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農業中的綠色食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兩者間擁有十分密切的關聯。一方面,生態農業給綠色食品的研發、生產等提供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綠色食品的發展又大大增加了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了載體。從基本方向及目標角度考慮,兩者均為可持續化農業發展模式;從實踐渠道方面考慮,兩者更具中國特色、更能滿足當前的基本需求。要想推進綠色食品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的支持。
關鍵詞: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市場
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為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時綠色食品作為生態農業構建成果的重要載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經濟價值。
1生態農業是綠色食品的發展前提
綠色食品的生產研發尤其注重市場導向原則,并且嚴格檢測產品安全、監督生產環境。在整個研發環節中必須始終依靠先進的技術、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合理規范的耕作技術作為綠色食品生產和發展的基礎前提。生態農業在國內的廣泛推行,給綠色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具體體現為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推動“兩高一優”農業發展進程的加快;其次,借助對農村地區科教文衛等多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農民自身素養的提升,為綠色食品項目的推進提供良好的條件;最后,借助對“因地制宜”準則的落實,對生產結構及農業整體布局進行科學優化和調整,從而令農業生產更加有序、合理,最終有助于農業生態的改善與提升。除此之外,有助于全面展現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推動作用,持續增強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生產力水平,進而全面增強農畜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并且在深加工、精細化作業等方面進行拓展。當前,我國越來越注重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整體治理,同時注重對農藥、化肥等的科學利用,大力推動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展開生態工程建設,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上述各項策略滿足了綠色食品發展的基本需求。
2綠色食品是生態農業成功的載體、紐帶
2.1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兩者間存在緊密聯系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并獲得更佳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是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目標。之所以要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不斷改善,并營造更佳的生態環境是為了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當前的實際情況下,凸顯出兩種基本傾向,具體而言:①不注重農業生態效益,僅考慮短期的經濟利益,由此導致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加劇,通過破壞環境換來更高的經濟效益,這種行為在今后勢必會遭到自然的報復;②盡管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重視了生態效益,卻對經濟效益缺乏足夠的分析。綠色食品不僅是有效提升農業發展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的關鍵渠道,同時也是把生態效益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成果的重要載體。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兩者間存在緊密聯系:前者促進了后者的研發生產;反之,后者又推動了前者的建設和發展,兩者緊密相聯,相輔相成。因此綠色食品是生態農業成功的載體和紐帶。
2.2推廣綠色食品有助于加快生態農業建設進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嚴謹有序的質量標準及生產操作規范對于綠色食品的開發至關重要。施行綠色食品的相關標準與規范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削弱工業三廢和化肥農藥等環境的破壞力。推廣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操作規范,能夠起到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污染的作用。普及應用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質量標準等,有助于推動生態農業建設進程的加快,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對綠色食品有益
國內勞動者在悠久的農業耕作中,有效應用并歸結出不少典型的生態模式。比如:采取措施提高抗災害能力的生態模式。這一模式注重農業生物的有序性及多樣性,進一步有效防治了病蟲害的出現,也有助于控制因濫用農藥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狀況;又如,物質循環利用模式:主要是養殖業、種植業內部的物質循環利用;清潔工藝模式:各工廠排放出的余熱,釋放出硫、氮化合物等經由回收與凈化加工利用,此兼顧環境與生產的工藝即為“清潔工藝”,很多工藝共同組成了整個工程體系,從而成為“清潔工程”。上述各模式給綠色食品的生產與研發創造了有利條件,不但能夠直接運用到某種食品的開發上,同時還可按照普遍原理及某些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地進行重組設計,最終構建起嶄新的生態模式。
4結束語
綜上,文章主要對生態農業建設與綠色食品的發展、兩者的作用聯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詳細的論述,指出生態農業的發展為綠色食品的生產、研發提供了技術、物質等條件;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又對生態農業建設提出了更高標準,不斷推動生態農業向更高水準演進,并獲得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張玉香.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J].農村工作通訊,2014(8).
[2]師國強.綠色食品引領生態農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5).
[3]武秀玲,劉淑衡,仲偉升等.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效益研究[J].南方農機,2016,47(9):56+60.
作者:陳俁杉 張斕 周潔 張彤 趙宇佳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