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稻種植結構與關鍵栽培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我國的水稻種植結構復雜,栽培技術也各不相同,急需科學有效的運用各項栽培技術,提升我國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本文闡述了我國水稻的主要種植結構,分析了比較關鍵的水稻栽培技術。
關鍵詞:關鍵;栽培技術;水稻種植;結構
1水稻種植的主要結構
1.1多個種類共存
我國的水稻種植在種類上主要是粳稻和秈稻2種,秈稻是中粘性,擁有生長周期較短的特征,1a中可以成熟很多次。粳稻的生長期較長,并且是1a只是成熟1次。目前全球只有我國在同時種植這2類的水稻,而且還有著很大的水稻種植面積。2種水稻種類的區分和地區不同有關系,例如我國東北地區適宜種植粳稻,而安徽地區則適宜種植秈稻。
1.2區域分類明顯
我國的水稻種植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區分類,且大致能夠分成西北水稻區、東北水稻區、華北水稻區、華中水稻區、西南水稻區和華南水稻區這幾個區域。種植水稻的面積也各不相同,大致上看來。我國南方的水稻種植區域較多,例如江西、廣西、安徽。湖南等地,這些省份是我國主要的水稻種植區域。
1.3多稻共存
水稻可以根據生長的季節和周期,分類成三季稻、兩季稻、晚稻、中稻和早稻這幾種。早稻其實就是春季稻,中稻是1a種植1次的水稻,而晚稻則是秋季稻。其中的兩季稻就是春秋季節種植的水稻,而三季稻則是1a可以種植3次的水稻。因為生長的季節和氣候的特點存在差異性,不一樣種類的水稻能夠有顯著的分類。一般狀況下,生長期比較長的水稻,其質量和產量也會較高[1]。但是水量、地質環境、溫度變化等因素也同樣會對水稻的質量及產量造成影響。各區域不同的環境,會導致水稻的種植結構完全不同。例如我國的安徽省,會同時種植兩季稻、晚稻、中稻和早稻,但是在我國東北地區,只種植中稻和早稻這2種水稻。
2水稻種植關鍵栽培技術分析
2.1水稻優質栽培技術
在水稻的栽培中運用優質栽培技術,是為了實現水稻種植的較高質量,進而得到最高質的稻米。稻米的質量好壞和水稻的基因有很大關系;稻米的質量還會受到水稻種植生長的環境、種植管理的方法影響。在水稻種植中科學的采用優質栽培技術,要預先實現優質水稻品種的選取,想要種植優質的水稻種子,就要根據區域內水稻栽培的地質、氣候和特征等影響因素去進行優質水稻品種的選取。在這些環境影響因素都符合的前提下,還要在種植水稻時,重視對病蟲害的防治、肥力的加強和管理、播種期的科學調整等,不斷的提升水稻種植的效率,促進稻米的質量。
2.2水稻輕簡栽培技術
我國通常主要是運用拋秧栽培技術和直播栽培技術這2種輕簡栽培技術。運用直播栽培技術,必須要不斷提升水稻種類選取及水稻播種時期播種量的管理和掌握,還要利用對肥力的科學管控、雜草的清除、做好抗倒防治等工作,不斷的提升水稻的總產量。運用拋秧栽培技術可以通過塑盤實施育苗或是早育苗,還要憑借培育出的土球秧苗的自重來實現水稻的移栽。運用拋秧水稻技術,必須要選取擁有較強抗倒性的水稻種類,不斷的增強拋秧的直立苗比例及均勻度的管理和控制。
2.3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主要影響水稻的因素就是水稻的有效穗數和粒數,以及每穗水稻結的實際粒數。采用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水稻的種植,就是運用科學的施肥方法、合理的密植方法以及優質種子的選擇方法,將這3個影響因素協調的發展,進行水稻的高產量種植。我國如今的水稻種植,會因為區域的不同導致水稻種植的地質、氣候有所不同,那么水稻的品種也會存在差異性,需要運用不同的水稻栽培技術。但是可以得知,水稻種植的較高產量栽培,最重要的就是科學的構建水稻穗粒的構成,還要實施有效的對策,不斷的提升水稻的庫容和結實率。并且在實施對策的同時,要科學的運用氮肥,這是尤為重要的,必須要通過提升氮素的利用效率,從而提升水稻的產量。
3結語
如今我國的水稻種植結構較為復雜,種類較多,且各個區域的水稻結構和種類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導致我國的水稻種植存在多類水稻共存的現象,為了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所運用的栽培技術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國大多還是雜交水稻種植較多,而且主要以南方地區為主,運用科學有效的水稻種植輕簡、優質和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提升我國水稻的產量及稻米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祥.水稻種植結構與關鍵栽培技術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7(13):83-84.
作者:耿維 單位:遼寧省新民市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