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商品經濟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西部鄉村經濟重建思路
本文作者:石漢葵 單位:中共梧州市黨校
一、對西部鄉村資源狀況的認識
(一)西部鄉村資源,是一種在綜合上落后的資源。資源是一切經濟建設的基礎,西部鄉村之所以長期以來比東南沿海發達地區落后,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西部鄉村資源條件脆弱,缺乏發達地區的種種優勢。在薄弱的基礎上難以建立巍峨的大廈,在溫飽都成問題的地方,難以討論如何發展商品經濟。在西部大開發浪潮中,發展西部鄉村的商品經濟,使更多的西部鄉村人民迅速過上寬裕、小康的生活,是一個帶有戰略性的根本問題。而做好這件事的前提是,要做好西部鄉村資源的研究和治理工作,把劣勢的自然資源變為優勢的資源。
我們說西部鄉村資源條件落后,是指其綜合情況落后,綜合性評價得分比較低。至于一些個別性項目,往往不乏優質的東西,有的甚至在全省、全國來說還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得天獨厚的、讓人羨慕的。如果不采取綜合分析的方法,我們便很容易被這些個別事物所迷惑,一葉障目,使我們把握不到西部落后的本質原因。西部鄉村資源與其他地區的資源一樣,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資源、區域資源和人文資源三個組成部分。自然資源是指山水田林氣候條件等,這是資源條件中最為人們重視的主體部分。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非常之大,自然資源條件好的地方,都是可以稱之富庶之地的地方。區域資源是指一個地方座落位置的優劣情況,主要是指它離城鎮、港口、碼頭遠近的情況,反映的是其受經濟中心幅射的程度、交通便利的狀況等。人文資源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二點:一是一個地方對商品經濟的意識程度,二是勞動力的素質情況。
(二)西部鄉村中一些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的資源特征。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西部鄉村資源落后,是一種綜合上的落后。這種綜合上的落后,主要表現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1.商品資源缺乏,村民謀生主要還依賴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的品位又比較低
與東南沿海及中原地區比較起來,西部是比較典型的傳統農牧業區域,就整個區域來說,西部地區的商品經濟也欠發達,中等規模的城市的密度遠不如東南沿海地區。在鄉村地區,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特別大,而這些自然資源呈相對的劣勢:山高、水惡、地薄、溫差懸殊、雨量多寡極不均勻等等,凡是大自然里數得出來的不良資源的特點,在西部鄉村幾乎都可以一一找到對應的參照物。由于過份依賴自然,老天爺又偏不作美,所以長期以來西部的村民都比較艱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都主要集中在這一帶地區。改革開放以后,情況有所好轉,但根本性的東西到目前仍然沒有改變。
宋代市民階層的節日消費思考
【摘要】宋代處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轉型時期,經濟發展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加深,市民階層開始出現。宋代的商業繁榮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節日消費開始興盛。宋代市民階層逐漸成為節日消費的主體之一,他們既是節日消費的創造者又是其享受者。宋代市民階層的節日消費除物質產品消費外,精神娛樂消費比重在逐漸增加,同時還具有全民性、集中性等特點,皆從側面體現出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宋代;市民階層;節日消費
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自戰國、秦漢之后的第二個發展浪潮時期。費正清教授稱宋代形成了“商業革命”,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生活的進步。自20世紀90年代始,史學界對宋代節日研究的關注度提高,但多限于社會文化、生活習俗領域,較少涉及經濟領域。分析宋代市民階層的節日消費,可從側面看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會生活的進步。
一、宋代城市化及市民階層的興起
(一)宋代城市化的出現
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城市大多是以政治力量驅動形成。而宋代市鎮的大量崛起意味著中國出現了以經濟力量驅動而成的城市,城市的經濟功能地位上升。這標志著中國從宋代開始出現了真正的“城市化”。宋代鄉村人口開始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增加。如《夢粱錄》所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貲。”眾多鄉村人口進入城市謀生,逐漸轉變為城市人口。斯波義信曾指出,南宋時期汀州的城市人口占比高達28%。[1]城市經濟功能地位上升。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再限于城郭之內,而是輻射至周邊農村地區,帶動農村的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與鄉村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宋代出現了專業化生產城市,例如絲織品有蜀錦、亳州輕紗;造紙有蜀箋、溫州蠲紙等。“我國古代城市發展服務性行業大于生產性行業”[2],服務業的發展在兩宋城市中較為繁榮。
(二)宋代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構成
資源消耗會計與成本會計論文2篇
第一篇
一、資源消耗會計的萌發過程及其應用特點
(一)資源消耗會計的萌發過程
資源消耗會計萌發于二十世紀初期,與傳統的成本會計管理模式不同,資源消耗會計是通過構建RCA的方式,將內部作業成本法進行一定的改進,并引入外部資源使用方向將傳統的成本會計計算與管理模式采取戰略性角度的改善,最終形成較傳統成本會計更為完善的創新型應用于管理系統。
(二)資源消耗會計的應用與管理特點
1、與傳統成本會計計相比涵蓋更多的應用項目以及管理對象
字眼消耗會計的應用項目以及管理對象存在于兩個主要方面,即來自外界的商品生產要素消耗以及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源消耗,同時,企業的與支出也被納入資源消耗會計涉及范圍。資源消耗會計模式集合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動態成本以及靜態成本,讓成本會計理念中的預算管理方式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探究
摘要:
經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有經濟活動就有經濟管理,目前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如何提高經濟管理水平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經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關鍵詞:
新形勢;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
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管理是對社會主義農村生產總過程的經濟活動的管理,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產越發展,技術越先進,管理越重要。經營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明確新任務,把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1.1經濟體制的變化
高職教育經濟論文
一、高職教育具有經濟屬性
1.有關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認定的比較。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研究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發現,人力資本(教育)可以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率。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運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中,教育的貢獻占23%。英國經濟學家斯賓斯、索羅認為教育具有市場篩選作用,因為教育水平是反映個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號,能力較高的人,支付較低的成本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別高能力求職者時,求職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資就越高。這些西方學者都認為教育具有提高生產率或者鑒別市場效用的經濟性工具意義。葉瀾認為教育是實現各種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樣也是加速現代社會物質生產技術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對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經濟效益。黃濟認為現代教育與現代商品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是一種社會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聯系,為了適應商品生產要求職業技術教育產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對經濟發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資料消耗、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轉化科技發明有重要作用。黃志良等人通過研究認為,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較注重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而高職教育大量實施的以“成才育人”為目的的產學研結合則容易受到忽視,高職教育應考慮如何滿足企業發展和追求利潤的需要,多發展具有經濟屬性的產學研結合。王全旺、趙兵川等人借鑒蛛網理論分析了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對于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分析基本是從經濟關聯性、與勞動力市場、與區域經濟發展三個方面進行的,對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的判定,是可以從他物關系進行闡述和論證的,只是國外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較直接從宏觀計量方面進行分析,而國內主要還是從制度層面分析經濟的,屬于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
2.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表現形態。
(1)物化表現形態——社會大生產力。
工業革命時代,機器大工業借助于機器建立了與自身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力基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機器工業部門規模日益擴大化、復雜化、規則化和自動化,復雜的工藝和材料被不斷發明和應用,這需要工人必須掌握新技術,并不斷及時更新,這樣的工作要求和特點,要求勞動者具有科學技術知識,熟悉機器構造,掌握機器原理與操作技術,因此接受一定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成為可能。反而言之,勞動者在接受職業教育和繼續培訓后,理所當然會促進機器的不斷更新和升級,必定會促進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促進社會化大生產的提高。
(2)內化表現形態——勞動力價值。
藝術陶瓷保護思考
現代藝術陶瓷典當,是在改革開放中經濟發展而新起的。它是利用“典當”的職能,使之為藝術陶瓷服務,是為發展、保護藝術陶瓷的價值而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它是把過去舊社會一種高利貸典當的剝削性質,從根本上改變其為藝術陶瓷服務性質。因而,經過一些有經驗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府領導人考察,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新形勢下,可以運用它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一種好方法。
(一)景德鎮藝術瓷廠開設的現代藝術陶瓷典
當商行,是全國首先并起的第一家,它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不是從舊事物中照搬過來的,他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中而啟用起來的,是利用典當這種形式和職能,服務于藝術陶瓷。
最大的效能是使陶瓷藝術人員的藝術產品價值不會貶低,而對藝術陶瓷是一種有效保護—保護藝術掏瓷的健康發展。當前,藝術陶瓷典當的開設,它是藝術陶瓷的“專業,典當商行,既不典當衣物、金銀手飾;也不典當古玩文物,它的經營是屬于銀行一類的金融范疇。‘他的典當對象,是區社辦企業或私人個體戶,特別是老藝人的特藝作品。具體業務有三種形式:第一:低息典當,一到期或提前贖回;第二:典當代銷,在物質典當期間按照本人標價,由典當寄存代銷,銷后收取手續費,銷售的貸款,一部分贖回典當產品,一部分付給本人;第三:一次性賣給典當,這樣更方便;但是價格難定,因雙方怕吃虧,多般的是選擇第一、第二種形式。自從我廠進行現代陶瓷典當經營以來,各項業務興旺,確實起到積極作用。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對藝術陶瓷價值起到了妥善保護作用,典當金額達5萬多元,寄售金額達7萬多元,還有典當過程中加工、批發、零售業務達三十多方元。
在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的今天,藝禾陶瓷更屬市場商品的范疇,競爭也非常激烈,加上藝術陶瓷物價部門是無法定價,而是一種議價商品,因此,在這種形勢下,為促使陶瓷藝術產品降價保持穩定,藝術不貶值,而又保護藝術人員的利益,也保護了國家的利益。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是有益的,雖然這是一種舊金融形式,在新的形勢下運用與發展是可行的。
(二)現代陶瓷典當,藝術瓷廠的經營時間雖然不長,但從它的經營過程來看,已摸到一些經驗,對我市陶瓷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已能看到它成功之處。在經營過程實踐經營中.亨下列幾點體會:
1、典當,是資本主義發放高利貸的一種剝削形式,人們聽到它的名字,油然就會引起一種厭惡感,心有余悸;其實不然,我認為:它是一種經營形式,是一種金融工具,象銀行商店一樣,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用來剝削貧苦勞動人民;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卻可用來發展經濟,服務于勞動人民;所以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今天,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搞活經濟,各大中城市由國營經濟開設典當商行。我認為是可行的。有的城市不僅是辦起一家,而是辦了多家,大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大大方便了物質經濟的流動,解決人們在經濟方面的借貸,解決人們在經濟上的燃眉之急,使人們經濟生活得到穩定,同時也為國家增添了一部份收人。
貨幣金融發展的歷史研究
作者:楊薪燕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一、明朝的貨幣金融制度與政策
在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出,貨幣金融在各個方位都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貨幣本身的變革運動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反映,是社會是否發達或者發達程度多高的外化物。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鑒于以往朝代的經驗,發行了寶鈔,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建立一個寶鈔貨幣金融體系。為了保證這一整套的貨幣制度與政策的不斷推行,也為了保證制度實施的順利,這個時期,國家開始采取一些強制性的政策和相關措施。但是這個時期國家的努力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大明寶鈔貶值的速度很快,慢慢地退出了貨幣流通的領域。與此同時,在唐朝宋朝以來就實行的貨幣,也就是白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又逐漸地活躍起來,慢慢地成為明朝的主導貨幣,這個時候,明朝國家就迫不得已地頒布相關法律,在法律上承認了白銀貨幣的合法地位。唐宋以來就取得一定貨幣地位的白銀經過一段時期的蟄伏后崛起,最終成為主導貨幣,明代國家不得不以法律形式承認白銀的合法地位。白銀貨幣化的完成導致社會商品經濟、價格衡量尺度和貨幣信貸等方面均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錢莊、信用票的普遍出現和興起,這些新的變化最終導致國家與社會在諸多方面都隨之發生深刻變動。貨幣金融制度,也可以叫做幣制,主要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的一種組織形式[1]。通常意義上,貨幣經濟學認為國家貨幣制度主要由確定貨幣材料、確定貨幣單位、確定流通貨幣種類、規定不同種類貨幣支付能力、管理不同種類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等要素構成,具體到中國的貨幣流通的主要組織形式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內容:有關貨幣金屬的規定、有關貨幣單位的規定、各種貨幣的鑄造、發行與流通程序、金準備制度等。
二、明朝貨幣金融發展變遷
1.明朝貨幣金融發展的第一階段———大明寶鈔。明代的貨幣形態繁多,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各種貨幣形態,明代基本上都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流通范圍最廣且占據主導貨幣地位的貨幣形態主要有三種,即大明寶鈔、銅錢和白銀。在國家發行大明寶鈔之前,也沒有頒布具體的法律法規來證明元鈔已經廢除,還是在一段時間內被使用。在洪武七年,明太祖已經開始計劃著印發大明寶鈔,在這一年的九月份,朱元璋開始設置寶鈔的提舉司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個機構配置了管理人員。鑄造大明寶鈔主要是因為明初國家鼓鑄銅錢銅料不足,需要民間輸銅助鼓,甚是勞民。明初銅料匱乏是決定造鈔的重要原因。另外,頻繁發生盜鑄私鑄現象。還有銅錢制作材料比較粗重,攜帶不方便,使一些遠程貿易受到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以往的歷史上,宋朝和元鈔都出現過印制紙鈔的現象,也可以效仿。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建國的時候,國庫的金銀相對比較匱乏,財政開支比較窘迫,印制紙鈔可以彌補金銀的空缺。如果站在貨幣金融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是大明寶鈔———紙幣是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只有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會產生紙幣,紙幣的產生、流通都需要有充足的狀態。大明寶鈔與元鈔的寶鈔一樣都是紙幣,就紙幣本身而言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兩種寶鈔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元代的寶鈔是可以兌換紙幣的,主要是絲銀為準備金[2]。但是,明朝的寶鈔這種貨幣,沒有建立任何形式的準備金,是在國家強制下進行發行和使用的。在性質上,元鈔屬于管理貨幣,大明寶鈔是屬于不可兌換紙幣。不論是銅錢還是白銀,它們本身屬于商品,具有一定價值,在性質上是商品形態的貨幣。
在大明寶鈔發行的初期,并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主要是考慮到國家的財政問題。于是,在國家強制力的情況下,寶鈔在一定時期內的流通得到了短暫的穩定。在穩定了大約二十年左右,由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限性條件以及以財政為中心的明代國家貨幣制度中紙幣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缺陷,大明寶鈔行用不久就出現貶值的情況。而大明寶鈔出現的數量最為巨大的時候在永樂年間,這個時期的國家財政支出主要是軍事方面,比如,鄭和七次下西洋,還有北京城的營建等等,這個時期的貨幣支出數量巨大。此外還有國家大興土木的費用以及供皇帝貴族享樂的費用等等。這就可以說明,這個時期的貨幣金融是為滿足軍事性開支的需求而發行的一種不兌現性紙幣,而不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商品經濟對貨幣的真正需求。歷史證明,基于國家財政需求發行的不兌現紙幣沒有不發生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的。從貨幣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明朝初期的這種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都是財政型的,也有一定的信用型性質。而明朝的統治者根本沒有經濟方面的理念,也不明了貨幣金融方面的原理,調整物價的政策違背了基本的經濟規律。
2.夾縫中生存的貨幣———明代銅錢。在明朝,國家流通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制錢、古錢、私錢。在鑄造“大中通寶”之前,朱元璋曾在至正十七年鑄造過銀錢“應天通寶”,面值為一兩至一錢不等。隨后有“大中通寶”,這個貨幣在歷史上流通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這種貨幣的面值在中國貨幣金融歷史上是比較奇特的一種,在計算的時候是四百為一貫,單位的換算一直令專家和學者費解。有專家猜測是因為這種面值規制大概與當時銅料缺乏有關,因此采用短陌計值。之后,在洪武元年鑄造了“洪武通寶”,但是這個時候并不表明“大中通寶”不再流通,一直到洪武四年才結束。在貨幣上,有的是成套的那種方孔圓錢,但是大小都不一樣,種類也比較多,版式也不相同。自洪武皇帝鑄造“洪武通寶”至弘治朝,明代國家為了維護大明寶鈔的流通一度中斷鑄錢。除此之外,明朝還存在一些較少的金銀錢,但是其主要的用途是陪葬品,一般不進入市場流通的領域,主要承擔著通貸的功能。明朝國家制造錢幣的數量比較有限,在金融市場上流通較多的就是唐宋的銅錢,銅錢參與金融市場的流通,就表明了明朝在鑄造錢幣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明代國家一直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鑄造制錢銅料缺乏。銅料缺乏這種情況,在吳王時代鑄造大中通寶錢時就已經存在[3]。在明朝中期之后,民間私自鑄造錢幣的現象比較盛行,國家相關機構鑄造銅錢的材料相對缺少。雖然在萬歷年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于貨幣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國家鑄造銅幣的數量跟著增加,但是,這期間國家鑄造的貨幣仍舊是有限的。明朝每一個皇帝在鑄造本朝制錢時,均規定與先朝舊錢相兼而行,以舊錢濟本朝鑄錢銅料之不足,形成明朝貨幣政策中的傳統政策。明朝期間在使用銅幣的時候,民間私自鑄造銅幣的現象比較嚴重,對于私鑄問題,國家一直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有效的處理措施,在一些情況下只好任其發展。明代國家官鑄制錢濫惡不堪,給民間私鑄樹立了示范效應。明代前期,制錢鑄造精少,私鑄現象明顯較為少見。嘉靖以后,制錢質量濫惡之極。雖然如此,明朝的銅錢在整個國家貨幣金融體系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事實上,這個地位又相對比較尷尬。在寶鈔盛行的年代,銅錢一直受到壓制,甚至還在一段時間內被禁止。寶鈔被廢除之后,銅錢使用開始恢復正常,但是這種狀況很快又被白銀打壓下去。因為銅錢本身的價值相對比較有限,這一特點就決定了銅錢在金融市場上只能充當數額較小的貿易的幣種,而民間私自鑄造銅錢不斷地擾亂國家貨幣金融體系的運行,這樣一來,銅幣作為輔助的貨幣的功能也在不斷地降低,這就導致銅幣很難成為國家的主要的貨幣形態。#p#分頁標題#e#
經濟學課程主題式教學論文
一、對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主題的簡單劃分
1以經濟理論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教學
作為理論經濟學課程的政治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客觀的經濟理論和邏輯出發,不帶意識形態色彩地向學生講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其次要理論聯系實際,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解釋現實的經濟現象和解決熱點的經濟社會問題。事實上目前在各個高校開設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也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它論述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和完美,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可是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感覺不到其中的意識形態色彩并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經濟學旨在論述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而沒有提及其他制度的好壞,而政治經濟學在闡述剩余價值時通篇提及“資本家剝削”工人,很容易讓學生將其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從而無法將其看做是具有現實用處的經濟學理論。由此在編排作為經濟學教材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是否可以將書中有著明顯和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詞匯用其他合適的經濟學名詞代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去回避“剝削”這樣的字眼,因為即使用中性、溫和的詞匯去描述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不合理分配,學生也很容易領悟其不合理之處。
2以社會理想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教學
作為馬克主義理論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使學生充分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為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講授價值形式的演化、貨幣的產生、商品經濟的起源、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過程。讓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的力量決定著上述事物的產生、發展以及最終命運。讓學生理解高中學到的人類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是如何來的,國家為什么產生,由哪一個階級統治以及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樣的國體是由什么決定的。比如可以讓學生探討歐洲在封建社會末期有哪些社會階層,這些階層是不是從來就有的,是怎么樣產生的,每一個階層在資產階級革命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為什么資產階級能夠戰勝封建地主階級取得國家政權。通過這樣的學習和討論,使學生理解無產階級專政并不是馬克思或某一個人頭腦中的一廂情愿,而是由于無產階級在物質資料生產中的絕對主導作用決定的。以社會理想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教學,要立足于當今中國及西方社會的社會現象和矛盾。比如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的商品貨幣關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導作用使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現象比比皆是,醫患矛盾、暴力拆遷、見到老人摔倒不扶、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傳銷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都與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貨幣關系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密切相關。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為爭取物質利益的競爭關系,人與人之間是否能建立普遍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馬克思為追求真理,在艱難環境中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和《資本論》的寫作,堅持領導工人運動為解放全人類的事業而不懈努力的事跡也是優秀的思想教育素材。不論初學者是否能真正理解政治經濟學,不論其是否可以樹立起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不論其是否最終確立共產主義的信仰,作為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授課教師,要讓學生理解馬克思創立政治經濟學的美好動機和初衷。
3以科學預言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教學
在政治經濟學中,有一系列的結論由馬克思得出,并由接下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實踐所證實,并能很好地解釋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比如馬克思關于價值形式演化的結論,論述了作為價值化身的貨幣的演化形式,可以讓學生思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貨幣有什么缺點,并思考未來的貨幣將會采取什么樣的形式。此外,價值形式的演化、貨幣的演化間接地論述了商品交換方式的演化,可以讓學生考察現在的商品交換是如何進行,討論電子商務與網絡金融出現的原因并思考它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并由此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如果商品交換方式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那么商品交換方式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將會發生什么。比如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導致相對人口過剩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社會發展從工業社會過渡到后工業社會的原因,而不是西方學者僅僅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簡單地描述這樣的事實,并可以預見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導致第一部類優先增長的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前蘇聯以及我國建國初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而兩大部類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前蘇聯社會發展的最終失敗以及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果調整,論證國民經濟比例協調的重要性,并分析歐美部分國家產業空心化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導致農業絕對地租消失的結論能夠很好地解釋西方國家農業的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可以讓學生分析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政治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論,表明生產朝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生產資料朝著被越來越多的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方向發展,由過去被歷史所證實的發展趨勢,讓學生分析其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