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質玉米栽培技術淺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玉米是東北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產量高低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播種技術、合理密植、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七個方面探討東北地區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為玉米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玉米;東北地區;優質高產;栽培
玉米是東北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的飼料和商品糧。玉米植株高大、喜肥、喜光、喜溫,其經濟產量不僅與品種、氣候條件、輪作及病蟲害防治有關,還與田間管理、肥力高低、栽培等技術密切相關。因此,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可以運用先進的綜合科學技術,改善玉米的生態環境條件,才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選地,整地
1.1選地
玉米種植時可以選擇土層深厚、肥力較好、排水良好、保水保肥的平緩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2.0%、土壤pH值呈中性。以平地為宜,其次選擇二洼地,不要選擇低洼地和崗坡地。
1.2整地
玉米屬于高產大田作物,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如果土壤的耕作層太淺,不適宜扎根很容易出現倒伏現象。玉米按播種期的不同可分為春玉米和夏玉米,在播種前要結合本地實際的環境條件進行。吉林省大多種植的是春玉米,在秋季或春季可進行土壤深翻滅茬并修畦,在玉米滅茬時,要確保旋耕滅茬的精細度,避免因玉米的殘茬過大,而出現透風跑墑的現象。耕翻深度要達到25厘米以上,使土壤耕層上虛下實,從而起到保墑作用。還可結合整地施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做底肥,選擇種植夏玉米時,可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土壤的深耕,然后再整地播種。如果前茬作物收獲時間晚則要先進行局部范圍的整地,待玉米出苗后再采取行間深耕。
2品種選擇
2.1不同地區的品種選擇
東北各個地區的環境條件不同,適宜種植的品種也不同。可根據有效活動積溫選擇品種。當有效積溫達到3000℃,主要選擇中晚熟品種,有效積溫達到2800℃,主要選擇中熟品種,有效積溫2600℃,主要選擇中早熟品種;有效積溫達到2400℃,主要選擇早熟品種。還可以根據地勢的不同選擇品種,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區,選擇較耐密植的玉米品種進行種植,也可選擇密度大、果穗長、產量高的玉米品種。地勢較低、土壤肥沃的地塊,可適當選擇增產潛力高的大穗玉米品種。而地勢較高、通風透光好、土層稀薄的坡耕地則應選擇耐密、喜肥和豐產大的品種。例如吉林省東豐縣適宜選擇先玉335、天農九、冀玉9等中晚熟玉米品種。
2.2根據需要選擇品種
根據玉米加工企業訂單的需要不同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品種。大多品種的種植由企業來指定,如作飼料的企業可以選擇蛋白含量和賴氨酸含量高的玉米品種,冷凍企業可以選擇糯甜質玉米品種等。
3播種技術
3.1播前處理
3.1.1曬種
在播種前一周,將種子晾曬2天,以提高種子內酶的活性,提高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
3.1.2拌種
在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進行種衣劑包衣處理,可以減輕玉米的病害及防治地下害蟲。
3.2播種
可根據各地區氣候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播種時期。玉米播種過早,種子發芽時間長,使得玉米種子受土壤中有害微生物侵染而發霉腐爛,易引起爛種缺苗現象發生。播種太晚,易錯過最佳農時。適宜的播種期要根據當地的氣溫、土溫、墑情、品種及種植模式而定。當耕層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0℃,可以開始播種。在地膜加上滴灌的地塊,可比露地早播種7~10天,利于延長生育期,減輕病蟲害,增強抗逆性等。利用播種機或人工播種。可采用大壟雙行的方法,通風透光好,利于玉米果穗發育形成,還可以增大密度,便于田間管理,如追肥、隔行去雄等。超大壟的壟距160厘米。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強品質、提高產量的重要栽培技術,可增加單位面積玉米的穗數、粒數。合理密植的程度與品種、土壤肥力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玉米植株高大、葉片大且平展的品種栽植的密度應小,而株型緊湊、葉片收斂的品種栽植密度應大。土壤肥力好的地區,栽植密度要大些,反之土壤肥力差的地區密度宜稀。
5土肥水管理技術
5.1土壤管理
5.1.1土壤深翻
采用隔年深翻技術有效的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蓄水量,促進根系發育,并且有效利用地下儲備水,在提高玉米產量,增強抗倒伏、抗旱性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5.1.2中耕除草
進行中耕除草,既可以耙松土壤,又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還能促進玉米地下部分根系的發育,促進玉米前期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長,并且還可以加強土壤各種微生物活動,以促進土壤中的有機質的分解。玉米苗期時可進行2~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比較淺,大約3~5厘米,第二次在玉米的拔節前稍深些,約10厘米深度,行間深、苗旁淺。根據實際田間情況選擇除草方式,及時鏟除雜草。東北地區以往除草是“三鏟三趟”,現已由化學除草方式取代了人工除草方式,在5葉期之前,可以利用化學方式除草。但在使用藥劑時不要損傷玉米植株。玉米播種后至出苗前可以使用玉米專用除草劑封地,根據土壤墑情調整除草劑的濃度,應在除草劑噴施前了解天氣情況,不要在大雨前施用,以免造成除草劑聚集或流失,降低藥效并產生藥害,如果在除草劑噴施后3天內如遇降雨,應再次噴施一遍,且調整藥劑量。
5.1.3覆膜處理
對玉米進行覆膜處理,可以明顯的增濕、保墑、保苗、保肥、抑制雜草叢生、減少病蟲害、促進玉米生長、早熟、增產。覆蓋地膜要選擇地勢平坦、無霜期較短、肥水較好、積溫較低的地區。一般情況下,地膜玉米可比裸地玉米成熟期提前10天左右,增收可最高達到2000公斤/公頃,經濟效益顯著。
5.1.4輪作
玉米連作對玉米產量影響很大,連作會降低土壤肥力、加重病蟲害。因此玉米要選茬栽培,最好的前作物是大豆或者馬鈴薯。要建立大豆、馬鈴薯合理的輪作制度,減少玉米連作,恢復和保護土壤養分循環及生態平衡。
5.2肥料管理
肥料的施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合理施肥對于玉米的凈光合速率、葉綠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有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葉片的光合效率,提高玉米產量。施肥量過高或過低均會導致光合能力降低,影響玉米的產量。一種是有機肥施入,可以選擇農家糞肥,也可以采用秸稈還田,提高玉米地土壤的有效肥力;另一種是追肥施入,結合玉米吸肥規律、肥料營養成分等因素,確定合理的施肥時期。根據玉米苗情可以追1~2次,第一次是在雄穗分化期,也叫攻稈肥,促進玉米莖葉生長,第二次是雌穗小花分化期,也叫攻穗肥,促進穗大粒多,減少小花退化。花粒期施用花粒肥,大喇叭期(抽雄前10~15天)追加速效氮肥。
5.3水分管理
合理的水分管理,會使植株健壯并且能協調發展。東北地區春季氣候比較干旱,夏季則溫度、高雨量大,應該把玉米水分管理的重點放在玉米的播種和拔節兩個時期,尤其是拔節期,由于雨季還未到來,灌溉工作比較重要。某些地區可能灌溉條件好但水量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取春耙的方式進行保墑,并將水分資源充分利用到玉米的孕穗期和灌漿期,提高玉米產量。在灌漿前期形成足夠數量的植株干質量;要及時澆水,使得玉米吐絲快而集中,增加粒數;吐絲后的20天左右是有效粒數的控制時期,在這個階段要加強水分管理,防止玉米植株早衰、減少玉米籽粒敗育、增加有效粒數的一項重要方法。水分管理中還可以采取膜下滴灌方式,是將覆膜與微灌施肥方式進行合理組合的一種高產栽培方法,它結合滴灌技術和覆膜耕種的雙優點,能明顯提高土壤溫度,同時具有節水優勢。
6病蟲害防治技術
玉米常見病蟲害大約有30多種,主要病害有絲黑穗病、葉斑病、病毒病等。蟲害有玉米螟、蚜蟲、紅蜘蛛、地老虎、粘蟲等。
6.1玉米蚜蟲、紅蜘蛛防治
玉米蚜蟲及紅蜘蛛對玉米危害較大,當蚜蟲、紅蜘蛛等發生為害并達到防治指標時,應選用高效、廣譜、低毒的殺蟲劑,噴施來防治。也可以采用熏殺法,用5%甲拌磷顆粒劑拌細沙每隔6壟,撒l壟,撒在壟溝即可。
6.2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穗期主要害蟲之一,在東北地區玉米上常發生這種蟲害,對玉米的葉片(心葉)、莖稈及雄穗都有為害。玉米螟可嚴重降低玉米產量,使得損失率達到15%以上。對玉米螟防治必須對連片田塊進行一致防治。一方面處理蟲源,可以用高壓汞燈或者是紫外燈和熒光燈組合光源來誘集捕殺玉米螟,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設置頻振式殺蟲燈捕殺玉米螟成蟲。另一方面可以釋放赤眼蜂,在玉米螟成蟲產卵高峰期,可以每間隔一周釋放一次,釋放赤眼蜂2~3次。也可以田間藥劑防治,在玉米大喇叭期將藥劑投撒在玉米心葉中。
6.3玉米粘蟲防治
粘蟲是多食性害蟲。幼蟲發生時可在短時間內蠶食葉片,粘蟲不能越冬,從南方遷移飛來。6月中下旬、8月中旬為害嚴重,可以利用黑光燈、殺蟲燈誘殺其成蟲,或在田間設置枯草把,誘集成蟲來此產卵,集中銷毀。
6.4玉米葉斑病防治
玉米的病害以葉斑病比較嚴重。越冬菌源多、品種抗病性差、高濕的持續時間長都是玉米葉斑病發生的條件。防治時要根據玉米的長勢和發病情況,選擇抗病品種、輪作、栽培技術等方式。玉米的發病初期噴灑專用的藥劑隔10天防治1次,保持連續防治2~3次。
7適時采收
玉米成熟時要適時收獲。玉米收獲時期特征是:玉米莖葉變黃,苞葉干枯,手摸時松動跡象,籽粒充分變硬,籽粒去掉尖冠后,出現黑色層,籽粒乳線消失。不要過早收獲,以免籽粒含水量比較高,干物質少,造成減產。一般收獲時期在9月末~10月初。
8結語
綜上所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可以明顯提高玉米的產量及質量,促進東北地區農業以及畜牧業的發展,并且為醫藥業和輕工業都提供了基礎原料,所以優質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對發展農業現代化具有一定的生產實踐意義。
作者:張利勇 單位:梅河口市紅梅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1]孟慶平.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3(01):22-26.
[2]王丹,王東,馮曄,等.東北地區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04):97-98.
[3]王冰雪.東北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02):156.
[4]鄧敏,卜憲娟,張曉紅,等.試論東北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35(02).
[5]張春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北京農業,2014,(11).
[6]劉輝,譚繼春,周玲,等.北方玉米高光效超大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34-36.
[7]吳利興,于忠河,包振順.吉林省玉米的幾項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06):42-43.
[8]南元濤.黑龍江省中西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5(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