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栽培技術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玉米栽培技術論文
1、正確的播種
在選擇好土壤及種子都進行處理結束后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播種,在播種過程中當5~10cm土層的地表溫度維持在8℃~10℃時即可進行播種,一般的播種深度為5cm左右,并根據種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可適當深或淺,同時也要注意避開病蟲害高峰時期,以減少農作物患病蟲害的幾率。在播種過程中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天氣狀況、干濕度、氣候條件、土壤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及合理的密植,正確的掌握種植密度,不宜過密影響生長也不易過疏浪費土壤面積,使其在不浪費空間的情況下達到最好的栽植密度,使其達到最好的生長條件,并實現高產量的為目標。
2、土壤管理
在成功播種后,要對土壤進行正確的管理,在管理期間注意觀察土壤的干濕程度,并保持土壤的松軟,因為玉米的根系極其發達,所以要使玉米的根系發育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當遇到雨水量大的情況下應注意及時對田地進行排水,避免水澇,干旱時節要適當增加施水,人工的減少自然的不可抗力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當土壤遭遇病菌時要及時處理,盡可能小的減少對玉米的影響,使其正常生長,達到高產。同時要注意對玉米田地的定期除草,防止因雜草的肆意生長對玉米生長造成危害,影響營養的吸收。
3、病蟲害的防治
雖然在播種前已經對種子進行防病蟲害的處理,但是在生長過程中如果不管理好病蟲害的危險,其產量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玉米的病蟲害爆發嚴重且頻繁,容易爆發危害玉米的病蟲害有大斑病、蚜蟲、玉米螟、黒穗病等多種病蟲害。對于玉米螟的防治一般用50%的乙基1605乳油和20%對硫磷微囊劑500g,加水10kg拌50kg爐渣,每畝用4kg在玉米心葉末期的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進行噴灑即可;對于大斑病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時應掌握在病情擴展階段之前,以后每隔10d噴一次,共噴2~3次即可等。對于不同的病蟲害要用針對性的不同的藥物進行防治。
4、在適當的時間收獲
芝麻栽培技術論文
1播種
芝麻的播種可采取撒播、條播和點播等方式。一是撒播。直接撒播或拌砂子、碎土進行播種,一般撒2遍即可。該方法的優點是播種速度快,但缺點是出苗后管理的難度較大。播種量一般控制在4.5~6.0kg/hm2,多的可達約7.5kg/hm2。二是條播。若采取條播方式,等行條播的行距一般為30~35cm,寬窄行條播行距依情況確定。該方法的優點為管理方便,播種量控制在6.0~7.5kg/hm2。三是點播。在芝麻的播種面積不大、種子量不多的情況下,農戶可采用此方法進行播種。采取開穴或開溝的方式,播種量控制在3.75kg/hm2左右。
2合理密植
一是查苗補種。在播種后5~6d,如發現未出苗或出苗不全等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對于缺苗嚴重的田塊,要及早進行重新播,對于局部缺苗的田塊,應及時進行催芽補種,注意要選擇同一品種曰對于少量缺苗的田塊,應從其他地塊上進行移苗補栽。二是間苗定苗。“要吃芝麻油,先破十字頭”,因此,在芝麻齊苗后要及時地進行間苗。當芝麻長出第1對生的真葉時,此時可進行第1次間苗。間苗的距離控制為定苗距離的1/4為宜,達到苗不擠苗即可曰一般在出現2、3~4對真葉時分別進行第2、3次間苗。芝麻定苗的時間不宜過早,特別在陰雨多、病蟲害發生重的情況下,要在苗齡約30d、苗生長穩定時進行定苗。在間、定苗時,應根據計劃的株距留足苗數。留苗密度:在6月1日前進行播種的,對于單稈型品種,留苗的密度控制在18.0萬耀22.5萬株/hm2,分枝型的留苗密度控制在15.0萬耀18.0萬株/hm2曰在6月1要20日播種的,播種期每推遲5d,留苗的密度增加1.5萬~3.0萬株/hm2。若采取條播的方式,則行株距為(30~40)cm伊(10~20)cm曰若采取撒播的方式,則留苗的密度為15~25株/m2。
3打頂增收
打頂的作用:芝麻生長的后期,當氣溫低于18益時,開的花為無效花,但頂端優勢仍會消耗養分,打頂可減少無效消耗,千粒重提高,增產效果明顯曰同時降低癟粒、半癟粒,提高商品的品質。打頂的時期:春芝麻在終花時打頂,摘掉頂端1~2cm曰正常春芝麻在初花后25~30d打頂曰夏芝麻在初花后20d左右打頂曰秋芝麻在初花后15~20d打頂。
4病蟲草害防治
紅松栽培技術論文
1紅松的價值
1.1經濟價值
紅松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經濟價值。一棵紅松從栽培到最后的成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紅松的壽命也很長,大概六、七百年。它四季常青,樹干粗壯挺拔直立,紋理清晰、結構細膩、材質輕軟、不易變形而且顏色美觀、耐腐力強,所以它可以應用的范圍極為廣泛,極具經濟價值。
1.2觀賞價值
無論是幽境的山居野舍,還是繁華都市的街邊綠化都可以見到紅松那挺拔優美的身姿,令人賞心悅目。
1.3環保價值
因為具有良好的質地,所以對于水土保持有不可比擬的效果,環保價值高。
烤煙抗旱栽培技術論文
1育苗池的制作
棚內經充分平整土地后,用水平儀校平,用空心磚淵24cm伊12cm伊11cm冤砌池埂,池埂做好后,將池底整平加鋪細沙后噴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螞蟻、螻蛄等地下害蟲咬傷池膜,再放置12絲普通PVC聚乙烯農膜做池底。其池的長寬根據棚室大小和選用的育苗穴盤規格而設計。營養池長寬設計原則是剛好擺放穴盤覆蓋營養池,池內的水面不能露在陽光下,以避免滋生藻類,池與池之間設計有過道,以便于管理、運苗。
1.1標準鋼架大棚
內設四廂育苗池,池埂用空心磚鋪45cm作為走道,每廂池寬2.35m,剛好夠擺放7個穴盤,也可以設六廂育苗池體,每廂池寬1.34m,剛好夠擺放4個穴盤,后者便于管理需設置2個走道,加大空心磚的投入而減少了育苗面積。
1.2竹架中棚
育苗池長11.5m,寬1.6m,池埂11cm,中間走道50cm與埂面相平,外側埂12cm。底膜規格院長12m,寬2m,厚度6絲。每棚內布置育苗池2廂,能夠擺放210盤,可滿足0.60~0.67hm2大田用苗。
1.3池液的添加
長柄扁桃栽培技術論文
1主要栽植技術
1.1栽植方式
1.1.1栽植密度:株行距為1.5m×2.0m,每公頃3330株,三角形配置。
1.1.2整地:穴狀整地,穴徑50cm,深60cm,揀凈植樹穴(坑)內的樹根、石礫,疏松土壤。要求整地時植樹穴的排列呈三角形。
1.1.3苗木規格:選用1a生苗,要求苗高70cm以上、地徑0.5cm以上。
1.2造林方式
秋季栽植,隨整地隨造林。人工植苗造林,一穴2株,適當深栽,保持根系舒展,分層覆土踏實。
套種白參菌栽培技術論文
1園地選擇
交通便利,有清潔水源,咖啡(茶樹)植齡5~6年,株間行距2m以上,樹冠遮蔭,下層空間陰暗潮濕的園地適合反季節(夏季)套種白參菌。
2白參菌菌包制作
用熟料方式制作菌袋,培養料為棉籽殼50%,木屑20%,麥麩10%,玉米粉8%,石膏1%,石灰1%,咖啡殼10%。棉子殼需提前預濕12h,然后將培養料中各物質按比例均勻混合,含水量60%~65%,pH7.0左右,常壓滅菌48h,出鍋冷卻至30℃,消毒、接種。單面打孔接種。接種后,將栽培袋堆碼在培養室平展地面或放置在床架上養菌,養菌溫度保持在23~28℃。當菌絲潔白濃密長滿栽培袋時,表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可置于園下栽培。
3不脫袋覆土栽培
一般在菌包覆土前10d左右(菌絲基本長滿菌袋),全面清除一次園地雜草,翻耕表土,為白參菌生產包提供一個良好的著床環境。建畦床:依園地地形而定,一般在咖啡(茶樹)植行(帶)一側,距植株15cm處挖建畦床,一般床寬60cm、深12cm(均以不傷樹根系為度),長度依地形而定。挖出的表土置畦床旁留作覆土材料,亦可添加咖啡殼(茶渣)改善透氣性。畦床挖好后在晴天晾曬3~5d,再在畦面及其四周撒一層石灰粉滅菌殺蟲。菌包處理:搬運過程輕拿輕放,避免折斷(菌包折斷會降低產量)。先將菌包外層塑料膜去掉,用小刀將菌袋上3個接種口菌種挑去,然后在背離接種口的一面劃一條5~10cm長的線,劃破菌袋即可,要保證菌包內不積水。菌包擺放及覆土:先在畦床表面鋪1~2cm厚的咖啡殼,以利于保濕和吸水。在畦面先噴一次水,然后將菌包橫置于畦床,接種口朝上擺正,菌包間距2~3cm,袋間用咖啡殼填實。菌包表面覆土2~3cm,以覆沒菌袋為宜,然后將接種口周邊約3cm以內的土扒去。灌水,上面加蓋地膜和遮陽網(地膜要定期打開),以更好地遮蔭保濕和刺激出菇。該出菇方式既有利于保濕,及時補充菌袋的水分和養分,為白參菌營養及生殖生長提供一個有利的封閉小環境,提高生物轉化率,又可以有效利用咖啡殼資源。
4出菇管理及采收
茯苓松蔸栽培技術論文
1茯苓的生長環境
由于茯苓菌孢子的壁比較薄,在恒溫為28攝氏度的環境中,孢子一天后就可以正常萌芽,兩天后就可以看到比較纖細的菌絲。因此,茯苓在生長出菌絲后,比較適應的生長溫度為18攝氏度和35攝氏度之間,尤其是在28攝氏度和30攝氏度之間,菌絲的生產速度會明顯提高,但是,在低于18攝氏度的環境中,菌絲的生產速度非常緩慢,低于5攝氏度菌絲基本處于休眠情況,在高于35攝氏度的環境中,菌絲很容易出現發黃和曬老等情況。與此同時,土壤的濕度應盡量維持在20%和25%之間,土壤需要有一定的空隙,使用含有70%左右砂礫的酸性土壤,茯苓才能正常生長。另外,根據茯苓的生長特性,菌絲比較好養,要盡量選在南坡或者是東南坡位置進行栽種,才能在酸性土壤環境中加速菌絲的分解,而不需要比較充分的陽光。
2茯苓的松蔸栽培技術
2.1選擇合適的松蔸、季節
在進行茯苓的松蔸栽培時,要選擇直徑超過12厘米、沒有蛀蟲、未腐爛發霉、長在陽坡酸性土壤中的松篼,才能保證茯苓的正常生長,并且,茯苓的松蔸栽培需要在恒溫為20攝氏度的環境中持續生長三個月,才能保證茯苓的生長速度,一般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進行茯苓的松蔸栽培,可以在5月份和6月份之間進行。
2.2栽培場所和松蔸的合理處理
在進行茯苓的松蔸栽培前2個月或者3個月的時候,必須對栽培場所的灌木進行及時的清除,并對松篼2米范圍內的土壤進行50厘米的深翻,同時截斷松篼1米范圍內的全部主根,將石塊和草根的物體全部清除,才能避免樹根、石塊對茯苓的生產環境造成影響。另外,露出地面的松樁、粗樹根都必須將皮削去,只留下他們的根筋,并隨意在太陽下暴曬。在接種前的半個月時間內,對土壤進行翻土,同時施撒相關蟲害藥物,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讓樹根和藥物有所接觸,避免藥物對茯苓的生長造成影響。
早熟西瓜栽培技術論文
1栽培方式
采用天地膜雙層覆蓋的栽培方式。這種方法操作簡便易行,比大棚每畝地可減少投資4000多元,收益僅少收入3000余元。定植后為了保持地溫,不要大水澆,定植穴澆足水即可。分別將90%磷酸二氫鉀、90%晶體敵百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0.2%、0.1%、0.1%的用量加入所澆水中,以殺滅地下害蟲和病菌,促進返苗。澆水后及時覆蓋地膜保墑保溫,地膜外扣小拱棚覆天膜。
2合理密植
栽種株距60cm,行距160cm,每畝地定植700株。這樣平均單瓜重可達到7kg左右,畝產能達到4000多kg。過稀坐瓜數少,過密生長不良,直接影響西瓜產量。
3整枝壓蔓
過早整枝會減少營養面積,影響根系發育,不利于早結瓜、結大瓜;過遲整枝會產生大量的無效小側蔓,既浪費營養又坐瓜困難。因此,要在瓜主蔓40~50cm時進行整枝,留雙蔓,即除主蔓外在基部選留一健壯側蔓,其余側枝全部摘除。瓜蔓長40~50cm時第一次壓蔓,以后每隔4~6節壓一次,注意雌花位置,在預留雌花的前方壓蔓,坐瓜前后兩節不壓,以免傷害幼瓜。
4留瓜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