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品牌策劃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與再造
幾十年來大量優秀科技期刊一直以提高辦刊質量、樹立期刊品牌、擴大傳播和影響力為目標不斷追求卓越,積累了深厚的品牌價值和辦刊成功經驗??萍计诳m然面臨知識創造、傳播和獲得場景迅速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但是仍然在網絡化、集群化、數字化轉型升級中積極應對,或通過深化傳統出版模式、或通過探索數字出版的新模式等方式來穩固和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吨袊鴮嵱脙瓤齐s志》通過優化約稿、嚴選來稿和搭建行業紐帶、提升知識服務等措施提升了期刊學術質量和擴大了期刊品牌影響[1]?!端帉W進展》以改版實踐為切入點,通過重構辦刊主體、編委隊伍架構、學術活動策劃、選題組稿策劃等舉措提升期刊品牌價值[2-3]?!逗娇諏W報》通過約組綜述稿件、策劃出版??瘜凇㈤_展科技論文寫作講座開放存取、論文推送、搭建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4]。《科技導報》通過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合理布局欄目,形成期刊特色等措施探索出學科交叉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發展策略,從而提升學術品牌價值[5]。《航空知識》探索整合各種資源實現融合發展,從而實現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品牌影響力[6]?!兜乩硌芯俊吠ㄟ^結合微信建設特色品牌欄目取得了高下載、高閱讀、高影響力的宣傳效果,有效提升期刊的品牌美譽度[7]。此外,俞敏等提出科技期刊可在全媒體時代通過內容提升、借助大眾媒體、微信公眾號、組織特色文化活動等措施提升品牌影響力[8]。周華清等分析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現狀,認為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可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響[9]。筆者認為媒體融合賦予了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以新的內涵,同時也為科技期刊的品牌延伸和品牌再造提供了機遇和挑戰。
一、媒體融合環境下科技期刊品牌新內涵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全面普及,人們工作生活中的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于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閱讀的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致使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受到了沖擊和挑戰。特別是隨著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全面普及和推廣,既沖擊了科技期刊以往固有的傳播渠道,也為科技期刊維護品牌帶來了必須直面的全新課題。而自媒體的迅速崛起和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巨大影響力,也客觀上證實了互聯網時代不僅打破了媒體和傳媒的職業壁壘,同時也為普通科技期刊實現超車,迅速提升影響力提供了通道和機遇??萍计诳瘜τ谄放频亩ㄎ缓艽蟪潭壬蠜Q定了其發展和努力的方向,在互聯網和媒體融合環境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內涵被豐富和拓展,需要被進一步解讀以推進轉型升級。筆者認為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品牌新內涵可以從3個方面進行描述:1.科技期刊的品牌不應再局限、具象、固化為實體雜志、論文或影響因子;科技期刊的品牌應抽象為以刊名為品牌標識,豐富涵蓋包括期刊、論文、網站、平臺、公眾號、知識服務、數字產品、編輯等一切與期刊有關的既對立又統一、既抽象又具體的整體形象和元素。2.科技期刊的品牌應是期刊全方位綜合實力的反映,包括辦刊能力、學術水平、媒體融合能力、互聯網思維、線下影響力、互聯網傳播力、學術活動召集動員能力、平臺建設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3.通過終端用戶對于科技期刊品牌的感知和認同程度,在反映期刊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同時,檢驗品牌建設成效。所以,在媒體融合環境和背景下,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設上面需要用新的傳播模式延伸品牌,并用全新思維再造品牌。
二、科技期刊品牌延伸
1.通過數字化刊群平臺。隨著科技期刊集群化和數字出版轉型相關工作的推進和深入,科技期刊按照學科、行業、區域、單位進行刊群建設,成為科技期刊擴大知名度、延伸影響力的重要平臺。一方面,以刊群平臺為抓手整合期刊資源、集中用戶入口和流量,通過期刊展示、介紹、官網鏈接等途徑,在實現精準訂閱和精準投稿的同時,有效提升期刊影響力。另一方面,部分刊群平臺在獲得加盟期刊的授權后對論文進行開放獲取,以增加論文的傳播渠道、提升論文的傳播質量。相對于單刊官網的局限性,刊群平臺的群聚效應能夠有效延伸科技期刊的學術品牌。2.通過微信公眾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微信的全民使用,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在深度影響和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移動化、數字化、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逐漸成為主流。隨著科技期刊傳統傳播渠道的日漸式微,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開通并運營微信公眾號,在移動端延伸學術品牌、擴大影響和傳播力。如《金屬加工》《中國中藥雜志》《暖通空調》等均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上辦出特色并取得了成功[10]。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立足主業,將優秀論文進行碎片化、輕量化精編后在微信公眾號,這種形式相對于在微信公眾號上僅論文摘要,或直接提供全文PDF下載更具可讀性和傳播性。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也可以對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進行選題策劃,將公眾號定位為輻射學科或行業,為用戶提供內容豐富的專業資訊信息,通過服務更多的用戶來擴大期刊品牌。3.通過H5等多媒體形式。隨著新媒體快速普及和廣泛使用,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呈現越發受到用戶的關注和歡迎,在給用戶帶來全新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在逐漸影響著用戶的閱讀習慣。由于以H5為代表的多媒體形式具有功能強大、形式豐富、入門門檻低、免費等特點,所以科技期刊已經嘗試通過H5來探索媒體融合?!睹禾靠茖W技術》嘗試通過H5制作移動端增強論文、制作期刊宣傳片、專題征稿通知、會議通知等,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11]。通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融合,科技期刊在獲得更多用戶關注和認可的同時,也實現學術品牌的延伸和影響力的提升。特別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多媒體展示、虛擬現實極有可能成為論文內容的必要展現形式,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設必將在多媒體融合的方向上深度延伸。4.通過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用戶具有非常顯著的社交屬性,科技期刊的用戶群體通常按行業、學科、專業或同事、同學分類聚集在微信群或QQ群。這種具有學科和專業背景的社群垂直、細分,科技期刊的微信、H5等專業內容極易通過這類社群傳播??萍计诳梢越⒂脩鬛Q和微信群加強與作者、讀者的實時聯系,將優質內容通過社群有效傳播,從而實現品牌延伸。此外,科技期刊可以通過激勵核心用戶將優質內容轉發朋友圈和微信群,通過用戶的社交網絡延伸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通過用戶社交網絡的延伸科技期刊品牌精準高效,但這也從客觀上要求科技期刊加快數字出版和媒體融合轉型,為用戶提供適合在社交網絡上傳播的優質內容。
三、科技期刊品牌再造
科技期刊通過組約優秀稿件,提升論文質量、擴大發行量等舉措在傳統出版時期完成了品牌和影響的原始積累,在轉型期,科技期刊需要通過順應轉型發展趨勢、創新出版傳播模式、深挖行業用戶需求、應用互聯網思維來實現品牌再造。1.協同創新??萍计诳淖饔瞄L期以來一直被低估,通常僅作為創新成果和論文的出口。而實際上科技期刊有條件通過協同創新深度參與到科研項目的選題、調研、立項、實施、成果、宣傳的諸多環節,為科研項目團隊提供信息搜集、跟進報道、專題策劃、全方位成果宣傳等協同服務[12]??萍计诳瘏⑴c到一些重大課題項目中,不僅可以提升期刊的品牌和影響力,還可以提升編輯參與科研的水平和能力、拓展專家人脈,有助于對項目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方便組織專題、組約高質量稿件;同時科技期刊可以以協同創新為突破口,深挖自身潛力、拓寬服務范圍,從而提升品牌含金量。2.知識服務。知識服務是科技期刊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知識服務需要信息化數字化平臺的支撐,但科技期刊仍可以在起步階段進行積極的探索實踐,知識服務也將成為科技期刊進行品牌再造的重要嘗試。科技期刊探索知識服務模式可從專家、作者、論文等3個角度切入。(1)專家資源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資源,而專家又掌握大量專業知識,科技期刊可以邀請專家視頻講解技術問題,或錄制并授權專家的學術報告視頻來向用戶提供知識服務;(2)讀者在閱讀論文時可能會產生疑問并希望得到作者的答疑和解讀,當科技期刊獲知這種需求,并讓作者給予解答,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知識服務。目前,“OSID開放科學計劃”為讀者和作者提供了提問和答疑的免費平臺,科技期刊只需在每篇論文印上專屬OSID二維碼,掃碼即可實現提問和答疑。科技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中,可提煉出大量的知識點,專業編輯可嘗試對論文進行知識點提煉,當知識點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還可以將相近知識點編輯整合成專題知識包。無論是知識點還是知識包,都能幫助用戶快速、直接、準確地了解到相關知識,而知識包也可以通過專家的智力支持進一步升級為知識產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知識服務。(3)增強出版。增強出版是利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將紙媒上無法展現的內容,諸如視頻、動畫、程序、大量圖片等內容用數字媒體形式展示給讀者。中國知網提出增強出版的概念,并提供了平臺支持,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門檻的大幅降低,科技期刊自身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增強出版[13]。以增強視頻為例,對于課題已產出動畫模擬或進行可視性較強的實驗的論文,可直接邀請作者提供視頻;對于其他優秀論文,可邀請作者將論文涉及的核心技術、難點重點制作5~8頁PPT,錄制3分鐘左右的導讀視頻。將視頻上傳至騰訊視頻,并通過軟件生成增強視頻二維碼,將二維碼與論文一同印刷,實現增強內容線上線下聯動。我們現階段實踐增強出版不僅可以創新出版模式、探索媒體融合,且有助引發作者和讀者群體的關注,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有效提升論文的傳播質量和期刊的品牌影響力。(4)移動+優先出版。與通過微信公眾號將已在移動端不同,筆者探討基于html格式論文和配套二維碼的移動+優先出版。目前,超星已經向部分期刊提供了論文免費加工html格式的服務,科技期刊可以將二?;蛉8逄峤怀沁M行html加工,并將html格式論文于終校前后返回編輯部,由編輯部將html格式論文上傳至期刊官網,實現優先出版。同時,將官網當期html格式論文對應網址生成二維碼,并將各二維碼排版至紙刊對應論文題名處交付印刷。當讀者拿到紙質期刊后,可用微信掃碼論文二維碼,在手機端顯示html格式論文,實現對論文的收藏、轉發微信群或朋友圈。這種新型出版方式不僅能在期刊官網實現優先出版,還方便讀者移動閱讀、分享和傳播,每篇文章匹配專屬二維碼給讀者帶來明顯的數字出版感受。移動+優先的新型出版模式將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美譽度和論文傳播力。(5)網絡直播。隨著網絡直播技術的發展以及直播App的廣泛應用,使普通用戶通過手機或簡單的裝備就能實現直播。對于科技期刊來說,對學術會議或活動進行現場直播成為服務用戶、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有效措施。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一定數量的作者和讀者群體,而科技期刊又有機會參加各類學術會議,以媒體的身份對會議進行直播能夠滿足廣大不能參會用戶的求知需求。如“小編講堂”就通過QQ群的直播功能對每次學術活動進行直播,受到編輯同行的廣泛關注?!逗娇罩R》在網絡直播方面探索實踐頗多,除多次對航展、飛行大事件進行在線直播外,邀請專家作客在線直播,在講解學術觀點和傳播知識的同時與用戶交流互動。通過網絡直播,將科技期刊的會議資源、活動資源、專家資源直接轉化為對用戶的服務,在拓寬科技期刊服務范疇、積聚人氣的同時,也有效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
學術期刊欄目設置要求
欄目設置是學術期刊總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期刊的主要特色和風格。使讀者甫一拿到刊物還未細致閱讀時,就可以對其中刊發文章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能夠掌握該刊物的發刊方向。學術期刊欄目策劃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刊物的整體形象和學術質量,因此有必要對學術期刊的欄目設置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有助于學術期刊的發展,提高刊物在讀者群和作者群中的知名度。
1學術期刊欄目設置的重要意義
欄目是期刊的基本單位,是根據辦刊宗旨,在內容上或表現形式上體現刊物一定特色,并有一個提示性、概括性名稱的板塊。欄目設置的最終目的是充分準確地反映辦刊方向、編輯思路、文章內容,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作者的投稿,起到導讀的作用。
1.1體現辦刊宗旨
截至2014年,我國正式出版的各學科中英文期刊6435種,其中,社會科學類期刊2279種,自然科學類期刊4156種,英文版期刊205種。每一期刊都有自己的辦刊宗旨,辦刊宗旨是期刊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辦刊宗旨的確定,為期刊發展奠定了基調,決定了整體走向,所刊發文章的性質、特色、品位等也隨之確定。學術期刊多以為高校師生、研究機構科研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學術發展為宗旨。例如《基礎教育論壇》中“教改論壇”“課例評介”“智慧課堂”“幼小銜接”等欄目,可以反映出其辦刊宗旨是推進基礎教育改革,探究基礎教育規律,服務于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在策劃組稿時,對欄目的設置應緊扣期刊辦刊宗旨,擇優錄用稿件。
1.2使文章有序化
大部分的學術期刊都設置有常設欄目和動態欄目,作者將文章投來時均是一篇篇獨立存在的作品,經過編輯的精心策劃,捕捉每篇文章的固有特征以及共同點,將其有序地歸類至不同欄目,使原本單獨存在的各篇文章體現出內容上或形式上的內在聯系,使期刊眉目清楚、條理明晰,讓讀者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閱讀。同時,編輯在設置欄目時,既要塑造期刊的整體形象,又要關注文章之間的主次關系、欄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經過恰當合理的排列組合,使每期刊物形成一個有序化、條理化的嚴謹結構。學術期刊除了常設的定期欄目以外,還不定期地策劃一些特色欄目,例如“人物訪談”“時事研討”“熱點問題”等,在安排不定期欄目時,需注意保持期刊整體架構的穩定性,既要醒目,又不突兀。可將這些特色欄目設置在首位置,并充分運用封二封三對欄目進行文字和圖片的說明,引起作者的閱讀興趣。同時,應平衡每個欄目的發文數量,不要在整體上出現頭重腳輕之感。結合形勢變化,設立長遠規劃并及時予以調整。另外,并非凡期刊一定要有欄目,有些專業針對性很強的學術期刊在某段時間內也會出現不設置欄目的情況,而是按照圖書分類法或學科關注度來對文章進行排序,例如《應用數學學報》《聲學學報》《生態學報》等學術期刊,僅是不定期地將專論、綜述、書評等單獨列出來,其數量與整期刊發量比相對較少。
數據挖掘助力科技期刊選題策劃探析
摘要:基于《大氣科學學報》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2期??邉潓嵺`,發現數據挖掘可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專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基于數據挖掘,科技期刊專刊可實現特色化的選題策劃、精準化的組稿策劃和個性化的運營策劃。通過數據挖掘策劃專刊出版,應充分發揮編輯、編委(主編)和專家的作用與優勢,并最終形成辦刊合力。為此,要牢固樹立編輯的數據挖掘思維、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專家論文撰寫和??麄鞯闹匾饔谩?/p>
關鍵詞:數據挖掘;??邉?期刊影響
近年來,多家科技期刊的辦刊實踐表明,專刊出版可促進行業發展、擴大期刊影響、拓展期刊稿源和提高期刊引證指標[1-6],是提升科技期刊質量和品牌的重要途徑,其中專刊策劃是關鍵[7]。數據挖掘在??邉澲邪l揮著積極作用。例如,《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編輯部對相關學者和稿件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為期刊在學者選擇、專題策劃、稿件篩選時提供了精準的數據依據,期刊學術影響力逐年提升[8]。蔣學東等[9]針對科技期刊傳統選題策劃面臨的數據有限、信息精準度不高和以編輯經驗為主等問題,探究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選題策劃優化方法。董晶等[10]利用互聯網中醫學論文信息并使用數據挖掘技術來發現這些信息背后的知識和趨勢,從而幫助醫學期刊管理者及時發現領域內的熱點方向及潛在作者。本文以《大氣科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近5年圍繞熱點方向策劃的2期???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為例,對數據挖掘在專刊出版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探討。
12期??邉澐绞郊坝绊懥Ψ治?/p>
1.1??黝}及策劃方式?!秾W報》2016年第6期策劃出版了主題為“2015/2016年厄爾尼諾事件與氣候異常”的專刊(以下簡稱“厄爾尼諾”專刊);策劃方式為:2016年5月召開編委會,由主編和編委擬定專刊主題和約稿對象?!秾W報》2019年第1期策劃出版了主題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的???以下簡稱“極端事件”專刊);策劃方式為:編輯預先進行數據挖掘,擬定當前熱點和相關約稿對象,提出??桨?2018年9月召開編委會,主編和編委根據??桨复_定??黝}和約稿對象。
1.2影響力分析。1.2.1數據采集數據來源為中國知網,數據采集日期為2020年7月11日。1.2.2結果與分析通過??c同年度其他期的論文數據比較可知:2016年《學報》全年被引522次,“厄爾尼諾”??灰?7次,未達到2016年的期均被引次數87次,僅占全年被引的12.84%,下載次數為2153次,略超期均下載次數2147.17次;2019年《學報》全年被引84次,“極端事件”??灰?7次,遠超2019年的期均被引次數14次,占全年被引的60.00%,下載次數為2651次,超過期均下載次數1507.33次??紤]到發表時間對計量學指標的影響,又對2期??昂蟪霭娴?期論文的數據進行比較(表1),可見“厄爾尼諾”??捌淝昂蟪霭娴?期發文量為13~15篇,被引量等指標基本隨時間增長而增長,即2016年第4期指標最高,“厄爾尼諾”專刊篇被引次數、下載量、篇下載次數和被引率略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載頻次論文均只有1篇來自???“極端事件”??捌淝昂蟪霭娴?期發文量為13~15篇,除專刊外的4期指標隨時間增長而增長,專刊指標在5期中均為最高,且大大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載頻次論文有3篇來自???。綜上可見,“厄爾尼諾”??年P注度和學術影響力與正??诘乃较喈敚瑢?瘧械奶嵘x者認可度、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積極作用體現得不夠充分;而“極端事件”??年P注度和學術影響力則大大超過了正常刊期,??瘧械奶厣蛢瀯莸玫捷^好體現。
22期專刊影響力差異的原因分析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優質內容創作思路
如今,科技期刊在進行數字出版轉型和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越發重視微信公眾號的積極作用,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嘗試。部分科技期刊通過微信公眾號擴大了影響力,并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如《暖通空調》《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分別從論文和專業技術、科普和大眾教育挖掘內容深度,獲得用戶高度認可[1-2]。《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積極利用新技術拓展新渠道和進行內容重構,提高了內容質量和傳播質量[3-4]?!峨娏ο到y自動化》微信公眾號通過欄目創新和“微文”大幅提高內容閱讀量[5]。“煤傳媒”微信公眾號、《金屬加工》微信公眾號通過H5和豐富的多媒體拓寬了內容的展現形式,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6]。不難發現,無論是在傳統出版時代還是數字出版時代,“內容為王”都是不變的真理。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媒體融合,對內容的形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質量不高,影響力低下。筆者通過對《金屬加工》、《中國中藥雜志》、“煤傳媒”、“人呆手戶”、《航空知識》等運營成功的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梳理分析,發現這些公眾號雖然在定位、欄目特色、內容風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視對內容的策劃和創作,具備一定的原創能力[7]。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考慮,科技期刊都應重視優質內容創作,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質量,從而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轉型和融合中搶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
一、堅持優質內容創作的意義
針對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的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需從科技期刊的特點和內容的互聯網屬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眾號內容創作的范圍。從內容的來源來看,應為科技期刊編輯創作,或由作者創作、投稿并授權首發。從內容的內涵來看,內容應體現創作者的創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內容的首創,也應包括對已有內容進行的獨創性改編、匯編,或進行創作性的多媒體加工。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應注重觀察、分析用戶喜歡閱讀和轉發分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創作??萍计诳⑿殴娞枅猿诌M行優質內容創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內容為王”的內涵是創作,創作是內容質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創內容較易獲得用戶的轉發,從而擴大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打造品牌、鍛煉新媒體編輯隊伍、挖掘和培養原創作者,科技期刊進行新媒體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優質內容的創作思路
1.論文精簡碎片化改編
論文雖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內容資源,但將論文直接在微信公眾號,并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且未體現基于互聯網傳播的智力加工。對論文進行精簡和碎片化改編,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最容易切入的內容創作思路。如重點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見解,提煉歸納核心技術和重點難點,刪減引言、原理、公式推導,保留關鍵圖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設計,將其濃縮成一篇讀者可以進行碎片化閱讀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內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適合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進行此類的內容再創作加工,并可以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以《電力系統自動化》微信公眾號為例,其《我看能源互聯網》欄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閱讀量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2日的《中藥馬兜鈴,我到底有沒有錯/專家權威解讀》,系對該刊論文《馬兜鈴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簡改編而成,以相對簡短的篇幅對當時引起全網熱議的中藥致癌話題給出了解釋,受到用戶的廣泛關注,留言近30條。
2.綜合匯編二次加工
學術期刊傳播力建設路徑
學術期刊是服務于知識推廣,知識創新,知識應用的媒體。作為媒體,就要研究傳播效果、傳播力。國內最早界定傳播力概念的是劉建明于2003年提出的,傳播力是媒介傳播力的簡稱,指媒介的實力及其搜集信息、報道新聞、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能力[1]。他認為,從外在層次上看,傳播力包括媒體規模、人員素質、傳播的信息量、速度、覆蓋率及社會效果,其中傳播效果是媒介傳播力的主要表征[2]。傳媒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周志懿認為,傳播力包括傳播的信息量、傳播速度與精度、信息的覆蓋面以及影響效果,可以用傳播的速度、強度、寬度與精度四個指標去考察[3]。因此,加強學術期刊傳播力的建設路徑要以經營的思維,圍繞傳播的內容、方式、規模、人員素養、營銷策劃等方面來進行。
1大數據理念賦予“內容為王”新含義
傳播力的大小歸根結底取決于傳播內容的好壞。學術期刊是內容產業,有一流的內容,才有一流的效益。要確保好內容,就要建立一支好的作者、編輯、專家隊伍。然而在大數據理念下,“內容為王”在傳統內容之外又有了新含義:一是以“全產業鏈”的模式,對內容資源進行整體的集約整合,將內容、作者群、讀者群、網絡出版平臺、數據庫、OA處理系統等整體推出,形成學術期刊內容傳播的整體效應、規模效應、平臺效應。二是深度挖掘科技信息內容,開發衍生信息。在大數據時代,用戶的需求呈現定制式、多層次、差異化的特征,學術期刊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僅提供論文的目錄、摘要、正文,還要提供與論文相關的作者信息、科研信息、點評信息、行業信息等擴展內容。針對這些衍生信息,可在網站增設讀者交流社區、專家在線咨詢、文獻計量統計分析模塊等,也可靈活辦刊,欄目設置多樣化,出增刊、副刊,設立科研動態報道信息?!队t學雜志(BMJ)》的“新聞”欄目、《NEJM》設置的“視點”欄目,主要報道醫藥領域的政策、事件、科研成果等動態新聞信息,便于讀者了解比較全面的信息?!吨腥A醫學雜志》設有《醫學動態》,向讀者介紹國內外的醫學科技新聞?!吨袊犃φZ言康復科學雜志》每年出版一期增刊,介紹科普知識[8]。這些個性化的辦刊方式,加深了信息的傳播強度和深度,滿足了一些用戶的個性化、邊緣性需求,提高了服務的互動性、高容量性、實用性、時效性。三是學術期刊編輯對內容的主動引領,即在編輯過程中,在不改變原稿基本信息的前提下,根據學術期刊傳播的需要,適當加工,賦予新角度、新含義,既引導稿件的內容方向,體現辦刊的定位、理念和策劃要求,又讓讀者接受到更加權威、明確、全面的信息。
2注重利用新型傳播方式
2.1優質論文優先出版
傳播的速度決定了學術期刊信息的時效性和價值。信息傳播越快,時間越早,其價值就越大。學術期刊要克服紙質期刊發行周期長、容量有限等不足,實現優秀論文和熱點論文的快速傳播是吸引讀者,擴大傳播效果的可行做法??焖賯鞑サ淖龇ㄓ校孩倮米越ňW絡、合作網絡或新媒體在線發表。將學術論文先進行信息化處理,然后在第一時間,實現期刊的預出版。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學術刊物都開設了這樣的平臺,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等。②在第一時間將科技期刊論文交給中國知網等優先出版數字平臺,可以出版單篇優先、整期優先。排版格式可不同于印刷出版,根據各種數字出版傳播載體的特點與優勢靈活設定?,F在國內通過此數字平臺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的期刊已有一千多種。③推薦到有影響力的網站或微信平臺上,擴大關注范圍。例如《煤炭科學技術》就用此方法作為加快傳播速度的手段。
2.2發揮新媒體靈活多樣的特點
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提升的方法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時間呈現碎片化的特點,閱讀傾向更側重于淺閱讀,熱衷短小精悍的信息。傳統科技期刊以單篇數千字以上的科技論文為單位進行紙媒傳播,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互聯網時代,期刊微信平臺的閱讀群體有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同時,其對信息并不是全盤接收,而是在自我認知的狀態下進行選擇性地接觸。這就要求科技期刊必須建立以用戶為主體的互聯網思維,找準期刊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的定位,提高期刊品牌影響力。總結《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兩年來的運營經驗發現,科技期刊微信平臺推送的內容主要還是圍繞期刊科技論文和為期刊關注群體提供信息服務兩個方面。下面著重從這兩方面展開,總結在借助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期刊科技論文和為期刊關注群體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中能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的方法。
1微信推送內容的選擇和加工設計
1.1推送期刊科技論文
1.1.1根據論文選題進行選擇性甄選推介
與科技期刊刊載的科技論文不同,借助微信平臺推送期刊的科技論文時,編輯需要具備用戶思維、大道至簡思維和跨界思維,甄選科技論文的選題,即判斷其是不是期刊報道的專業范圍內的熱點問題,是不是易于編寫成科技期刊微信閱讀群體易于接收的微信閱讀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專業領域、且涉及交叉學科,易受廣泛關注的跨界內容。對于一些具備上述選題特點的論文,在期刊微信公眾號推介論文全文的方式對其公眾平臺關注用戶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此類論文,可以通過技術處理首先將源文件轉換為適合數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轉換為適合手機閱讀的HTML文件,此類文件在界面展現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別突出的優勢,而且能以目錄的形式進行瀏覽和內容定位,特別適合手機閱讀。
1.1.2論文標題、摘要和圖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論文內容的專業技術性較強且比較長,而微信平臺有其特有的信息傳遞和接收特點,因此借助微信平臺推送期刊科技論文時,期刊論文內容的加工設計至關重要。在信息量繁雜多變的互聯網時代,標題的吸睛度直接關系著微信內容的點擊率和轉發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論文時,標題宜言簡意賅,突出核心亮點。大道至簡,簡單即流行就是這個道理。在具體題目的加工時,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陳述性標題可以變換成問答句,一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但科技名詞較生僻的科技論文還可以在經原創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調整成科普些的標題,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與閱讀群體的距離,促進傳播,從而鞏固和擴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經原創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對微信推送論文摘要進行改寫也十分重要??萍颊撐牡恼话阕駨哪康?、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的原則撰寫。而微信推送論文時,閱讀群體先進行的是淺閱讀,因此講清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作者團隊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閱讀群首要關注的。在微信推送論文的摘要加工環節,建議將研究的背景、意義以導讀的方式展開,再配以精選的、必要的圖表、視頻和音頻內容以及作者團隊的生活照,既簡練、多元、高效地展現了原創作者的研究內容和核心觀點,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閱讀群之間的距離,還會對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帶來益處。在微信論文的推送中,圖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恰當的與文字呼應的圖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達的內涵,使人在閱讀文字時快速產生相應的視覺聯想。為了固化讀者群對期刊推送論文的印象,可以將科技論文推送固化成一個微信欄目,如“優文薦讀”“好文快報”等,并在每次推送時,固化此欄目的背景圖片,就像知名廣告宣傳畫一樣,以圖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發展影響
摘要:主席在黨的五中全會中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我國出版行業的機遇,也是挑戰,因此,科技期刊的改革和轉型勢在必行。本文從科技論文大量外流的現象著手,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導致的后果,梳理了近兩年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意圖分析政策導向的改變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科技期刊應對深化改革時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科技期刊;論文外流;政策導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1]這使得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上來,更有學者很早就開始研究科技論文外流現象的原因。如,劉麗英等認為我國110個學科論文外流造成的文獻經濟總損失量為7.33億元,其中農業工程領域論文外流導致文獻經濟損失總計為667萬元[2]。董建軍對我國學術論文的流失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優質稿源流失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了對策[3]。王澤蘅研究發現中國論文外流數量比日本多、兩國間數量差異逐年增大[4]。劉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國科研論文外流的數量、質量和學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簡要分析科技論文的外流現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導向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影響。
一、科技論文外流現象及損失
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但是,中國SCI收錄期刊僅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72%。2010—2019年間,中國作者發表了SCI論文275.5萬余篇,其中只有2.2萬余篇發表在中國SCI收錄期刊上,僅占8.10%[6]??萍颊撐牡耐饬鞑粌H僅體現在數量上,論文質量也都較高。中國作者發表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2.83,同期全球SCI論文引文影響力為14.11[6]。其中被SCI收錄論文數量最多的學科分類為:基礎學科、應用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大多數涉及我國的高尖端技術領域,國家在這些領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經費,這不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問題,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國有資源外流。
二、科技論文外流的原因
國內大量優質論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兩點。
科技期刊上碼內涵及策略
近年來媒體融合漸成熱點,諸多學者對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李小燕等[1-2]對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現狀、發展方向、制約因素及突破路徑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提出了“1個總趨勢、5個特質、N個創新點”的融合思路;劉靜等[3]利用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軟件,對我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相關研究論文的發文量、作者分布、機構分布、期刊分布、關鍵詞分布、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朱琳等[4]通過對339種中國科學院主辦科技期刊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媒體融合出版現狀,問卷涉及融合出版觀念、內容生產、呈現形式及傳播渠道、服務項目與實現功能、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辛亮等[5]提出了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思維模式———傳播思維、服務思維和時效思維;陳勇等[6]探討了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學術傳播方陣的構建模式。與上述學者不同,本文試圖以近年來期刊上出現的各類碼為切入點,分析研究各類碼在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的問題以及上碼策略等,以期為科技期刊有效利用碼實踐和推進媒體融合提供借鑒。
1上碼種類
目前科技期刊上總共出現有7種不同的碼,按照上碼位置的不同可分為2大類:一類顯示在期刊的封面和封底,另一類顯示在論文中。按碼的形態可分為條形碼、二維碼和字符碼(中圖分類號等不在討論范圍)。本文按上碼位置分類進行介紹。
1.1封面封底上碼
1)微信公眾號二維碼??萍计诳院瓦\營微信公眾號后,通常會將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印制在封面或封底處,讀者掃碼即可關注公眾號。科技期刊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論文、信息、提供在線查詢稿件和信息等服務,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響力、實踐媒體融合、沉淀用戶的首選途經。2)淘寶微店二維碼??茖W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期刊線上銷售服務,為各刊生成淘寶微店二維碼,用戶可掃碼訂閱和購買當期雜志或過刊。目前已有超過500家期刊開通中科淘寶微店,其中部分期刊在封底印制二維碼。3)ISSN條碼。1993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了《關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廣使用條碼的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SN號(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的期刊均需印制977開頭的條碼[7]。條碼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條碼中心統一制作和提供,期刊每期的條碼均不同,不可重復使用。條碼通常印刷在期刊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1.2論文中上碼
1)DOI碼。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數字對象標識碼,是國際通用且終身不變的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其可被視為科技期刊論文的“身份證”,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對論文等數字資源的永久鏈接和精確定位[8]。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和同方知網分別于2007年和2013年成為DOI中文注冊機構。DOI編碼分為前綴和后綴,前綴由國際DOI基金會授權固定給予,后綴由期刊出版機構自行編制??萍计诳ǔ谡撐氖醉擁撁蓟蜿P鍵詞下方標注DOI碼,部分期刊會在參考文獻中同時著錄該篇文獻的DOI碼[9]。2)ORCID碼。ORCID(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識別碼,用于解決學術交流中作者姓名歧義問題,其可視為科研人員的“學術身份證”。ORCID碼可免費注冊獲得,是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識別碼,具有唯一性、國際性、持久性、互操作性的特點[10]。此外,ORCID碼可以鏈接作者發表的論文,也可以將數據集、設備、媒體報道、實驗、專利和筆記本等與碼做鏈接。目前部分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提供ORCID碼,并在論文的作者簡介中標注。3)OSID碼。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是以二維碼為入口為讀者提供開放科學和增強出版內容,并可實現讀者和作者的實時交互,以及幫助期刊實現移動端傳播[11]。OSID碼由SAYS系統生成,該系統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于2018年研發并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給期刊免費使用,目前有超800本期刊使用OSID碼進行探索嘗試。當論文錄用后,由編輯生成OSID碼,由作者上傳開放科學和增強出版內容并由編輯審核后,印刷至論文題目或摘要旁。4)自制二維碼。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實踐增強出版的技術門檻幾乎可被忽略。部分科技期刊以H5、騰訊視頻和HTML等作為載體,將與論文有關的視頻、動畫及HTML格式論文網址生成為二維碼,并印刷在論文的題目處或文中,讀者用微信掃二維碼即可觀看相關內容[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