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坑院生態價值及可持續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地坑院不僅是窯洞民居的獨特類型,更是綠色建筑的奇葩。作為生態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對于城市建筑的節能和生態研究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隨著各種層出不窮的現代化建筑高高矗立,古老的民居形式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從生態與環保的角度提出地坑院的規劃建設和改良措施,對古老的豫西民居重新煥發生機有著極好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坑院;生態;可持續發展
一、地坑院概述
地坑院是河南西部最獨特的民居形式,亦是中國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觀。地坑院處于黃土高原地區,又稱“天井式窯洞”,為地下的窯洞民居,被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保存最好,而且規模最大,有近萬個。由于它打破了傳統的建筑方式和居住形式,是一種逆向思維的產物。它體現了常年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民與土地之間的感情。人們依托大地,用最簡陋、最原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最少的工程費用建造出了人們的安樂家園。地坑院因此成為生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成為最有發展前景的綠色建筑形態,其生態價值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地坑院的生態價值
(一)自然環境的生態性。地坑院是生土建筑和綠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建造方式和營造技藝“充分考慮了環境保護的要求”,它回歸大自然,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綠色建筑。不論是地坑院的建造方式、營造技藝,還是它的建筑材料都是依托大自然,合理安排建筑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使建筑本身與環境有一個很好的結合,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氣候的調節能力,使建筑、人和環境能夠和諧相處。
(二)建筑材料的環保性。建造地坑院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當地最多的生土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生土屬于可再生的資源,具有儲熱性、透氣性、保溫性、隔音性等優點。地坑院將建筑材料、營造工藝、氣候特征等各種原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它“冬暖夏涼”的特點。地坑院的居民根本不需要消耗能源去抗寒和消暑,節約了能源。如果地坑院不再居住,將它填平后,還可以繼續種植農作物,具有重復利用的優點。在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地坑院能夠很好的進行資源的循環利用。
(三)建造方式的和諧性。建造地坑院主要是采用挖土的方式,比一般同規模的建筑用料要少很多。如今,在城市里的工地上,只要蓋房子,就會有大型的工具與車輛等,也對附近環境造成了各種污染。而在地坑院的建造過程中,基本不使用什么大型的工具,全是依靠當地人們手工和日常器具挖出來的,無污染,既方便又環保。
三、地坑院的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保護的必要性。隨著國家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原本在地坑院生活的人們都在地上蓋起了新房。特別是年輕人,不愿意繼續住在地坑院中,以地坑院為住房的人越來越少。據了解,最新的一個地坑院建于八十年代初。如今,地下村正在經歷無人居住的滅亡。這種極具特殊文化氛圍和鮮明建筑特色的地坑院體現的不僅是豫西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更是豫西深沉的歷史文化。故,保護地坑院毋容置疑。
(二)人居環境的緊迫性。當今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口不斷增加,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國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居住環境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地坑院的構造和居住環境都能夠很好地順應自然的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對于地坑院的保護和發展也是刻不容緩的。
(三)生態方式的延續性。對地坑院進行一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改造,讓村民們意識到地坑院的生態性和它的更多優勢,他們更愿意回歸地坑院的生活。我們要保護的不僅僅是地坑院這種傳統民居,更要保護的是地坑院的傳統生活方式。地坑院聚集的地方主要在鄉村,而村里的大多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對他們來說地坑院的傳統生活方式,就是他們心中的“鄉愁”。現代化農村,一幢幢磚瓦房代替了地坑院傳統民居,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鄉土建筑在不斷地消失。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的廟上村已經被確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并且修建了“廟上天井窯院度假村”,對原來的地坑院進行重新修整,并作為旅游景點向游客開放。這樣既做到了對地坑院的保護,又做到了對外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地坑院。
四、結語
在豫西黃土高原近二千平方公里的黃土地上,這些山洞就是黃帝兒女的繁衍的根基,創造燦爛的文化。如今,生態綠色建筑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綠色建筑代表之一的地坑院卻在不斷的消失,惟愿地坑院能在不斷的關懷和保護中再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恩彪.原生態視野下的豫西窯洞傳統民居研究[D].上海交通學,2010
[2]李強.黃土臺原地坑窯居的生態價值研究——以三原縣柏社村地坑院為例[J].中國建筑教育,2016(03):105-111
[3]白雪.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19):111-112
[4]王徽,杜啟明,張新中,劉法貴,李紅光.窯洞地坑院營造技藝[M].合肥市: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7.
[5]張延年,鄭怡,汪青杰,張瑞琴.生土建筑現場調查[M].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14,3.
作者:張琳 朱文霜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