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玉米增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玉米的合理種植對農業的發展進步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就當前玉米種植情況來看,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管理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綜合分析來看,影響山區玉米栽培管理的原因主要是種植管理措施不完善,在玉米種植中的肥水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進行優化調整。要想進一步提升山區玉米種植質量,需要加強玉米的種植管理,優化土地、肥水、除草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為山區玉米的生長營造更為優質的外在環境。
關鍵詞:玉米;山區;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
玉米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適應性比較強,對于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在山區及平原地區均能夠生長,但是山區的地質條件較平原地區明顯較差,玉米的產量也比較低。由于玉米本身的耐貧瘠及耐寒性較強,因此,可通過相關種植技術的完善,提升其在山區的生產質量和產量,以便于玉米能夠更好地適應山區的生長環境。傳統山區玉米在種植中雖能夠保證一定的產量,但是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隨著相關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理念的推廣,山區玉米在種植以及病蟲害控制中的管理措施也在不斷完善,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山區玉米的種植情況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并提出了部分種植措施的改進以及病蟲害防治方法,以期能夠促進山區玉米種植管理質量的提升。
1山區玉米栽培管理存在的問題
1.1管理問題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類高新技術被廣泛應用,城市化進程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城鎮以及鄉村經濟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建設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多,農村以及山區的農業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之中,導致山區以及農村地區出現大量勞動力缺乏情況[1]。山區玉米種植過程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量比較大,因此在大量務工人員進入城鎮務工之后,山區玉米種植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整體種植產量及質量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玉米種植大多由老人或者婦女進行種植管理,不管是體力還是對于新技術的接受掌握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性,無法根據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各類技術的更新發展,為玉米進行更加科學細致的種植管理;在玉米種植管理過程中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視意識也比較薄弱,無法盡早發現病蟲害,導致種植中出現錯過病蟲害防治時間的情況,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2]。
1.2施肥問題
有機肥的施入是確保玉米生長的關鍵,不僅能夠為玉米的生長提供優質的土壤環境及營養支持,還能夠提升土壤的疏松程度,改善其生長狀況,尤其在山區土壤有機肥的施加,能夠提升其環境質量,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但就當前山區玉米栽培情況來看,對于有機肥的施加重視程度仍然有待提升。山區整體的土壤肥沃程度較低,玉米生長所需營養的吸收量不足。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進,山區玉米在種植中也已經淘汰了傳統耕牛拉犁的種植方式,小型農機在山區玉米作業中的應用得到了一定的推廣,但是農家肥的施用量也在逐漸降低[3]。
1.3病蟲害防治問題
同平原地區玉米管理一樣,山區的玉米在種植管理過程中同樣需要加強對于病蟲害防治的重視。但是就當前山區大部分農戶對于病蟲害的防治知識了解并不完全,并未能意識到病蟲害防治對于玉米種植管理的重要性。首先,由于當地農戶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在玉米種植中并未形成科學種植的管理理念,不能完全掌握各類玉米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防治的方法[4]。其次,由于山區整體的經濟水平較城鎮較低,農戶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即便發現了病蟲害,也并未有良好的渠道或者足夠的資金進行處理,不利于病蟲害防治。
2山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2.1前期準備工作
2.1.1種子選擇
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是提升山區玉米種植產量及種植質量的關鍵。為了確保玉米能夠達到預期的種植水平,需要保證種植種子的質量水平,根據山區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地質狀況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盡可能選擇抗旱、發芽率高且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強的品種[5]。
2.1.2做好土地準備工作
需要及時將種植地區土壤中的雜質清除到田外并集中處理。對坡度較緩的地區盡可能進行平整處理,為后期的抗旱除澇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1.3肥料和光熱準備
玉米種植前做好底肥的施加以及光熱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山區的氣候條件不同,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其種植地區的氣候狀況及環境溫度進行管理。可以通過覆膜技術等方式為玉米的生長提供足夠的優質條件,確保玉米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具有足夠的熱量和水分供應;而底肥的施加能夠促進玉米生長地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升。
2.2玉米播種
2.2.1控制定植密度
加強定植密度的控制管理是提升玉米生長質量的關鍵,在定植時要考慮以下幾點:選擇的玉米品種為晚熟品種,需要為其預留夠足夠的生長空間,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種植品種為早熟品種,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種植品種為春玉米,同樣可以增加種植密度;而夏玉米則需要降低種植密度。玉米生長地區土壤的水肥條件較好,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土壤環境較差則需要降低種植密度。另外,由于山區的土地不平整,需要通過減少定植密度的方式,增加定植面積,促進玉米生產產量以及質量的提升[6-7]。
2.2.2田間管理
(1)清理雜草雜草清理是田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未能及時對玉米田間的雜草進行清除,將會導致其大肆生長,影響山區玉米的養分供應水平,出現玉米生長延遲或者病蟲害發生率上升的情況。在雜草清除時,可以根據山區的情況選擇物理清除或者化學清除。物理清除主要通過對土地翻耕的方式進行雜草處理,而化學清除則主要通過除草劑等化學物品的噴灑,完成對于雜草的清除,但是化學清除法在除草過程中,如果除草劑使用不當,可能會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影響,甚至威脅到整體玉米土地的健康水平[8]。因此,在山區玉米田間管理中,建議盡可能選擇物理清除,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方可采用適當的化學方法進行輔助配合,但需控制好化學藥物類型及使用劑量。
(2)水肥供應玉米在田間管理中加強水肥供應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玉米生產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和養分,尤其是在苗期和結果期,需要加強相關水肥管理工作。根據山區的土地狀況及肥力條件,采取相應的施肥方式,常用的肥料主要為農家肥、有機肥及微量元素肥,需要根據土壤的環境狀況選擇相適合的肥料類型進行施肥處理。玉米水分供應時,需要充分考慮玉米的生長階段對于水分的需求差異,可以根據種植地區的降水情況合理進行灌溉,如雨季則不可過度澆水,避免玉米出現倒伏情況[9]。
3山區玉米病蟲害的防治
3.1玉米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該類病害發生初期玉米葉面上會出現部分灰色的小斑點,隨著病害發展程度的加重,葉片中間部分會出現黃褐色變化,邊緣會出現黑褐色的大斑,如該時期降水豐富,空氣濕度大,大斑會逐漸擴大,甚至會生長出黑灰色的霉狀物,葉子會出現枯萎或者枯黃情況,甚至影響到包葉及果穗部分。如玉米種植地區的溫度持續在20-28℃,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且田間密度過大則會增加大斑病的發生率。針對大斑病的防治應從以述幾方面進行完善,第一,需要做好雜交抗害品種的選擇,種植之前需要加強土地的深翻和整理,可以通過輪作的方式進行預防;第二,可以通過氮肥的施加提升玉米的抗害能力;第三,玉米葉出現大斑病可選擇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溶液或者25%苯菌靈乳油800倍溶液噴霧進行噴灑護理,用藥時間一般選擇在晴天的下午,需根據大斑病的發生程度每間隔7-10天進行一次藥物噴灑,連續噴灑4次為一個治療周期。
3.2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被稱為黑穗病,部分地區又將其稱為烏霉或者灰包,在山區玉米種植中黑粉病的出現也非常普遍,嚴重情況下發病率能夠達到50%甚至更高。玉米黑粉病的發生并不會對整個植株產生影響,屬于局部病變類病害,發病規律并不顯著,自玉米苗期直到成熟時期均有可能出現病害的發生,且感染部位比較廣泛,不僅局限于莖葉部位,根部也可能發病。黑粉病侵害初期病變部位會出現白色的腫瘤樣組織,隨著病害的不斷加重,顏色會轉變為褐色直至黑色,最終破裂散開,散出大量的黑褐色粉末[10]。玉米黑粉病大多發生在26-30℃,且濕度較高的環境,其散出的黑粉會導致其他植株或者其他部位受到侵染,種植密度越大、氮肥施加量越高其發病率也就越高。玉米黑粉病防治時,第一,需要進行抗病品種的選擇。第二,需要及時將田內患病的植株清除田外并進行集中處理,收獲完成后需要將秸稈進行清除或者堆肥腐蝕。第三,需要控制好山區玉米種植中的施肥管理,控制好氮磷肥的配比水平。第四,需要控制好藥物的合理應用,可在播種前選擇20%粉銹寧對種子進行拌種,出苗之后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對地面進行噴灑,抽雄之前可選擇15%三唑酮750-1000倍液噴霧或者在抽穗之前的10天選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噴霧進行防治處理。
3.3玉米螟
玉米蟲害中較為常見的為玉米螟,受到玉米螟侵害之后,玉米的植株能夠觀察到一排一排整齊的小孔,尤其是玉米心葉部位抽穗之后,玉米螟會蛀穿玉米雄穗,同時影響到玉米芯粒的生長,導致玉米大量減產。在防治方面需要了解玉米螟的特征及生長習性,前一年便做好蟲卵的滅殺工作,應及時通過對玉米螟越冬環境的破壞,降低其來年的發病率。山區玉米種植中玉米螟的防治方式如下,第一,可通過種子包衣的方式提升植株的抗害能力。第二,可選擇生物防治的方式進行玉米螟天敵的釋放,配合提升防治效果,可在玉米地內進行赤眼蜂點的設置,每公頃玉米地中可以放置5-10個放蜂點。第三,如上述防治措施均無顯著效果,則需進行化學藥物防治處理,可將白僵菌粉劑在玉米心葉中期進行撒播,或者等到玉米心葉末期選擇1%辛硫磷顆粒劑進行灌心處理。
4結束語
山區玉米的種植管理中加強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據實地山區類型因地制宜,完善相關管理措施,提升山區玉米的生產產量和品質。
作者:張秀峰 單位: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午街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