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海水池塘立體生態養殖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前言:
海水池塘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是東港市近年來的主要養殖模式之一。立體生態養殖是根據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在同一池塘中混養多種生物,讓它們睡“上下鋪”,且互不打擾,實現生態平衡,是一種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的生態勻性在池塘中的合理配養,以達到充分利用水體的空間、時間和餌料資源,提高池塘利用率的高效養殖模式,這種模式在發揮傳統生態養殖優勢的基礎上,采用了現代養殖技術,不會因為一個品種產量的減少而影響整體收益。海水池塘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礎上既節約了水域資源,又達到了健康養殖的目的;從養殖環境、餌料等源頭切斷了主要病原體的傳播,保障了水產品質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池塘養殖發展的方向,適合在沿海地區水產養殖戶中進行大面積推廣。海水池塘立體生態養殖技術東港市水產混養的品種一般3~5個,以3個品種居多,而海蜇是養殖戶海水池塘養殖利益最大化的首選養殖品種,因此多數水產混養品種是在同一池塘中以海蜇養殖為主,池塘上層養殖對蝦,底泥放養縊蟶、文蛤、菲律賓蛤仔等埋棲性貝類,通過施肥繁殖浮游生物,為海蜇和貝類提供餌料;貝類在濾食浮游植物的同時,也濾食水中的有機碎屑和細菌,有效凈化水質;蝦的殘餌及養殖生物排泄物肥水又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如此在養殖環境內形成良性循環,池塘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下面以同一池塘海蜇、蝦、貝混養為例詮釋海水池塘立體生態養殖技術各要點。
1海水池塘立體養殖準備工作
1.1選擇好塘址
塘址要選擇水源方便、能夠避免暴雨洪水危害的地帶,池塘泥底或泥沙底,進排水方便,池塘的大小、規模,要因地制宜,池塘面積一般控制在6—667m2為宜,池塘有效水深1.5MI以上,水太淺,池塘水質會變差,建塘時一定要筑牢塘堤,四周設置安全防護設施。
1.2清淤整池
每年養殖結束后將池塘、進排水渠等處積水排凈,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淤,清除池底的污泥和雜物,特別要注意清除雜藻、雜草,沉積物較厚的地方應翻耕或反復沖洗,清淤同時加固堤壩,維修閘門,封閘曬池。最好選用生石灰作為清塘藥物。
1.3整修蛤臺
沿堤壩內側四周整理成蛤臺,作為貝類養殖區域。蛤臺面積約占池塘的1/4~1/5,長度應繞池一周,在池塘正常水位線以下1.0MI處,高于池底0.5MI,寬1.0MI~1.5MI,整平,用網眼1cm的聚乙烯網覆蓋。
1.4進水和消毒
一般是在陰歷臘月至正月進水,這時的海水溫度低,病菌較少,水質較好。分幾潮緩緩進水,盡量納足水,進水后封閉閘門。放養魚苗前,必須對塘內全面進行消毒,全池潑灑生石灰250g/m2消毒,然后納入清水并把水質培養好。
1.5施肥肥水
消毒藥效消失后,水溫開始上升盡快施肥肥水,施用二銨、尿素或復合肥6g/m2~10g/m2,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水肥度要合適,保持透明度0.3m左右,防止池底青苔、雜藻滋生。
2海水池塘立體養殖苗種選擇
2.1海蜇苗
選擇健壯、無病害、規格較大且整齊的優良海蜇苗種,利于提高苗種成活率,多次放養,一次放4cm以上的大規格海蜇苗30~80個/畝,第一茬海蜇起捕前7~10d可以放養二茬苗,一般放苗3~5次,捕撈3~5茬,放苗時間應該選擇無風、無陽光直射、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
2.2貝苗
選擇大小均勻、活力強、新鮮、破損率低、無病無傷、無張口、無變味貝苗,均勻地播撒在蛤臺上,一般文蛤、青蛤畝放苗50kg~70kg,縊蟶、菲律賓蛤仔畝放苗10kg~20kg,注意不宜在烈日、暴雨天氣下播苗。
2.3蝦苗
選擇逆水游動力強、規格整齊、彈跳有力,體表光潔,體長1.5cm以上的苗種,通常貝苗先放,蝦苗后放,對蝦畝放苗0.5萬尾~0.8萬尾,直接放養。
3海水池塘立體養殖管理。
3.1水質調控
水質是養殖水生生物的主要生活環境,養殖人員不應只知道肥水、投餌,忽視水質質量,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與生存死亡。養蜇要先養水,應實時調節水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保持活水水源,可有效預防病害。進入6月份,水溫升高,水位漸低,應向池中逐漸加水,池塘添滿后再開始小量換水。暴雨后及時添換新水,7、8、9月份的高溫期適當加大換水量,池水透明度保持在0.3~0.4m。特別是夏秋兩季謹防池水缺氧。
3.2科學投喂飼料
3.2.1海蜇:海蜇的主要餌料是生物浮游動物,水的肥瘦適中是最關鍵的養殖技術,根據天然餌料生物的多少適量投喂雜魚蝦漿、蜇貝專用料、豆粉、豆粕、花生粕等代用料,為避免使用單一品種造成海蜇營養不平衡,最好輪換投喂,代用料一定要加工成粒徑小于1㎜的細度,增加其在水中的懸浮時間,一方面提高代用料利用率,一方面可減少對水質、底質的污染。
3.2.2對蝦:對蝦以藍蛤的殘餌為食,可不單獨投喂,中后期如果蝦密度較大,應適量多投喂對蝦人工配合飼料,加強喂養。
3.2.3貝類:貝類一般不需投喂,因貝類只濾食水中浮游生物及蝦殘餌,如果蝦收捕后投餌減少,可適量潑灑貝類專用餌料或豆漿。
4病害防治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每半月全池潑灑漂白粉2/m2進行池水消毒,注意微生物制劑與消毒劑使用的間隔時間。
5日常管理
每天要定時巡池,觀察養殖品種的生長、攝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況,做好日常養殖記錄,定時進行水質監測,包括水溫、透明度、PH值、鹽度、氨氮、亞硝酸鹽等理化指標,根據池水透明度適時肥水,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6收獲
海蜇一年最多可收獲7-8次;貝類主要靠人工挖取,視生長情況在中秋節前后或春節前后收獲;對蝦于霜降之前,用旋網收取。
作者:孫田革 單位:遼寧省丹東東港市北井子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