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馬鈴薯干播濕出栽培技術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介紹了馬鈴薯干播濕出高密度栽培技術,包括地塊選擇、深翻熟土、整地施肥、品種選擇、種薯處理、播種澆水、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期為馬鈴薯干播濕出高密度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干播濕出;高密度;栽培技術
馬鈴薯又稱洋芋,俗稱山藥蛋、土豆等,屬茄科茄屬作物。馬鈴薯營養豐富、糧菜兼用,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是新興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的原材料。馬鈴薯因其適應性強、栽培范圍廣、經濟效益高,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甘肅省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民勤縣馬鈴薯傳統栽培方式一直以農家零星種植、自產自食為主,栽培面積小,管理隨意性大,經濟效益低,無規模化商品生產。近年來,隨著新品種、新模式的引進和機械化栽培技術的推廣,大幅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就近年在生產上示范推廣的馬鈴薯干播濕出高密度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同類地區生產者參考。
1地塊選擇
馬鈴薯在砂質壤土上栽培,發芽快,出苗齊,植株生長旺,結薯大而光潔美觀,品質好。應選擇耕作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中等或中上等肥力的地塊種植,切忌重茬,也不宜與茄果類(番茄、茄子、辣椒)或白菜、甘藍等作物連作,以防發生共患病害。
2深翻熟土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拾撿前茬作物秸稈和地膜殘留,進行清根滅茬,深翻曬垡。結合秋季深翻增施有機肥,使土肥混合,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施腐熟有機肥75000kg/hm2,深翻25~30cm。
3整地施肥
春季3月初,土地消融后及時旋耕碎土施肥,混施磷酸二銨375kg/hm2、尿素150kg/hm2、硫酸鉀225kg/hm2,將以上3種肥料混合均勻,用播撒旋耕混合機械在進行旋耕作業時一次施入。
4品種選擇
民勤縣主選食用品質優良、適合油炸薯片、工業加工用高淀粉大西洋品種,該品種株型直立,植株分枝中等,株高50cm左右,莖基部紫褐色,莖稈粗壯,生長勢較強。葉深綠,復葉肥大,葉緣平展。塊莖介于圓形和長圓形之間,頂部平,淡黃色薯皮,白色薯肉,芽眼淺,出苗到成熟90d。塊莖大小中等而整齊,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中等,耐貯藏。所選種薯要無病、無傷、無裂,以100~150g左右的薯塊作種最好。
5種薯處理
5.1切種。切種在種植前5d進行,切薯所用刀板等用具用75%的酒精液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嚴格消毒,切刀要快、刀刃要薄,當用作切薯的刀切到病薯時要馬上換刀并及時淘汰病薯。一般100g以上的大薯塊縱切為2~4塊,保證每個切塊具有1~2個芽眼。
5.2薯塊處理。薯種切塊后,要用58%的甲霜錳鋅按1∶10的比例兌大白粉噴粉消毒,也可用草木灰涂切口,晾干后再進行播種。
6播種澆水
播種時間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宜,采用機械高壟雙行播種,一般機械播種采用1m播幅,即大行距70cm,小行距30cm,株距20cm,大行距起壟后做溝,小行距播種后做壟,播種量99990穴/hm2;播種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不能在雨天播種或大雨后立即播種。播種后立即進行灌水,播種后1個月左右視天氣情況在見苗1/4時及時補1次催苗水,以利出苗。
7田間管理
馬鈴薯出苗后,應及時中耕除草。出苗1個月左右,第一次中耕除草,待田間有50%以上的植株開花時澆1次水,隨水重施1次提苗結薯肥,追施尿素225kg/hm2、硫酸鉀150kg/hm2,以后視天氣、土壤墑情每隔15~20天澆1次水,植株花后用3%的磷酸二氫鉀加3%的尿素溶液噴莖葉1~2次。收獲前10~15d應停止澆水,以促進薯皮老化,降低塊莖內水分含量,以增強其耐貯性。
8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進入現蕾期后要及早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開花前用58%甲霜錳鋅或64%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早疫病、晚疫病,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2~3次。收獲前20d停止用藥。若發現蚜蟲或紅蜘蛛為害時可用阿維菌素、啶蟲脒交替噴霧進行防治。
9適時收獲
9.1收獲標準。植株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莖葉大部分變黃,塊莖表層變厚、種薯色澤正常,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連著力減弱,輕拉即可以與匍匐莖分開。
9.2收獲方法。馬鈴薯地上部莖葉變黃轉枯,在收獲前2~3d采用清秧機械順壟殺秧,把地上植株粉碎還田,留茬5~10cm,以利于土壤水分蒸發,便于機械收獲。若土壤濕度大,須經適當晾干再拾撿裝袋,但不能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當天采收的要集中運輸銷售或入庫,在田間堆放的用覆蓋物蓋嚴,嚴防觸風變質。
作者:王會青 陳燕 馬祥元 陶永紅 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