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質小麥選育及栽培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渦麥9號是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萊州953為母本、百農矮抗(AK)58為父本經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產、優質、廣適型半冬性小麥新品種。于2015年通過安徽省審定。具有株高適中、抗倒伏、耐旱、抗寒等優良的綜合農藝性狀。介紹了該品種的選育經過、特征特性,并對其栽培技術要點作了詳細介紹。
關鍵詞:
高產;優質強筋小麥;渦麥9號;品種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渦麥9號是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萊州953為母本、百農矮抗(AK)58為父本經雜交選育而成的高產、優質、廣適型半冬性小麥新品種。渦麥9號于2015年3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皖麥2015003”。該品系具有株高適中、抗倒伏、耐旱、抗寒等優良的綜合農藝性狀,屬優質強筋白皮小麥,適宜淮北及沿淮地區早、中、晚茬種植。
1品種選育方法及過程
1.1育種目標
利用萊州953的優質強筋、豐產、抗寒性及百農矮抗58的豐產、抗倒性,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強筋、抗寒、抗逆性強的小麥新品種。
1.2育種策略
小麥的產量與品質呈顯著負相關。為達到小麥品質與產量協同提高,本院采用了強筋優質中高產水平品種資源萊州953與高產中強筋品種資源百農矮抗58相結合的育種策略,集合抗逆、豐產、優質基因,創建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新類型。采用系譜+灰色育種統計法的選育方法,優選品種綜合優良農藝要素,從而育成高產、優質強筋、廣適型小麥新品種。
1.3早代篩選組合
《作物灰色育種學》[1]郭瑞林等認為小麥高產性可分解為生物產量,生物產量可分解為單株產量和收獲指數,收獲指數又可分解為單株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個要素。在生理功能互作情況下,對F2的單株產量進行測定,并對單株穗數、穗粒數、千粒重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找出與產量關聯度較高的要素,為小麥雜交后代選擇指明了方向,大量淘汰低產的單株,提高育種效率。渦麥9號采用了系譜+灰色育種統計法選育的方法來進行早代高產組合的選擇。
1.4選育過程
于2005年以萊州953為母本、以百農矮抗58為父本進行雜交,在雙親選擇中,利用母本萊州953的優質強筋性、抗寒性和抗赤霉病等特性,利用父本百農矮抗58的豐產性、矮桿抗倒等特性。2006年利用灰色育種統計方法,自F2代單株中篩選出株高、穗粒數、千粒重、單株分蘗數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系,通過室內檢驗再進一步選出優質強筋的硬質角質類型。2007年從F3代中選擇符合目標性狀的單株并編號(編號從05043-1到05043-66);2008年種成株行并篩選好的株行17個;2009年種成株系并進一步篩選好的株系一個,即:05043-5-7;2010年出圃,出圃號為05043-5-7。2010-2011年度參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品比試驗,參試編號為渦麥9號。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學特征
全生育期227d左右,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松散,旗葉斜舉,莖稈臘質,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后期落黃好。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粒卵圓型。平均株高82cm,莖稈彈性好,穗層整齊,畝穗數39.6萬,穗粒數33.5粒,千粒重42g左右。
2.2適應性及抗逆性
渦麥9號于2011-2013年參加安徽省淮北片兩年區試,16點區試匯總14點增產;2014年生產試驗中,6點匯總全部增產。試驗表明,該品種對不同播期、不同水肥管理水平、不同年度氣候條件均具有較好的適應性,播期彈性大,高產優質,穩產性好。經安徽農業大學抗性鑒定:2012年中感白粉病(6級),中感赤霉病(嚴重度3.1),感紋枯病(病指47);2013年中感白粉病(6級),中抗赤霉病(嚴重度3.0),感紋枯病(病指43)。
2.3品質特性
2012年、2013兩年度區試供樣,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2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41g/L,粗蛋白(干基)16.17%,濕面筋33.0%,面團穩定時間10.2min,吸水量60.1ml/100g粉,硬度指數67.2;2013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3g/L,粗蛋白(干基)14.11%,濕面筋31.5%,面團穩定時間10.1min,吸水量57.8ml/100g粉,硬度指數67。屬優質強筋小麥。
2.4豐產性
安徽省淮北片區試產量表現:2011-2012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15.30kg,較對照品種增產5.02%,增產顯著;2012-2013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6.80kg,較對照品種增產5.90%;2013-2014年度生產試驗畝產586.00kg,較對照皖麥52增產6.01%,增產顯著。
3栽培技術要點
3.1播期
適播期10月上中旬,最佳播期10月5~15日。
3.2播量(密度)
每畝基本苗14萬~18萬。隨播期早晚、墑情好壞適當減、增播量,播種深度3~5cm,力求一播全苗。
3.3施肥
每畝基施純氮(N)15~18kg、五氧化二磷(P2O5)8~10kg、氧化鉀(K2O)8~10kg,拔節中后期畝追施尿素5~10kg,中后期畝用磷酸二氫鉀50~80g對水50kg進行葉面噴肥。
3.4灌水
播種期如遇干旱需及時造墑播種,力求一播全苗。12月上中旬如遇冬旱要及時澆越冬水,防止冷空氣入侵根系,保苗安全越冬。
3.5除草
在小麥分蘗期或返青期(日平均氣溫≥5℃)進行化學除草。
3.6防治病蟲害
耕地前每畝施10%的毒死蜱1kg防治地下害蟲。反青期進行化除化控。越冬期進行紋枯病調查,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選用井岡霉素、三唑類等殺菌劑噴施麥苗莖基部,每7~10天噴藥一次,連噴3次。紅蜘蛛平均33cm行長螨量200頭或每株有螨6頭時,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靈、蟲螨克等藥劑噴霧防治。對于未經種子處理的麥田,返青后地下害蟲危害死苗率達10%時,可結合鋤地用辛硫磷加細土(1:200)配成毒土,先撒施后鋤地防效更好抽穗期-成熟期:主要防治對象為蚜蟲、紅蜘蛛、吸漿蟲、白粉病、赤霉病、葉銹病。根據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種類、狀況和防治指標來確適宜的藥劑及使用量。當田間發生單一病蟲時,要進行針對性防治。當多種病蟲混合發生危害時,要大力推行“一噴三防”技術。
3.7注意事項
在收獲前15d停止使用農藥和生長調節劑。
作者:馮斌 單位:安徽省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郭瑞林,等.作物灰色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0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