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稻栽培技術對稻米品質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科技興農的背景下,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運用,對于改善稻米品質,提升水稻產量,保證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影響水稻品質的主要因素出發,分析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以期對改進水稻種植,提升水稻品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稻米品質;措施;影響
水稻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精耕細作一直是水稻種植的關鍵。在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下,水稻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而在科技興農的推動下,我國的水稻栽培技術不斷創新,這也促進了水稻種植中資源投入結構的優化,并改善了稻米的整體品質。目前,水稻栽培技術措施主要包括選址、布局、時間管理、除草、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而做好全方位的技術管理,對稻米品質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1合理選址
水稻種植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在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一方面要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評估適宜播種的水稻品種,并結合不同品種的生理特性進行篩選;另一方面還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整體分析,對預先選定的水田質量進行綜合分析與評估,以選擇通風效果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且水質較好,病蟲害少的田地,以保證水稻生長期間能夠提供營養、水分等多方面支持,保障水稻栽培技術措施的有效落實。
2科學安排栽種時間
受東北氣候條件的影響,水稻從胚芽到完熟期一般需要150天左右,通常以幼穗開始分化作為水稻生殖生長開始的標志,在科學栽種中,水稻分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個階段,一般在秧苗生長到3.5葉期進行移栽,也有部分秧苗在4葉期進行移栽。技術人員應密切觀察水稻秧苗的生殖生長期,對秧苗質量進行篩選,合理控制栽種時間,并嚴格按照生長周期進行移植,保證足夠的營養生長,以提高稻米品質。
3控制插秧密度
插秧是水稻種植的主要環節,插秧密度不同會影響秧苗對水分、營養的吸收,影響光照效果,因此,在水稻栽培技術的指導下,技術人員應合理控制插秧密度。例如,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土壤質量確定插秧密度,在土壤比較貧瘠的水田中,應適當縮減秧苗之間的距離,增加密度,以促進水稻多穗生長,提高產量;對于土壤肥沃的水田,則可以適當增加秧苗間距,降低密度,保證每株水稻的充分生長。
4施肥管理
在施肥管理中,技術人員應選擇優質的有機肥料作為底肥,改善稻田的土壤肥力,促進水稻生長,其中人畜糞便、植物腐爛物等均是有機肥料的主要來源;此外,在水稻生育期,還應該適當施加氮、磷、鉀肥料,并著重注意氮肥的施加,根據水稻生長情況科學調整氮肥比例,以有效改善水稻的外觀品質與營養品質。
5除草管理
做好除草管理能夠有效保證秧苗的營養供應,提高水稻品質。在水稻栽培技術指導下,技術人員可以在雜草萌芽階段施用適量農藥,達到除草效果,改善種植品質;此外,近幾年在綠色農業生產的推動下,稻草還田技術也逐漸受到重視,即將上一期的秧苗、雜草等進行捆扎,放置于水田之中,在壓制雜草生長的同時,也能夠利用稻草發酵形成的腐殖質,增加土壤肥力。
6病蟲害防治
隨著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逐漸提高,施撒殺菌劑、殺蟲劑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方法逐漸受到抵觸,因此,如何實現綠色防治則成為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實施中的關鍵。在病蟲害防治中,技術人員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用高效、無毒的農藥取代傳統化學農藥,并在灌溉、施肥期間對赤枯病等常見病害進行防治,以有效預防水稻病蟲害的發生。
7科學灌溉
水稻的生長對于灌溉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保證水源質量,合理規劃灌溉時間,則成為水稻栽培技術措施的重要內容。在灌溉管理中,技術人員應盡量選擇自流清水,并根據相關部門的衛生檢測確保水質,避免由于污水灌溉影響水稻品質;建立淺水層,保證水田在氣溫下降時保持恒溫,維持水稻正常生長,在營養期進行適度灌溉,促進水稻分蘗,在分蘗后應保持稻田長期的濕潤狀態;在水稻抽穗后濕、淺交替灌溉,穩定根系,保證稻米營養生長。
8適時收獲
東北地區水稻通常在9~10月份進入枯熟期,枯熟末期則是收獲的最佳季節。一般水稻在完熟期以后,枯熟期進行收割,這一時期水稻植株出現枯黃死亡,籽粒成熟、飽滿、干燥。當然,在實際收割中,技術人員也應根據氣候條件以及生長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水稻品質。
9結語
稻米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主食之一,也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因此,為保證食品安全,促進稻米出口,我國應積極推動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促進稻米生產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以提高稻米的整體品質。
參考文獻
[1]謝士棟,夏詠,梁彬.淺析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機化,2019(09):5.
[2]馬細敏,廖達成,黃維.解讀水稻栽培技術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13.
作者:王锏 單位:前郭縣灌區農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