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河蟹常規養殖技術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概述了黑龍江省環境條件下的河蟹(Eriocheirsinensis)常規養殖技術。從河蟹養殖的現狀,提出了養蟹池塘的選擇、工程建設、池塘消毒、防逃設施、水草種植的具體要求,對蟹種的選擇、蟹種的消毒、春季暫養管理、蟹種運輸、蟹種放養密度、雌雄比例等提出了具體意見,對飼養管理中的飼料種類和投喂方法進行了描述,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常見疾病及其防治方法進行了介紹,還對養殖后期的抓捕上市和越冬管理中的越冬池的選擇、越冬水位、越冬水質、越冬密度、越冬期間清雪、溶解氧測定、越冬后的起捕等技術進行了具體介紹。
關鍵詞:河蟹;常規養殖;技術;管理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稱螃蟹、毛蟹、清水蟹,隸屬于甲殼綱、十足目、方蟹科。主產于長江、歐江、遼河等水系。近幾年來黑龍江省也開展了河蟹養殖。河蟹適合于南北各地養殖,國內、國外市場銷售價格穩中趨升,市場需求量大,養殖經濟效益高。河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為5.9%,碳水化合物含量為7%,均相當于海蟹的2倍和對蝦的8倍,每100g肉質中維生素的含量高達5960個國際單位,比一般的魚類、蝦類要高得多。食用河蟹老少皆宜,在遼西、遼南、遼中等地素有“高梁紅了蟹子肥了”之美稱,很受消費者歡迎。除了食用,河蟹還可以入藥,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1河蟹養殖現狀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進行人工繁殖育苗成功,從此河蟹得以迅速發展,產量逐年上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當前水產業結構調整中,河蟹養殖已被廣大養殖戶認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河蟹的需求量也逐年加大,這樣就為我們水產養殖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黑龍江省有記載的河蟹養殖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后來因為形不成規模而停止養殖。20世紀90年代中期,部分縣(市)又開始了河蟹人工養殖,但規模不大。進入21世紀以來河蟹養殖在全省迅速發展,現已形成規模。目前,養殖河蟹主要方式有池塘養蟹、大水面養蟹、稻田養蟹,草蕩養蟹。黑龍江省養殖的河蟹苗種主要來源于遼寧省,簡稱遼蟹,產于遼河水系。
2養蟹池塘
2.1池塘的選擇。池塘面積一般應以放養河蟹和數量來決定。
2.2池塘工程。養蟹塘應修筑一些凹凸不平的地形,以便于河蟹脫殼期間藏匿。蟹池水深應在1.5m以下,可修筑蟹島。水深以80cm~100cm為最佳。還應有20cm~30cm的淺水灘,以便河蟹覓食。
2.3池塘消毒。池塘應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干塘清毒時,生石灰用量為75kg/畝~100kg/畝,帶水清塘應以125kg/畝~150kg/畝為宜。
2.4防逃設施。蟹種放養之前設置防逃墻。防逃墻材料多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防逃膜不應有褶,接頭處光滑無縫隙,拐角處應呈弧形。
2.5種植水草。“蟹大小,看水草”,在池塘中栽植水草是河蟹健康養殖必須采取的重要技術措施,可栽種伊樂藻、金魚藻、菹草、苦草等。
3蟹種放養
3.1蟹種選擇。蟹種也稱扣蟹,應選擇規格整齊、活力強、肢體完整、無病且體色有光澤的1齡蟹種,規格以100~200只/kg為宜。
3.2蟹種消毒。蟹種放養時,應有一個“試水”過程,將裝有扣蟹的網袋放入池水中浸泡2mins~3mins,沖去泡沫,然后取出放置片刻,如此反復3次,讓扣蟹慢慢吸水份,再用3%~5%的食鹽水浸洗5mins~10mins,進行蟹體消毒。然后再散放于岸邊,溫差不得超過3℃,否則會造成河蟹入塘成活率不高。3.3春季暫養管理蟹種暫養池應占總面積10%~20%,池深1m以上,水深0.5m~1m。暫養池放種時間應在四月上中旬,密度為2000只/畝~3500只/畝。
3.4蟹種的運輸。目前均采用干法運輸。干法運輸,工具一般采用泡沫箱或木箱還有竹筐,也可有用蒲草包、麻袋、尼龍編織袋。
3.5蟹種放養密度。從我們這幾年放養密度看,畝投放扣蟹800只~1000只為最佳放養密度。
3.6河蟹的雌雄比例。購買的河蟹一般雌雄比例為6:4與7:3。這樣比例的蟹苗基本上是正常的。
4飼養管理
4.1飼料種類。動物性飼料:海淡水小雜魚、小蝦、蚌肉、螺蜆肉、蠶蛹畜禽加工下腳料、魚粉、昆蟲幼體、絲蚯蚓等。植物性飼料:豆粕、花生餅、小麥、麥麩、玉米、米糠、各種水草等。配合飼料:根據河蟹營養需要加工配合顆粒飼料。配合飼料應注意一下幾點:
4.2投喂方法。飼料加工成短條型、條狀,含水量低,水中穩定時間長,利于河蟹攝食與消化。提倡全部投喂高品質的河蟹專用飼料,既能保持水質又能促進河蟹生長。根據推算與觀察,大部分河蟹在蛻殼時,少投或不投喂飼料,因為河蟹在蛻殼時不吃食。定期在飼料中添加蛻殼素,一般添加量為2g/kg,在蛻殼前2d~3d投喂。投餌必須根據天氣和河蟹吃食情況進行,做到:“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色;“四定”:為定位、定量、定時、定質。
5常見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5.1聚縮蟲病。聚縮蟲在河蟹幼體上大量繁殖時可超過幼體大小的2~3倍,使幼體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狀。防治方法:采用0.05%~0.125%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使池水含20mg/L的福爾馬林,但在一天內應進行水體交換,排除剩余的福爾馬林,用10mg/L~30mg/L制霉菌素藥液浸浴親蟹2h~3h,可殺死聚縮蟲,并可抑制一些細菌、病毒等疫病發生。
5.2氣泡病?;疾∮左w在靜水中浮于水面,游動緩慢,不久在體表及體內出現許多氣泡,在血腔及消化道內栓塞而死。防治方法:防止水中氣體過飽和等。
5.3著毛病(掛臟)。著毛病(掛臟)在河蟹的頰部、額部、步足關節上附著水綿(綠苔)等絲狀藻類以后,使得河蟹行動緩慢,進食減少。防治方法:忌用農田肥水等。
5.4爛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肛門紅腫,攝食養活或停食,活動遲,最后無法脫殼而死。防治方法:在捕撈、運輸及放養過程中操作要小心,勿使蟹體受傷。
5.5脫殼不遂病。黑殼蟹不脫殼:病蟹殼呈灰黑色、堅硬鈣化,不吃食,蛻不下殼,輕敲背殼,能打出一個空洞,內已長出一層新的軟殼;長毛蟹不脫殼:病蟹的甲殼、口器、眼窩等處長了厚厚的一層毛狀物(原生動物及霉菌),毛上覆蓋一層泥土及污物,整個蟹殼呈灰黃色或土黃色。病因:河蟹染病,營養不足。防治方法: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潑灑濃度為10mg/L~15mg/L。
5.6軟殼病。河蟹舊殼脫落后,新殼甲殼形不正、不平或質軟,很久不能硬化,病蟹通常出現食欲降低、活動差或無力,生長緩慢,極易遭敵害侵襲而死亡。防治方法:全池潑灑生石灰,潑灑濃度為10mg/L~15mg/L。
6抓捕上市
6.1適時抓捕。河蟹上岸覓逃的規律:“秋風響,蟹腳癢;秋風響,蟹下洋”。河蟹捕撈的原則是:宜早不宜遲,視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捕撈時間。
6.2創建品牌。河蟹養殖應該走健康養殖之路,推廣以“健康的苗種,優良的環境,科學的管理”為核心的河蟹健康養殖技術,使河蟹養殖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品牌意識的增強,特色成為品位的代名詞。“大閘蟹”成為長江中下游河蟹產業的一大特色。長江蟹以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最為出名,因此在河蟹銷售上,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比其他沒有品牌的同等規格河蟹要高出2~3倍,而且銷路好,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加快綠色及有機河蟹產品的養殖模式推廣及申請認證,以提升品牌河蟹形象,是解決銷售難、提高銷售利潤的必由之路。
6.3拓寬銷售渠道。改變傳統的銷售觀念,以品牌河蟹為依托,積極進軍大型商場和超市,重視河蟹包裝,提升河蟹的附加值,加強綠色及有機河蟹的養殖步伐,拓寬河蟹的銷售渠道。
7越冬管理
7.1越冬池選擇。地點選擇背風向陽、交通方便的池塘,而且水質必須充足,無滲漏、無污染。越冬池面積以5畝以上為宜。最好用新挖的池塘越冬。如是老池,必須徹底清塘消毒,消毒時池底留水10cm~15cm,每畝用生石灰75kg,化漿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消毒后注水應用密眼網擋住水口,以防敵害及雜魚重新入池。
7.2越冬水位。需選擇保水性能好的池塘進行越冬,結冰前水位應保持3.5m以上。對水位的要求是冰下最低水位應保持在2m以上。
7.3越冬水質。水質清爽,透明度在40cm以上,不要太肥,水質要無污染。
7.4越冬密度。越冬密度一般在300~500kg/畝。
7.5河蟹入池消毒。入越冬池前河蟹應用濃度10mg/L的高錳酸鉀洗浴30mins或用濃度5%的食鹽水浸洗5mins~10mins消毒。
7.6清除冰面積雪。下雪后要及時清掃冰面積雪,清掃面積最少占冰面的2/3以上。
7.7水中溶解氧測定。黑龍江省冬季漫長而寒冷,冰封期長達半年之久,冰凍層在80cm以上。按魚類越冬技術操作規程12月上中旬每10d測試一次溶解氧。冬至前后是低溶氧期,要及時測氧,掌握水中溶解氧變化情況。進入次年1月份每周測1次氧。河蟹越冬池溶解氧應保持在5mg/L以上,低于5mg/L時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增氧,以確保河蟹安全越冬。
7.8越冬后河蟹起捕。河蟹越冬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體內營養,在融冰后,水溫上升至5℃以后應立即向越冬池內投喂豆粕及含有蛋白質多的飼料,以恢復河蟹體質,便于出售。河蟹捕撈非常簡單,待水溫上升后在水口鋪上網片,河蟹既順著水流爬能上網,這樣循環往復既可抓捕干凈。也可采取拉網捕撈、地籠網捕撈、燈光誘捕、干塘捕撈等方法,多種捕撈方法相結合,即可把河蟹捕凈。操作時應注意保護河蟹附肢完整。
作者:張志勇 單位:黑龍江省首屆特聘漁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