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情感表達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基于情感表達的廣告設計論文
1公益廣告設計綜述
(1)公益廣告的基本特征。
公益廣告可以營造社會氛圍,改良社會的風氣,但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公益性和義務性,不以營利為目的,廣告主在其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商業利益的前提下仍然投資制作,體現出投資者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義務感。公益廣告的內容貼近大眾的生活,面向的是整個社會熱點問題,對象是社會普遍大眾,所以內容語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通俗性。
(2)前期的公益廣告與現在公益廣告的區別。
公益廣告的情感表達在發展階段也經歷了由偏向口號的形式到如今情感豐富引人深思的過程。在早期,公益廣告更像是一種說教,“禁止”“打擊”等這樣蒼白的詞匯在公益廣告中頻頻出現,態度生硬且語言單調,這就將廣告的號召變成了一種強制的灌輸。而隨著近幾年廣告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公益廣告的創意理念開始形成,如今公益廣告的語言變得委婉,情感表達更加貼近生活,從最初的理性訴求逐漸變為了感性訴求,在不知不覺中將廣告理念傳達給觀眾,使廣告深入人心。如福建電視臺就曾播出過一則宣傳祖國統一的公益廣告,廣告中說“兩岸情依依,骨肉盼團圓”,這兩句話并沒有直接說出廣告意圖,卻委婉地表達出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心聲,成功地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2情感表達在公益廣告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具體表現為愛、憎、喜、怒等等。公益廣告中巧妙的情感表達能夠引發出觀眾的參與意識。公益廣告的情感沖擊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公益廣告本身的信息,制作者傳達廣告中的信息時最講究的就是以情動人;另一方面廣告的投放要抓準時機,當信息在適當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傳達給觀眾時,其效果就有可能大大增強。例如,這一則戒煙的公益廣告,就走了感性的情感路線,并且很好地利用了時間的條件。這則平面廣告左半部分是“5月31日,世界無煙日。”的字樣,右邊則是“6月1日兒童節”,在左邊的日期下用孩子的筆記歪歪斜斜地寫了一行字,“請您現在就戒煙,為了明天。”這則公益廣告一改戒煙廣告中吸煙危害健康的說教,拋棄了恐怖的畫面,讓人們從對孩子的關愛著眼,去打動煙民,不得不說選了一個很巧妙的角度。巧妙的文案與巧妙的時間相結合,就可以給觀眾較強的情感沖擊。公益廣告同時也是一件藝術作品,不能只是像新聞一樣將沒有任何情感的資料簡單地展示給觀眾,而聲嘶力竭地喊口號也太空洞,完全不能給觀眾以觸動。以關注貧困山區教育這一冷峻話題為例,一則公益廣告從眾廣告中脫穎而出,打動了無數觀眾。這則廣告用了和教育息息相關的黑板,黑板上寫著一份課程表。但課程表里卻是“砍柴;割稻;喂豬;做飯……”這幅平面公益廣告含蓄地拋出了最嚴肅的問題,生動形象地將貧困山區中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困難展現給觀眾,給人一種無法遏制的心靈震撼。
情感表達培養的聲樂教學論文
一、情感表達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歌唱是人們用來抒發、表達和交流情感的一種形式。我們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即是演唱者對歌曲所表達感情的認知和反映,通過歌唱將這種情感體現出來。如果在歌唱中,只有純美的音色和技巧,但缺乏感情的投入,那么將是無法表達歌曲的內涵的。優秀的演唱家通過塑造真摯、生動的情感去引起聽眾的共鳴,讓人們隨著旋律能夠感受演唱者所抒發的情懷和激情,或悲傷或喜悅、或情緒激昂或平靜深沉。演唱時通過感情的流露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感染聽眾,從而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因此情感培養在聲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情感表達的培養方法
(一)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情感的表達是歌曲的生命,是演唱藝術的靈魂所在。每一首歌曲的創作,其中都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好的音樂作品常常是“樂隨情起,情由心生”的外化。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領悟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在演唱中通過歌唱和旋律,表達出歌曲中的真情實感,從而感染聽眾,給聽眾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讓聽眾在獲得心情愉悅的同時,得到感情的滿足和精神的升華。這就是評價歌唱藝術的基本標準———聲情并茂。例如,我國著名歌唱家關牧村老師在演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這首歌曲時,充分發揮質樸豁達的演唱風格,在充分了解歌曲背景和情感的前提下,通過歌聲將主人公內心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傳遞出濃濃的愛國之情和純潔的愛情。引起觀眾的廣泛共鳴和喜愛。聲樂教學其實是一種情感教育,教學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演唱者與作曲者之間感情的交流與溝通。聲樂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演唱聲樂作品,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與歌曲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懷、內涵準確地表達出來。從而逐步提高聲樂的演唱技巧。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教育,更好地理解每一首作品中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真正做到聲情并茂,因此我們在聲樂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二)充分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內涵
歌曲的情感和內涵是一首作品主要表現的內容,也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演唱中若要充分表達這種內涵和情感,我們首先要了解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從作者的角度去體會、去對話,深刻領會其中蘊藏的含義。在選擇好所要演唱的歌曲后,要對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析,從歌詞到旋律,從感性到理性,全方位了解歌曲創作的社會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在了解作品的基礎上,還應該通過演唱實踐,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基調和演唱方式。例如老師在演唱《父老鄉親》這一歌曲時,感情流露自然、親切,情感真摯、細膩,撥動人的心弦。這不僅得益與老師深厚的演唱功底,更重要的是彭老師在革命老區、貧困山區、雪域高原和海防邊疆的都有過生活體驗。能充分理解歌曲中所表達的無限深情。尤其第三段中以呼喚的方式,發自肺腑的喊出“父老鄉親”,深刻地表現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出色的演唱,真情的流露也讓這首歌也成為人民群眾和舞臺上最受喜歡的歌曲之一。
英語教師在期刊論文摘要中的身份建構
引言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身份研究,教師身份也成為研究熱點(徐敏、陳新仁2015)。但縱觀相關研究,教師身份建構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初高中教師身份領域,特別是二語教師身份研究(如李茂森2008;蘭良平、韓剛2013),大學教師身份研究相對較少;更多局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身份建構層面(如耿菲2014;徐敏、陳新仁2015)。教師身份建構受到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及教授對象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的主觀情感遭到忽視。與國內學者相似,國際學者主要基于個案研究探討新手教師的職業身份建構(如Salinas,D.&Ayala,M.2018;Teng,M.F.2017)。教師個人情感雖然在身份建構過程中受到關注,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初高中英語新手教師的職業身份建構與認同,大學英語教師及專家型教師的身份建構遭到忽視。盡管教師課堂身份受到學者關注,但是關于教師寫作身份的研究遭到忽視。伊萬尼(Ivanic1998)提出寫作不僅僅是表達內容,還涉及自我表現,這體現了學術寫作與身份建構關系密切。首先,學術寫作的篇章結構和用詞都體現了作者建構身份的不同方式和建構的不同身份。其次,作者身份會影響學術寫作。因此,學術寫作的過程就是身份建構的過程。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的工作除課堂教學之外,還包括學術寫作。學術寫作是主觀和客觀統一的過程。英語教師在學術寫作過程中不僅展示了客觀的研究成果,還有主觀情感態度的投入,建構了除教師身份之外的學術身份。而學術論文摘要是論文精髓的濃縮,涵蓋了客觀研究成果和作者的主觀情感,能夠體現作者身份建構的差異。國內學者對學術寫作、論文摘要和身份建構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寫作中自我指稱與作者身份建構,如吳格奇(2013)對比英漢學術論文作者自稱的特點,指出作者自稱是建構身份的語言策略,并從語言、語類和社會三個層面分析了跨文化寫作教學。唐建萍(2012)基于自建語料庫對比分析了中英學術論文中的身份建構,強調指稱和態度標記語是中英學者建構身份的重要語言資源,指出中國學者主要通過隱性語言資源(即態度標記語)建構身份。英國學者則主要通過顯性語言資源(即指稱)建構身份。由此可見,國內研究重點關注中英學術論文中的指稱與身份建構的關系,其他的身份建構方式及中英身份建構差異的原因遭到忽視。國際學者的研究焦點則比較集中,都側重學術寫作中自稱與身份建構的關系(如Ivanic1998;Fl?ttum,Kinn,etal.2006;Hyland2014),且主要探討的是作者身份建構,教師身份研究較少,學者們普遍忽略了身份的多樣性及自稱建構身份之外的建構方式。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中英大學教師期刊論文摘要的身份建構及原因分析尚顯不足。為此,本文通過對中英英語教師期刊論文摘要的樣本進行分析,從期刊論文摘要的語篇結構和情感語氣兩個層面進行中英英語教師期刊論文摘要中的身份建構研究,以期對教師身份建構及學術寫作有所助益。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擬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中國英語教師如何在論文摘要中建構身份?(2)英國英語教師如何在論文摘要中建構身份?(3)中英英語教師論文摘要中出現身份建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二)樣本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基于弗洛圖姆(Fl?ttum)等對作者身份的分類(研究者、話語建構者、觀點持有者和評價者),以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間中國英語教師發表在CSSCI期刊上的25篇論文和英國英語教師發表在SSCI期刊上的25篇論文為樣本,選取其中的摘要部分,從語篇結構和情感態度分析期刊論文摘要中教師的身份建構差異。為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選取的期刊論文主題均為英語教學,且作者均為擁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英語教師。
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
摘要: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新課程改革對寫作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寫作教學在培養中學生寫作能力和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的突現。本文分四個部分論述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方法,即:寫作教學概述、寫作類型和要求、各類寫作教學方法、寫作教學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寫作教學;記敘文寫作;說明文寫作;議論文寫作;應用文寫作
朱自清稱寫作“是基本的訓練,是生活技術的訓練——說是做人的訓練也無不可。”1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可以幫助中學生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提高思想覺悟、培養高尚情操。寫作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字寫字、用詞造句、布局謀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訓練。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可以幫助中學生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提高思想覺悟、培養高尚情操。
一、中學寫作中的共性問題及寫作類型、要求
寫作教學,分為口頭作文教學和書面作文教學。這里所說的口頭作文,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是一種更高級的口頭表達。這種高級的口頭表達是在學生一般說話訓練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構思成文的能力。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并且可以與所學課文緊密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書面作文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寫作文”,是中小學階段訓練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式。寫作教學是關系到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大事,所以我們常說語文教師教得好不好,就看學生作文寫得好不好。目前在中學生寫作上存在著基礎差、實踐能力差、找不到新穎題材,作文思路不清晰、布局謀篇能力不高等共性問題。一般來說,中學語文寫作類型主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在初中階段,要求學生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簡單的應用文;要求有正確的觀點、具體的內容,文章條理清楚、語句通順、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無錯別字。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能寫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要求有鮮明的觀點、充實的內容,文章結構完整、中心明確、語句流暢優美。
二、中學語文各類寫作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中學語文寫作類型主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在中學的不同階段,寫作教學對學生的具體要求也不同。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具體各類文章的寫作方法、表達方式密不可分,是通過各類文章的寫作實踐鍛煉出來的。
新課標作文教學效果策略
1提供有效的作文命題
很多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文任務的時候,對學生知識結構及生活實際情況缺乏有效的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命題的時候,要考慮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到底夠不夠,要在包容學生主體差異性的前提下,選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命題,或者教師可以選擇布置自由命題的作文,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論文寫作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自由發揮。教師有針對性地做一定的指導,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流露情感,也能更好地接受教師的建議。第二,通過情景創設的方法營造寫作的氛圍。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更容易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讓學生更真切地置身于情景之中;也可以帶著學生投身到自然環境或者實際生活中去,引導他們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三,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做學生的朋友知己。這樣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在布置作文的時候,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滿足學生表達的興趣與欲望。
2注重作文形式多樣化
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偏重于形式上的章法指導和技巧上訓練,而忽略了這些形式對學生情感表達的限制及影響,使得學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突破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不要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作文教學及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也要做一定的更新。提倡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自由發揮,不限文體。比如對于寫事論文來說,不一定非要寫“開頭、經過、結尾”這樣的模式。不要告訴學生必須怎么寫,而是要引導學生盡量把自己的情感及體驗表達出來。值得強調的是注重學生自由發揮、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并不是說學生就可以完全不寫自己覺得不好寫的東西,那樣的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進步。學生碰到難的主題,或者覺得自己不怎么會寫的題目就不寫,這是不行的。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合作寫作,也就是同學之間組成一個小組,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寫作,這樣的話,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也能夠滿足學生自由發揮的要求。
3提高作文語言的駕馭能力
對于作文來說,之所以難,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不夠。這種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是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夠,另一方面是語言的運用及創新能力不夠。所以,教師在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做好積累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語言創新能力。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引導。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多讀。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增加語言積累,而且可以增強語感,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其次,要求學生要關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做生活的主人,多聽多記,多積累一些生活新鮮詞,并在寫作的時候多運用。尤其是現在很多網絡流行語,這些個性化的語言,可以靈活運用到作文寫作中。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不要局限于課本。也不要局限于課文,要越出課文,適當地做一些加工。比如可以將課文改成課本劇、小說或者將詩詞改成故事。這樣都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4結束語
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思考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高中語文的寫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課程標準》將立德樹人的思想作為寫作教學的理念,充分激發思維創造力作為寫作前的指導,通過審美鑒賞引導學生積極寫作,以弘揚傳統文化彰顯出寫作教學情懷。分析核心素養下開展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并提出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概念,其既滿足素質教育下的教育整體性要求,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寫作教學備受影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和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具有密切關聯。其中:語言建構與應用的核心素養主要是要求學生充分理解與應用語言,經過分析、概括、總結等各種方式,促使學生透徹地了解與掌握語言,并將其熟練應用;思維發展的核心素養則要求學生在實際寫作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以促使學生成為有獨特思想的人才;審美素養的核心素養則要求學生積極發現美,在學習與生活當中,促進美育素材的積累,在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得到切實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視野,讓學生通過寫作發現不同美;文化傳承的核心素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給予學生恰當地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對自身、對社會、對家庭都有正確的看法,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發揚以及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一、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及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
首先,語文學科的語言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寫作的語言能力。就語言的建構與應用角度看,由于語言能劃分成口頭語言以及書面語言,而作文就屬于書面語言,且和學生自身的口頭語言具有密切的聯系,將口頭語言通過嚴密思維進行整理,就成了寫作的重要素材。學生會說,不代表會寫,想要會寫,就需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并有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如此,寫作活動才可以實現順利開展。因此,語言素養對寫作水平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在實際寫作中,材料的選擇和應用、審題與構思都與語言的建構和應用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學生只有充分掌握相關寫作知識后,才能更好地應用語言進行建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1]。經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既能提升學生自身的語言素養,又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及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其次,語文學科的思維素養,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的思維水平。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素養也和高中的語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聯。思維作為寫作的核心與基礎,如果離開思維,即便是學生有充足語言材料,其寫的作文也是一盤散沙,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就高中生來說,思維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項品質,任何的學科都需有縝密的思維。在語文寫作的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學生自身的思維水平提升,如學生的邏輯分析、發散性思維,這都對學生的寫作有著重要影響[2]。總的來說,思維貫穿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進行審題立意,或是作文的整體構思,都需有清晰且縝密的邏輯思維,因此,思維和寫作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需注重寫作思路與構思,關注學生所發表的理解與看法,以促使學生提高寫作思維水平。再次,語文學科的審美素養,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的審美水平。高中生自身寫作能力想要得到顯著提升,需要語文教師增強審美訓練,只有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審美水平,才可以寫出具備美感的作文。因此,語文教師需指導學生積極發現實際生活及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美,以此為寫作增添充足的鮮活素材。同時,教師需指導學生積極地發現美,不僅有具體的、能看見的自然美,而且還有人物精神以及人格等抽象美。經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抽象或者特定的美,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緊緊圍繞主題思想,以促使學生在寫作的時,能呈現出自身對美的看法與理解,并在寫作過程中,促進學生提高審美素養。最后,語文學科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充實寫作的文化底蘊。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的學科素養,通常要求學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能力,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以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這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只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才能讓學生對社會、國家、自然及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與思考,從而使學生寫出有積極態度且文化內涵豐富的作文,以促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切實提高[3]。例如,在對《屈原列傳》(節選)開展教學時,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文章中的相關知識,而且還需感受屈原身上發生的事件及屈原的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珍貴的寫作素材,并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屈原的性格,感受到相應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語言積累與建構
職校語文教材建設釋解
職校醫學生語文教材的課文可恰當選用醫學科普文,古今中外醫學、護理名家的事跡故事,關于醫德、醫術的論文,從而使醫學生對醫學的認識由抽象上升到具體,使醫學生認識到“文”與“醫”的交叉融合,“文”以載“醫”,“醫”、“文”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道揚鑣的。醫學、護理名家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事跡還能給醫學生以榜樣作用,這樣做可使學生一進入職校就對醫學和語文產生興趣,受名人事跡的激勵,樹立努力學習的目標。
注重基礎訓練
語文是從事學習、工作、生活的信息載體,其基礎表現在“聽、說、讀、寫”4個方面。“聽、讀”是信息輸入,“說、寫”是信息輸出,4者有機結合、平衡互補,組成一個完整的大系統。職校醫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缺陷主要有:(1)對字的書寫和運用能力差;(2)對知識的靈活遷移和綜合運用能力差;(3)寫作能力差;(4)社會應用能力差。這些現象決定了職校醫學生的語文學習仍要注重基礎訓練,并且要全面訓練。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解決學生“聽、說、讀、寫”中的薄弱環節,糾正容易讀錯和寫錯的字,在字、詞、句、篇上對醫學生加強訓練,督促、指導醫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
注重“實用”即“醫用”
“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和交流;服務于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于學生的就業;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反映了社會發展要求職校醫學生語文教學應與醫學職業人才的工作與生活相結合———“醫用”。“醫用”對醫學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為職校醫學生大都是在“為將來工作”的動機支配下進行學習的,這容易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將來工作有用的知識上。以往的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的是紳士式的文學熏陶和道德教育,這種脫離實際的學習在職業醫學學校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不足。當然,打基礎的國學名篇、經典名篇還要繼續加強學習,這樣既可與初、高中語文教學保持銜接,還可培養醫學生對經典名篇的閱讀、理解、欣賞能力,提高職校醫學生的審美情趣。然而,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除了使醫學生能恰當運用一般應用文以外,還要加強其對醫學相關文章的學習,以盡快讓醫學生熱愛以后的工作,熟悉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醫用語文知識和能力,從而順利通過醫用語文關。這包括用口頭或書面形式明確表達規范和準確的顯性醫用語文,還包括如態度、作風、品格等隱形醫用語文。通過醫學應用文的學習,諸如醫學科普、醫學演講與口才、醫衛情報、醫護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醫學論文、醫護文書等,在掌握好基本文體的讀寫要領前提下,從記敘、議論、說明這3種基本文體入手,引導醫學生將所學的記敘、議論、說明等語言表達方式融會貫通地運用到醫用文的學習和寫作中來,由基礎到專業應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對其進行學習、了解、掌握。運用醫用文的語言、語體和文種,逐步形成有醫用特色的語文知識應用體系。加強情感教育也是“醫用”的一個重要方面。醫術乃仁術,為醫者除具備精湛的醫術外,還應具備高尚的醫德與大愛之心。醫學的工作對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而非物件,因此,醫學教育比其他學科更應強調對醫學生情感的培養。針對現在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先天情感教育缺失的情況,我們對醫學生的情感教育既要以醫學生的情感需要為出發點,又要以對醫學生的情感培養為歸宿,尊重他們情感發展的規律。醫學生語文教育在選文時應注重選取培養仁愛之心和優秀品德的文章,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醫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對人的尊重、對患者的理解同情,為其將來在工作中成為精誠、仁愛的醫務工作者打好基礎。
加強語文實踐教學
以往的語文練習都局限在練習冊中、課堂上、學校內,而語文學習的目的是應用,所以語文教學也應該打破長期以來做課后練習、寫單元作文、組織一場作文比賽這些死板、僵化的形式。教師要認識到實踐對提高醫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醫學生語文教學中突出語文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列出語文實踐課。讓醫學生走出課堂,不拘泥于課本,利用網絡閱讀、查找資料,尤其是對預防保健的宣教、醫學信息的收集,讓醫學生跨出校門,走向醫院、社會,去學習工作語言和生活語言的表達運用。
傳統文化在動畫角色的情感表達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多種表達形式,如傳統色彩、傳統藝術、傳統故事等,而動畫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產業,在文化發展方面的意義非凡。本文從傳統文化與動畫角色的關系、傳統文化在中國動畫角色中的情感表達、傳統文化對動畫角色塑造的影響幾個方面著手,重點探討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角色中的形態以及所傳遞的情感。
【關鍵詞】動畫角色;傳統藝術;象征;色彩;傳統故事;情感表達
面對美國、日本等國外動畫電影潮流的沖擊,中國動畫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方面明顯滯后。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力最大的動漫形象評選中,中國只有孫悟空列在表中。中國動畫急需在角色塑造與情感表現方面加強研究,學習美國動漫的角色形象設計以及特效技能,借鑒日本動漫的動畫角色的情感表達,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造屬于中國的動畫產業。
一、傳統文化與動畫角色的關系
中國動畫與傳統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動畫角色的塑造很多都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素,使得角色頗具中國特色。
(一)傳統文化為塑造動畫角色提供源泉
今天的中國動畫在角色造型設計、場景設置、語境和臺詞等方面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大鬧天宮》中孫悟空這一動畫形象深入人心,這一動畫角色形象的設計出自張光宇先生之手,運用京劇式的臉譜,采用紅、綠、黃等中國傳統象征色彩,吸收民間木雕、剪紙、京劇的裝飾風格和中國傳統藝術中古人的繪畫技法,配以頗具京劇味道的高難度彈跳動作來展現猴子的本性,以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為源泉,注入到動畫角色的塑造中,為其提供無盡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