聲樂作品了。以美聲唱法中女聲的劃分為例,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女高音中還分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戲劇女高音。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音色和音域特點選擇曲目。以女高音為例,抒情女高音可以選擇的作品有詠嘆調《掛滿柔軟的墓帳》選自契尼歌劇《曼儂•萊斯科》、《我親愛的爸爸》選自普契尼的歌劇《詹賈尼斯基基》、中國作品有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怨》、歌曲《我的深情為你守候》等等。其音色清柔,聲音連貫、舒展,以細膩情感表達歌曲。花腔女高音選擇的作品有《侯爵請聽》選自歌劇《蝙蝠》、《木偶之歌》選自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國作品有《火把節的歡樂》《瑪依拉變奏曲》《春天的芭蕾》等等。花腔女高音聲音靈巧,色彩豐富,表現熱烈歡快的氣氛。戲劇女高音可以選擇的作品有《在這宮殿里》選自普契尼歌劇《圖蘭朵》、《安寧安寧》選自威爾第的歌劇《命運的力量》等,這類作品要求聲音厚重,高音有很強的穿透力,多表現英雄主義或者強大的氣場。
聲樂表演在主持類的價值
作者:盧麗萍 單位:欽州學院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范疇內極為重要的一門,而音樂的最早形態是聲樂,聲樂貫穿全部音樂發展史,現今仍在蓬勃的發展,中國古代一直倡導“竹不如肉”的聲音概念,現今,聲樂被譽為“人類最美妙的聲音”,這一切都表達了人們對聲樂的無限熱愛。聲樂之所以擁有這無窮的迷人魅力,那離不開其本身所具有的人聲獨特、語言美妙、情感豐富三個審美特性。“在聲樂教育中,聲與情是一對相互依存的矛盾體,聲音技術是感情表現的堅實基礎,而感情貫穿和發展才是歌唱藝術的靈魂。通過聲情并茂的歌唱創造,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形式與內涵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中所產生的美的聲音、美的品味,由生理快感而升華為精神的審美愉悅”。而主持與播音專業在教學中,運用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功能,結合播音與主持專業的特性,勢必會產生美妙的效果,筆者認為,聲樂表演藝術對播音與主持專業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與輔助作用。
培養聲樂創造性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說,歌唱藝術可稱為感覺藝術,教學上很多抽像的理論與實踐描述,促使聲樂學習者必須具有正確的歌唱思維。而“思維是最復雜的認識過程,如果說,知覺是客觀現實的一元化反映,那么思維是客觀現實的多元化、多側面、多層次、多反復的高級反映”。對演唱者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聲樂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完成聲樂教學目的的重要步驟。藝術是需要創新精神的,這也是該藝術得以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所在。在如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社會里,雷同的藝術將被觀眾所遺棄,社會所淘汰,播音與主持專業同樣需要創新精神,具有創造性思維對播音與主持專業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什么專業的教育,它的最終結果,不可能人人都能成為教育家,關鍵在于培養受教育主體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這樣的教育才具有與時代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優勢。
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就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講,聲樂課必定為其重要的專業課。學生從高校的聲樂專業畢業后,他們必須在理論上充分掌握聲樂基本知識與技能,才能滿足聲樂表演或教學的工作需要,才可以獨立進行工作。所以,聲樂課作為聲樂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不可動搖的。但就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聲樂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唱歌,而是為了讓其本身的綜合素質得以全面的提高,成為一名復合型的人才。嗓音雖然是他們的重要工具,但僅憑這一點是不夠的,面對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求人們身上必須擁有更多的技能。筆者在親身教學實踐中,首先從了解演唱的基本要素、運用基本要素進行簡單的歌唱,再者就是了解國內外聲樂經典作品,通過圖、文以及音像等資料進一步了解聲樂表演藝術,最后訓練學生能夠在歌劇作品中發現自身的創造力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作品,闡述導演創作意圖,通過聲樂、語言以及表演三方面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藝術作品然后進行綜合匯報,匯報的形式可以以綜合或者專題性晚會進行。由此可見,聲樂表演為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的適應社會播音與主持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從而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聲音訓練的相通播音與主持專業與聲樂表演最重要的相似點就是都使用人的聲音作為主要工具,所以關于聲音的訓練就將成為兩者關系的重要因素或者說相通之處了。聲樂課中,對聲音的訓練,主要是對練習者進行歌唱腔體、氣息、共鳴、咬字吐字以及歌唱時放松的發聲狀態等一系列發聲技能的學習、養成過程,以使練習者能有效地擴展音域,獲得連貫、流暢、明亮、純正且具有穿透力的聲音,演唱各種聲樂作品,滿足各種情感表達的需要。播音與主持專業,使用的聲音雖然不像聲樂中的聲音那樣,但也不同于平常生活中的說話聲音,所以對于聲音的訓練,同樣提倡與聲樂課中要求的聲音一樣,聲音必須明亮、流暢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要獲得這樣的聲音,那就必須要遵循科學的練聲方法。氣息是獲得好的聲音的動力及基本,現今聲樂界基本推崇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首先,全身放松,用口鼻同時徐徐地吸入空氣至肺葉底部,使橫隔肌下沉,這是胸廓擴張,兩肋向兩旁伸展,橫膈膜下凹,以擴大肺的氣容量,小腹微向內收,這時便感覺在腰間有股力量,這股力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丹田之氣”,這種力量的形成是需要橫隔肌的下沉和下小腹的微收,通過上下力量的對抗造成的氣息的支持點,建立在這種呼吸法上發出的聲音是結實有力的”。播音發聲的特點在于語言準確規范,清晰流暢,聲音樸實明朗,色彩豐富能變化自如。鑒于播音發聲的這一特點,生活中最普遍的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都不能滿足和適應播音專業發聲的需要,而歌唱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卻能很好的幫助播音這一需求。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即使生來很好的聲音也都應該加以聲樂訓練———不僅是為了唱歌,也為了說話。”由此可見,就算是更貼近生活中說話聲音的播音與主持專業,也需要科學的聲樂訓練來達到或者提高其專業水平。因此,在播音與主持中都要用到聲音的訓練。
舞臺表演的借鑒播音與主持專業,“就播音而言,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時事新聞節目播音(如新聞聯播等):另一個是專題性質的新聞播音(如財經新聞和體育新聞等),而就主持而言,目前大體上劃分為訪談節目主持、綜藝節目主持、娛樂節目主持、少兒節目主持和文藝節目主持等幾個類型”,它們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播音主要用聲音傳情,主持主要依賴形體和神態表情達意,但兩者都建立在聲音的基礎上,并又共同具有表演藝術的成分。聲樂表演與播音與主持同樣也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舞臺。對于兩個都用聲音來表達情感的藝術,那他們又有什么相通之處呢?從舞臺表演的形式上說,聲樂舞臺表演包括肢體、語言、手勢、眼神等,而播音與主持專業,在舞臺上,主持人除了用語言與觀眾交流外,也少不了眼神與手勢等交流,也只有融進這些舞臺表演因素,主持人與觀眾才能更為貼近,主持人所表達的情感與內容能讓觀眾更好更快的認識并接受。比如手勢,“聲樂演員站在舞臺上演唱,自然離不開手勢的表演。因為手勢是人類的一種“無聲語言”,它不僅能幫助情感表達渲染氣勢,而且能為形體造型”。而作為主持人,手勢更多是輔助說話內容以引導觀眾認識事物的作用,但在主持中往往離不開它,特別是在綜藝類主持或者少兒節目主持中,加入了手勢,讓主持人的語言更為生動了。筆者認為播音與主持與聲樂表演都應運用美妙的聲音以及“神形兼備”的舞臺表演才能真正的稱之為藝術。由此可見,聲樂表演在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應用中都借鑒著舞臺的表演藝術。#p#分頁標題#e#
由于播音與主持專業的現實同步性以及與大眾緊密相連的親和力,使其成為當下最受追捧的熱門專業,人們的熱切需要,從側面上也反映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及趨向。當今,大眾傳媒滲透著社會的各個階層,儼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這就給播音與主持專業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和可以相對自由發展的巨大空間。同時也就促使現在很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播音與主持專業,競爭發展的態勢要求該專業建設具有創新的思路,有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特色,有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重申聲樂表演在播音與主持專業建設的意義及應用,除了筆者親身執教,發現聲樂表演課程仍得不到學生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播音與主持專業將會因為表演藝術的大幅度的投入,從而使該專業得到新的提升與發展,為其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前景。
童聲期聲樂教學問題及措施
一、做好童聲期聲樂教學工作——找出存在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曲目選取有難度
在童聲期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存在選取聲樂曲目偏難的問題。由于童聲期聲樂教學的對象都是5歲——13歲的少兒群體,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都不是很強,所以對于有難度的曲目學生大都理解不了,聲樂掌握情況自然也就不太樂觀。例如在給一二年級學生上聲樂課時,有的老師就會選取《跑馬溜溜的山上》這種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來作為日常訓練的曲目之一。這樣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的結果,就是會的學生還是會,不會的學生還是不會,童聲期學生還處在入門階段,曲目選擇要有度,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去掌控,盡量避免曲目過難的問題。
(二)沒有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進行教學
在童聲期的聲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只是按照教學目標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按學生當前的生理特點因材施教的狀況。以前在和別的學校進行交流學習時遇到過這種情況:小學老師為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費盡力氣讓學生達到共鳴腔體,而且一味地追求高音,《青藏高原》這種“海豚音”的訓練曲目更是作為學生練嗓子的家常便飯。這種情況如果一直在小學生身上持續下去很可能會把嗓子用壞,聲帶發聲也會出現問題,嚴重的甚至不能再走聲樂這一道路。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理特點,要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進行教學,否則只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對學生、對教師都是有害無益的。
(三)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單一
在童聲期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式單一化的問題。聲樂教育和其它教育都是一樣的,都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單一會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沒有興趣。童聲期的孩子還是兒童,兒童的心理特點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玩”,長期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讓學生實現“玩”的愿望,而且還會使學生厭惡聲樂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影響。聲樂的教學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只要是適合學生學習的就是好的方式,教師不必因循守舊,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改變教學方式單一的現狀,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高師音樂教育中彈唱課與音樂教材結合
樂正克《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可見,教與學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除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外,彈唱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因此,彈唱課的教學就成為音樂學專業學生學習師范技能的一門必修課。
一、提高彈唱課的重視程度
從全國范圍來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展示,是由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的全國性的檢驗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技能兩方面的基本功的一項大型賽事,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突出活動對整體、教學成果的展示、檢驗和引導功能,不斷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此項基本功展示每兩年舉辦一次,競爭非常激烈,展示內容一共分為三大部分,即:音樂教學能力、“微課”展示和社會實踐。音樂教學能力包括歌唱與鋼琴伴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中外樂器演奏、舞蹈展示五項內容,以上各個項目提倡和鼓勵展示中國作品。“微課”展示為錄像評審。社會實踐為現場觀摩中小學音樂教學。自彈自唱就是這其中最重要、最能體現學生師范技能的項目之一。在展示中,所要展示的彈唱曲目需由參賽選手現場進行抽取,而這些曲目都來自教育部審定通過的、全國各地各個版本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范圍之廣、涵蓋面之大是一目了然的,參賽選手不能像準備其他展示內容那樣提前知曉。并且這些歌曲都只有簡譜或是五線譜的單旋律,并無原譜伴奏,需要學生利用抽簽后短短的幾分鐘時間為歌曲編配和聲、織體,并彈唱出來,如果沒有平時多方面的積累,這是很難實現的。
二、豐富傳統彈唱課的教學內容
(一)打破傳統,彌補不足
傳統的高師音樂教育彈唱課中,大多選擇鋼琴原譜伴奏的聲樂作品,使用美聲或民族唱法進行演唱,并且我們所使用的彈唱教材從發聲練習、基本彈唱,直至最后的歌曲彈唱,基本也是這一類型。但是,這些所彈唱的歌曲在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今后的實習和就業中所能應用到的概率卻是小之又小,并且中小學生也也無法接受音樂老師用民族或美聲的唱法來范唱教材中的歌曲。因此,這種傳統的格局必須打破,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先決條件。
(二)增加內涵,豐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