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論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農作物的產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國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里,玉米又占有很大比重,隨著人們對玉米種植技術與經驗的總結與發展,我國的玉米種植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由于民眾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玉米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本文主要分析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高產栽培技術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在世界谷類農作物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小麥和水稻,不但是我國糧食的支柱產業,也是養殖業的飼養原料,玉米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伴隨著我國玉米出口量的增加,國家對于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著較高要求,高產栽培技術,需要國家的投入,還需要科研力量的開發,如何讓科研人員與農業生產人員相互配合是重中之重。
1玉米栽培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部分地區,玉米栽培仍然是以人力、畜力或者傳統機械為主,這將導致種植效率低、產量低,既費時又費力。隨著對玉米高產栽培的重視,農業生產者已經認識到,在技術上加以創新,在病蟲防害方面都必須重視。
1.1種子不夠優良
玉米的高產,需要的不僅是科學的指導和種植者的配合,還需要優良的種子,優良的種子是玉米高產的基礎,基礎打好了才能發展的更快、更好,所以對于種子要做到精挑細選。而且目前在市場上,玉米的種子往往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種植戶稍不留意,就容易受欺騙,無法保證玉米的高產,甚至有一些假種子會導致玉米絕收。
1.2基礎設施不健全
種子挑選好了,基礎打好了,下一步就需要種植的配套設施,由于農作物對于自然現象和種植工具的要求,所以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措施和設施。例如在排水方面、除蟲方面的設施,例如提前備好解決旱災時候的預案,解決傳統機械種植問題,發展先進、現代化的機械種植設備,讓玉米種植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1.3化肥的施用與選擇不正確
部分種植者在化肥的選擇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問題,比如有部分種植者在施肥時一次性施入,中途疏于管理,只有在收獲的時候才會回到田地,這樣就會造成玉米生長過程中缺肥少水,雜草叢生。
1.4勞動力不足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農村里的少壯男性都去沿海城市務工,導致農村剩下的都是老弱群體,勞動力不足,而這對于以傳統機械為主的玉米種植會造成很大的沖擊。
2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當前,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產出更多產量的玉米,如何讓高產栽培技術得到推廣,讓其廣泛運用于玉米的種植當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1選好種植地
雖然玉米的種植,對于土壤要求不高,對各種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但是由于玉米根系發達,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從土壤里吸取大量的水分和營養,所以想獲取好的產量和質量,需要選擇一些土質松軟、地勢平坦的耕地,在種植玉米之前,對土壤進行翻動,讓土質變得更加松軟,也更加便于玉米根須的生長。這樣才可以促進玉米優質高產。
2.2根據種植實際情況選好良種
良種對于水、溫、熱、肥料及日照時間的要求都比較嚴格,而且不同的種子,對于無霜期和降雨量甚至種植的地形都有要求,所以對于良種的種植,不能隨意。所以在良種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種植情況,對良種進行種植方法改良,生產者要根據當地的土質水平、口味選擇和栽培水平進行良種的選擇,選擇合適的雜交新品種。
2.3科學施肥
良種對于水、溫、熱、肥料及日照時間的要求都比較嚴格,所以施肥的科學與否也是關鍵性因素,在種植的初期需要施肥,在玉米的成長期同樣需要施肥,這樣可以為幼苗提供足夠的營養,幫助玉米健康生長。而當玉米的植株長到一定高度時,就需要科學的施壯稈肥了,這樣可以讓雌雄穗得以分化,達到增產的目的。
2.4合理的種植密度
要提高玉米的產量,種植密度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種植密度以3000~3500株/畝為宜,特殊品種的種植密度更大,可以達到4500~5000株/畝,科學合理的密度,不但可以讓種植的玉米看起來更加整齊美觀,還有利于玉米直接的通風等。2.5病蟲防治要到位在農業生產中,病蟲的危害要及時防治,玉米種植也不例外,所以在玉米種植之前就要做到拌種、包衣,還要根據當地的蟲害發生區域和種類,進行相關性預防,在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做好防治蟲害的工作,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3結語
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進程中,要選擇好種植土地,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良種的選擇,通過科學的施肥、合理的種植密度和病蟲防治。促進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得到長足發展,提升我國整體的玉米種植水平。
參考文獻
[1]努爾孜拉•熱馬占.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7,(04).
[2]樊君.玉米高效施肥模式及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17,(04).
[3]楊悅玲,谷志恒.玉米高效施肥模式及高產栽培技術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08).
作者:鄧好武 單位:成縣種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