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陽荷引種栽培技術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了挖掘陽荷作為野生蔬菜營養成分豐富、栽培管理簡便、適于丘陵山地種植的潛力,同時滿足市場對野生蔬菜的旺盛需求,探索大別山區丘陵地帶陽荷引種馴化技術,在地塊選擇、搭架遮陽、整地開廂、田間管理、采收及擴繁等方面進行了引種研究,摸清了陽荷引種后的生長習性,即從第2年開始,每667m2產量可達1000kg,第3、第4年進入高產期,第5年后產量減少,可以適當分株擴繁這一規律,為陽荷的引種馴化提供了栽培技術及種植規模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大別山;陽荷;引種;栽培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常規大路菜栽培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蔬菜生產已由重視產量向質量提升方向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蔬菜的品質和安全,特色蔬菜種植日益受到重視,市場需要種植相對簡單、經濟效益突顯的優新蔬菜品種補充。陽荷別名陽姜、野姜等,主要以剛出土的幼嫩花苞為食用部分,廣泛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陽荷是一種一年種植、多年采收的山野菜,多生長在丘陵陰坡、低洼蔽陰、水溝岸邊等地方。陽荷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元素,富含營養成分,具有鎮咳祛痰、解毒消腫、消積健胃等作用[1-2],是藥食同源的一種野生蔬菜。目前,喜歡食用陽荷的人越來越多,陽荷的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陽荷在種植過程中不但極少施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收獲的花苞質量安全、營養健康,而且在湖北蘄春等地多生長于低海拔丘陵地帶,易于引種栽培,生產管理操作過程亦相對簡單。陽荷作為一種特色野生蔬菜,將其引種馴化后推廣種植,能夠成為優質且營養豐富的新優蔬菜品種,有利于促進當地蔬菜產業的提質、增效。本引種試驗于春季從大別山地區的蘄春縣丘陵地帶采集野生幼苗,栽植于低海拔平原地區,簡化管理、促其生長,為陽荷生產探索出了一套適用技術。現將當地栽培技術簡介如下。
1地塊選擇
選擇肥沃、疏松、濕潤、涼爽的土壤環境[3]。陽荷比較耐陰,不耐高溫與強光。種植前菜田施足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kg、硫酸鉀復合肥20kg、過磷酸鈣15kg。
2搭建遮陽網
陽荷喜陰,為避免夏季高溫傷害,需搭建遮陽棚。可使用竹竿或鋼架為建材,每間隔5m插進土中一根竹竿或鋼管,作為支撐遮陽棚的骨架,在距地面2m高處橫向、縱向牽拉鐵絲,鐵絲間隔0.8m,鐵絲上方鋪遮陽網并與鐵絲固定,形成以鐵絲為骨架的網絡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風災害的影響。
3整地開廂
土壤耙平后開廂(做畦),土壤深翻20~30cm。廂(畦)寬1.2m,種植2行,株距20cm。在廂面中間開挖一條施肥溝,每667m2施硫酸鉀復合肥10kg,施肥后蓋土,在施肥溝兩邊栽植陽荷。
4田間管理
4.1水分管理
在陽荷生長期,當土壤干旱時應及時澆水。移栽后首先澆足底水,生長期要保持田間土壤濕潤。陽荷地下莖不耐澇,因此灌水要適度,否則易導致根莖腐爛。雨水多時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防止田內積水。
4.2中耕除草
視田間雜草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除草。中耕宜淺,以免損傷地下莖[4]。移栽3~4年后,地下莖和根交錯重疊,生長勢變弱,中耕時可結合分蔸適當深翻,挖斷部分地下莖及老根,促進新根的發育,促使衰老植株更新生長。當春季嫩芽出土時,適當培土,提高芽苞品質。
4.3科學追肥
一般每年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嫩芽出土時,溝施肥料,每667m2施尿素10kg;第2次追肥在出苗后,植株生有6~8個分枝、進入迅速生長期時進行追肥,每667m2施硫酸鉀復合肥10kg、過磷酸鈣15kg。
4.4病蟲害防治
陽荷具有一種特殊氣味,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零星栽培時,病蟲發生的幾率較低。
5采收及擴繁
陽荷移栽后第1年花苞較小不宜采收,待到第2年再采,一般每年采收1次。陽荷種子發芽率低,苗期較長,一般不采用種子繁殖,多使用分蔸(株)繁殖。陽荷一般從第2年開始,每667m2產量可達1000kg,市場零售價格在15~20元/kg,種植到第3、第4年達到豐產期,第5年以后產量減少[5],可以適當分蔸擴繁。陽荷生產方便,管理成本較低,每667m2效益較高,作為一種特色蔬菜,可根據市場情況適度安排種植規模。
參考文獻
[1]嚴文兵,黃怡斌,楊琦,等.淺談安化縣陽荷發展與豐產栽培[J].農業科技通訊,2016(12):231-232.
[2]黃勝白,陳重明.蘘荷的本草考證[J].中藥通報,1987(1):5-7.
[3]何功秀,劉興鋒.湘西地區陽荷林下仿生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7(3):28-30.
[4]徐雪云.高山特色蔬菜陽荷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1-22.
[5]徐仁蔚.陽荷的栽培[J].云南農業,2005(5):9.
作者:葛長軍 閆良 徐麗榮 蔣艷艷 代俊芬 陳秋實 單位:黃岡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