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綠色畜牧業發展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基本情況
1.優勢產業結構趨于優化。山東省東營市畜牧各業,均實現了與產業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條件相適應的有機結合,培育了產業聚集度和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6大優勢產業區和東北部、西北部3個大型生豬養殖基地,建成規模畜禽養殖場(區)2047家,形成了以大地乳業、澳亞牧業為代表的現代奶牛產業體系,以印尼佳發、昌泰牧業為代表的現代肉牛產業體系,以鹽窩肉羊園區、新發牧業為代表的現代肉羊產業體系,以正邦、正大、牧原、力大王為代表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以華譽集團、博大公司為代表的現代肉雞產業體系,以六合集團為代表的現代肉鴨產業體系,以瑞祥公司為代表的現代蛋雞產業體系。2.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東營市建立并完善了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獸藥飼料追溯系統,全市6家獸藥生產企業、148家獸藥經營單位、26家飼料生產經營單位,全部通過了GMP、GSP質量管理認證。241家養殖企業通過了無公害產地認定,168個產品通過了無公害產品認證,培育了華譽肉雞、奈高牛奶、眾贏雞蛋等一批畜產品品牌。3.畜牧園區化、工廠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澳亞牧業、大地乳業等萬頭奶牛場,產奶牛年均單產超過10噸,產業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印尼佳發集團3萬頭肉牛場項目部分投產,現存欄肉牛8000多頭,為東營市肉牛產業的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新發牧業5萬只肉羊場的建成并良好運營,為肉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模式;正邦、正大、牧原3個百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的陸續建成和投產,給東營市的放心豬肉生產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日處理鮮奶800噸的恩澤乳業已經投產運營,日處理鮮奶740噸的澳亞牧業乳制品加工項目即將建成投產。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138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場14個,省級示范場100個,建成萬頭以上規模奶牛場5家,千頭以上規模肉牛場2家,5萬只以上規模肉羊園區5個,10萬頭以上規模養豬場5個,百萬只以上規模肉禽場36個,培育家庭生態牧場156家。4.畜牧業環保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東營市劃定禁養區1584個、面積2209平方千米,限養區2892平方千米,適養區2702平方千米。與市環保部門共同開展禁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關閉搬遷工作督導及后續工作的指導。全市禁養區內關閉搬遷任務已完成99.29%。規模畜禽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81.28%,畜禽養殖糞便、尿液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82.26%和61.06%。建設沼氣池26個,設計規模9萬立方米,年處理糞便及污水172萬噸;有機肥企業10個,年處理糞便26萬噸,年加工商品有機肥12萬噸。全市4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已投入運營,設計日處理能力112噸,建立收集暫存點126處,涵蓋全市40處鄉(鎮、街道)和所有規模養殖場。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民生實事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市級財政補貼資金1000萬元,在全市培育的30處示范點全部達產,示范引領作用已明顯顯現。5.科技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加強。東營市澳亞牧業有限公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奶牛研究中心、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通過合作建設高產奶牛良種基地。結合本地實際,推廣應用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6種、組織模式4種。加大了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力度,全市奶牛群體質量不斷改善,高產奶牛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全市產奶牛平均單產突破了9.1噸。
二、典型模式
1.糧改飼典型模式。一是自有土地,種養結合模式。牧場通過流轉土地,自己種植或承包給農戶種植的模式。如大地乳業、澳亞牧業、廣饒縣大王鎮陽光奶牛場等。二是訂單收貯模式。牧場與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或農戶簽訂收購協議,通過訂單保障飼草收儲和種植農戶的利益。如東營市柏拉蒙奶牛繁育有限公司等。2.糞污處理利用典型模式。一是大型沼氣發酵處理模式。澳亞牧業、大地乳業等規?;B殖場通過建設大型沼氣池,將糞便污水通過厭氧發酵處理后,降低氨氮和COD,達到降解和消納的目的,處理后的沼渣,就地農田利用或生產商品有機肥;沼液生產有機肥和農田沖施利用。二是生產有機肥處理模式。養殖場產生的糞便通過固液分離或添加輔料等方式,降低水分含量,加入微生物菌種進行好氧發酵生產有機肥,分普通堆積發酵、一體化發酵設備發酵等多種模式。如山東天紅飼料科技有限公司肉雞養殖場、東營科潤牧業有限公司、廣饒縣廣饒街道李玉汝蛋雞養殖場等,均采用一體化發酵設備進行處理,東營市柏拉蒙奶牛繁育有限公司、廣饒縣大王鎮恒信奶牛場等,通過堆肥模式進行發酵處理。三是污水仿生態處理模式。東營廣益農業有限公司、山東光聚生態養殖場、東營安和牧業有限公司等將污水收集到污水池中,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降解后,用于農田灌溉或沖施,達到處理污水的目的。
三、典型案例
1.糧改飼工作典型案例。澳亞牧業將周邊的6000余畝土地流轉過來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甜高粱、小黑麥等牧草,保障牧場飼草供應,同時用于消納牧場糞污處理后產生的沼液沼渣等。澳亞牧業與廣饒縣鵬昊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豐農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綠原谷農場等公司簽訂種植協議,將流轉的土地租給農戶,為牧場種植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牧場進行訂單回收,土地租金從收儲青貯飼料款項中扣除,牧場糞污還田消納,同時起到增產增收,改良土壤的作用。2.糞污處理利用典型案例。(1)大型沼氣發酵處理模式。大地乳業牛場糞便、污水通過糞污收集系統進行收集,糞便通過有機肥加工系統生產有機肥;污水通過沼氣工程進行厭氧發酵,沼氣用于發電及商品氣出售,沼渣用于生產有機肥,沼液一部分通過水肥一體化用于農田灌溉施肥,一部分通過深度處理后或回用或達標排放。澳亞牧業采用水沖糞模式進行養殖,建設有3000立方米沼氣池2個,糞便污水通過厭氧發酵后進行固液分離,沼渣約三分之一用于回填牛臥床,三分之二作為有機肥進行銷售。沼液經氧化塘暫存降解后,約三分之一用做沖洗水進行循環利用,其余用于周邊6000余畝農田灌溉。東營藍海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成立教學科研基地,做活產學研結合文章,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能力。養殖基地在場區內建起2000立方米的沼氣池1座,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沼氣、沼液、沼渣,形成“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種植業”的良性循環系統,沼液、沼渣用于東營藍海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自有3500畝生態農業種植基地使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實現養殖污染“零排放”。(2)商品有機肥生產模式。山東天紅飼料科技有限公司肉雞養殖場,年出欄肉雞120萬只,養殖場采用自動清糞系統進行機械干清糞,污水主要來源于肉雞出欄后的沖洗水,產生量較小,養殖場建設了固體糞便存放場和污水處理池,完善了雨污分流管網,購置了智能高溫好氧發酵設備。養殖產生的雞糞與發酵菌、回流物料、生物質(農作物秸稈、殼類等有機廢棄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其達到合適的含水率(65%),利用微生物的活性,對畜禽糞便內有機質進行分解、腐熟,將物料轉化成有機肥原料,直接銷售或用于公司自有苗木基地追肥。污水經管網收集到污水池,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降解,用于自有苗木基地沖施。(3)仿生態糞污處理模式。東營廣益農業有限公司飼養父母代種鴨6萬套,采用封閉式無水旱養環保配套技術進行養殖,鴨舍內鋪墊稻殼墊料,鴨糞經墊料床內自然有益微生物菌發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每個鴨棚飼養肉種鴨1萬只,墊料一個飼養周期(18~24個月)徹底清理一次,清理后的糞便經暫存和堆積發酵后可作為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或直接銷售。污水采取污水池收集仿生態降解后利用。鴨場污水主要來源于飲用水外溢,產生量較小。污水首先進入集水池和初沉池進行緩沖沉淀后,進入預反應池,預反應池內添加菌種,菌種微生物主要來源于土壤和海洋等生態環境,所以稱之為仿生態處理模式。在高效微生物的作用下,對水中的有機物質進行分解,產生的有機質浮渣和無機沉淀物進入渣池,收集后可制作有機肥。處理后的水進入生態反應池和生態濾池,在厭氧和好氧不斷切換的條件下處理后,有機污染物進一步分解,達到可以直接沖施農田或藕池進行利用的目的。公司在凈化處理池旁邊空地建造1萬平方米藕池種植蓮藕,形成了人工濕地。經過凈化處理的糞水抽入藕池進行消納綜合利用,年可處理污水600立方米。公司利用養殖場周邊的68畝土地種植蔬菜和糧食作物,沉淀溝與沉淀池中的糞渣進行定期清理,經堆積發酵后用做蔬菜、糧食生產追肥的基肥,生產無公害蔬菜和小麥、玉米。用發酵處理的糞水灌溉消納,形成“養殖—有機基肥—種植”的良性循環。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養殖用地、資金不足,制約規模擴大。新建、擴建養殖場所需要的土地問題、養殖業融資難成了阻礙畜牧養殖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滯后。特別是對于小型養殖場區,因受資金和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等因素制約,推廣難度更大,影響了畜牧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綠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規范提升畜禽養殖場區。搞好政策扶持、宣傳引導和技術指導,努力規范和提升現有規模以上養殖場區標準化、生態化水平。積極開展各類標準化示范園場區、畜牧旅游示范場等的創建,打造生態、特色標準化畜禽生產基地。積極爭取創建省、市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區。
作者:許其華 單位:山東省利津縣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