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農業旅游業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基于大別山區具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巨大資源,在其傳統農業耕種背景下的低收入狀況和沒有密集工業的現實情況下,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耦合的新型產業鏈。本文主要闡述對大別山區重點發展生態鄉村旅游,修建線路、打造生態農業園、建設農家樂項目,達到生態農業與旅游業協調發展的效果。通過對安徽大別山區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了解整體的發展格局,從而使大別山區生態旅游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大別山;資源;可持續發展;經濟轉型
一、大別山區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以來,大別山區主要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致力于發展生態農業,利用良好的地理地形條件,在種植林業的基礎上,實現茶葉、蔬菜、瓜果、禽蛋等大批特色農產品的同時生產,使這些地區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一發展模式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大別山是華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保護大別山區的生態環境,有關部門提出要建立嚴格的保護機制,禁止各類行為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鼓勵和引導社會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環境條件較優的地區率先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工作。2015年,中國旅游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出境旅游消費國,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由于中國旅游業發展較快,農家樂等農業試點也取得較好的收入,為更好的實現大別山區的經濟發展,將采取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發展的模式。
二、研究大別山區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意義
1.可能性。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先了解農業的多種功能,農業不僅為我們的食品提供了保障,而且還具有休閑旅游、原材料供給、增加就業、提高收入、生態保護等功能。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促進生產結構轉型升級。如今,旅游業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在經濟產業中,其規模和效益名列前茅,引進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機制為大別山區的脫貧致富提供了可能,也為其他相似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范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國民經濟的不斷調整,我國人均GDP得到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溫飽已不是問題,生活質量的優越性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由于閑暇時間的增加和帶薪假日及雙休制的實施,旅游活動成為人們基本生活需要,旅游業逐漸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旅游消費與需求也呈現出日益大眾化、生活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在過去的幾年里,每逢節假日,旅游人數必然會達到高峰,各旅游景點、名勝古跡都會人山人海,近幾年來,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田園風光,休閑度假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人們通過這種旅游方式不但能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領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達到修身養性、健康娛樂、豐富生活、提高素質的綜合效果。旅游業正不斷地向人們展示其極其美妙的發展前景。生態農業的自然風光、燦爛悠久的人文歷史文化、淳樸的民族風情等特點,是發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業的基石。
2.必要性。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必備武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在提高經濟水平的同時,必須要注重節能環保。我國傳統農業和旅游業轉變為具備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響應了我國的國策,生態農業主要是通過農業機械化、土地規模化、技術創新和技術集約化的途徑來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農產品的原生態水平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而生態旅游業提倡擯棄傳統旅游業無序無節制地消耗資源,提倡在旅游承載力約束下進行旅游開發,從而提升旅游產品的高品味性、環保性和經濟效益。本項目研究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大別山區是十分必要的。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大別山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遠離工業密集區,土壤、空氣等很少被污染,生物多樣化,種群間制衡機制完備。完全可以把大別山區所具備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和經濟優勢,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與旅游業,拉動大別山區的經濟水平。
三、大別山區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大別山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且不受工業區的污染,各類特色農產品例如茶葉、高山蔬菜、禽蛋等得到很好地種殖,使之為大別山地區的發展貢獻了力量。但要想更加快速的提升大別山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就要引進新的發展模式,利用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機制,重點發展生態鄉村旅游,以休閑為目的,以城市游客為對象,開發兼具觀光、休閑功能的旅游產品,增進體驗式旅游,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等發達地區的“后花園”。具體項目措施為:第一、“要想富,先修路”,要在原線路的基礎上,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鋪設通往各潛在景區的旅游線路。同時在線路周邊,建設休閑旅游項目,達到避開游客高峰、吸引游客的效果。第二、在特定景區合理布局一批特色農業經濟區域,打造一批觀光采摘的特色農業生態產業園,如生態果園、生態茶園等,可以讓游客體驗到鄉土風情。第三、建設一批集觀光、養殖、垂釣、農莊、餐飲及消費為一體的“農家樂”等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項目,如在佛子嶺水庫、梅山水庫等庫區發展“漁農樂”項目等。
四、安徽大別山區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
1.機遇。
1.1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政策扶持。由于大別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地理位置優越,國家及地方政府都很重視當地的農業與旅游業項目的開發,2011-2020年,這十年將會把大別山區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批復指出要將大別山片區建設成為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示范區、國家重要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區、紅色旅游勝地和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華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同時,隨著國家將旅游業提升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安徽省及各地方市縣更加重視旅游產業發展,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編制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扶持山區旅游業發展。且隨著長三角經濟區的打造,區域內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為大別山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帶來機遇。
1.2生態旅游消費觀念不斷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日益加快,但是城市污染也日益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在不斷困擾著人們,特別是身處工業密集區的城市居民背負著巨大的安全隱患的壓力。因此人們開始渴望鄉村生活,追求綠色產品,隨著這種新的趨勢,生態旅游業逐漸取代以往的黃金周游、跟團游,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這為安徽大別山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機遇。
2.挑戰。
2.1同質化競爭激烈。隨著這種生態旅游消費觀念的演變,全國各省市也在逐漸開展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安徽大別山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但總體來說,這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安徽大別山區的旅游資源與片區內的湖北省、河南省具有較大的同質性,不僅擁有較為類似的自然資源,甚至文化資源也比較接近,受到周邊生態旅游區替代性競爭的壓力與挑戰。
2.2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各地區在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法律法規不完善、開發規劃思想不足,造成盲目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破壞。隨著生態旅游的開發,景區規模的擴大、游客數量的增加,旅游管理發展的滯后,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環境的污染、對自然景觀完整性的破壞,甚至生態平衡的打破。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生態旅游資源利用期限和生態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影響并制約大別山區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雅楠 單位:皖西學院
參考文獻:
[1]楊開忠,許峰,權曉紅.生態旅游概念內涵、原則與演進[J].人文地理,2001,(4):6-10.
[2]閆紅瑛.西藏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73-76.
[3]韋復生.耦合與創新:民族文化創意與區域旅游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11(1):174-179.
[4]楊紅.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業耦合產業鏈理論與實證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