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前旅游產業也同時闊步發展,不僅得到了國家相關政府和部門的高度重視,還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發展現狀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區內涵的單一化與重復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礎設施的落后等,當代人對旅游產生了一定的疲憊感,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又讓其對自然充滿無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巧妙結合,更加切合了這一時代和市場的要求,毫無疑問,這種并行可持續發展策略成為當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選擇。本文通過分析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的必要性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策,以期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并行對策
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開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壓力增大。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我國的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7.9%增長到目前的51.27%,城鎮人口也從1.72億增長到6.9億。因此,也造成了現階段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資源短缺問題。現在很多長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僅要承受城鎮化帶來的經濟壓力,還要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為了緩解自身壓力、品嘗綠色食品、尋求精神快樂,城市居民開始選擇旅游,尤其是鄉村旅游、農業旅游以及生態旅游等。由此,一種以體驗農村為概念的農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體驗到農村的日常生活,包括農事、農耕等。農村旅游集合了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兩大內涵,生態農業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在生態農業旅游不斷向前推進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失去了原有的“生態”與“農業”的本質。所以,必須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并行可持續發展,才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
(一)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內涵。
“生態農業”是指利用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現代管理與科學技術方法以及傳統農業發展經驗等,能夠獲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都比較高的一種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在內圍要求農業生產、農業種植和林牧漁業結合發展,在外圍要求農業與第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做好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工作,力求降低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生態旅游”一詞,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其正式定義,賦予了生態旅游自然環境保護以及旅游地居民保護的雙層含義。由此可見,生態旅游更注重保護自然景觀,更能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系統,開展各類生態旅游活動,如生態體驗、生態教育及生態認知等。
(二)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的必要性。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有助于廣大旅游者身心愉悅、減輕壓力、促進健康。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有利于提高環保意識,提高旅游者對環境保護的主動性。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社區財富積累。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其社會結構逐步轉向多樣化與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態”理念的不斷深入,有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進一步消除城鄉差距。
二、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之“生態”難體現。
從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空有“生態”之名,其實與“生態”理念的內涵相差甚遠,以至于形成了“生態”一詞名不副實的尷尬局面。一部分農產品種植者或經營者以經濟效益作為唯一目標,不惜喪失道德,使用過量的化學制品和農藥,造成了當前多數的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農產品安全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
(二)經營項目單一,缺乏創新理念。
現階段,很多農村地區通過生態農業旅游來發家致富,在經營方面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對經營方式、理念、項目等紛紛效仿,出現了經營項目單一的問題,進一步造成了區域重復度提高、深層次開發欠缺等多種情況的發生。以農業生態旅游中的采摘和觀光等項目為例,多數農戶的農作物種植種類高度雷同,無法滿足旅游者的多樣化需求。
(三)經營項目分散,缺乏專業性能。
農業項目和旅游項目并沒有做到充分地結合發展,如農作物的種植、生產等項目和旅游業當中的種植體驗項目、生態農業項目等相互分離,還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態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務水平,與農業項目聯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說,經營項目單一,缺乏創新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旅游項目的進行,缺乏足夠的專業性能。與此同時,旅游者難以真正享受到生態農業旅游所帶來的物質與精神實質,農村經營者也無法獲取更高的實際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規范。
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問題,如對旅游者和經營者的約束與規范,多數農村地區在這兩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極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問題。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態農業旅游各類監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礎設施管理、安全監督等,很難保證旅游區域內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設施簡陋,缺乏高效服務。
我國農村普遍經濟實力不高,有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仍然面臨嚴峻的基礎生活問題,農村村民還處于較為貧困的狀態。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生態農業旅游是不二選擇,但是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其配套設施建設落后,村民素質不高,缺乏高效服務。如在旅游區域內經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礎設施破爛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關娛樂、休閑、餐飲等配套設施簡陋;農村村民未受到系統地專業性的培訓,旅游服務質量低下。生態意識薄弱,缺乏保護理念。
三、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突顯生態,重點建設。
在現在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規劃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合理經營農業項目與旅游項目,使之盡顯生態示范,并且進一步擴大生態示范的建立范圍,提高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功能的多樣化。可以通過農業生態園的觀光業務,打破原有沉悶的項目建設,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游”特征以及“綠色產出”優勢;第二,針對“生態”這一理念,建設相關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項目,并進行重點建設,努力培植“精品”,增強特色優質產品的開發能力。如建立旅游區生態和農業用具化石展館,不僅可以充分體現“生態”理念,還可以讓經營者與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態環境變遷的影響,從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經濟社會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創新。
生態農業旅游之所以能夠在高速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得以發展,就是因為其具有與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點,即擁有自然風情、本土特色以及鄉村人情。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充分結合,必須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勇于創新。首先,在經營方面。生態農業旅游應盡可能努力創新,一改傳統農業旅游中觀光、體驗、采摘等單一的經營項目,進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如在各項旅游項目開發的同時融入文化和藝術氣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斷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在技術方面。加強改革創新,建立生態農業旅游勝地,將效益旅游和生態保護相結合,建立了各類技術栽培,引領健康時尚生活,促進旅游區的特色化發展。
(三)科學規劃,統一布局。
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勢必要以自然和經濟規律為根本要素,以全局規劃為重要目標,以資源充分利用為關鍵方式,才能科學規劃、明確定位、統一布局。首先,科學規劃設計生態農業旅游園,充分挖掘現代生態園中的豐富內涵和資源,健全旅游路線設計方案、明確旅游區分工、增加產品結構等;其次,準確進行整體定位與科學思考,加強對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規劃力度,建立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和諧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規劃旅游區域內的農業生產和布局,將生態農業作為農業旅游的基礎,體現出良好的生態文化內涵。
(四)完善管理經營制度,提高服務質量。
應當從管理制度和服務培訓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改進與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規范的行為制度,規范和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將旅游區域內所涉及的各項旅游與農業項目運行管理落到實處,并且對經營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約束;其次,在服務培訓方面。利用專業性的業務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文化與職業素養,進而提高服務質量。
(五)農業與旅游并行發展,提高其附加價值。
生態農業是生態旅游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基礎條件,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增加了農產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量,這則帶來了更多的農業價值。因此,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之間必然有結合發展的支點,兩者相互依賴而又相互獨立,具備并行發展的能力和條件。通過“生態”理念的植入,創新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產品種類和樣式,在此過程中,應當力求“生態”一詞名副其實,避免以“生態”為旗號的欺騙行為發生,不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本是兩個各具特色的獨立的發展形勢,兩者的并行可持續發展將有利于自身特色資源的充分發揮,從而獲取更高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由于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旅游所存在的多種問題,必須將“生態”充分發揮、保持特色、勇于創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健全供銷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并行發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經濟與社會效益最大化。
作者:錢惠新 單位: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愛民.“美麗中國”視角下的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4(1)
[2]丁培衛.近30年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1,32(7)
[3]張芝敏.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析[J].農業經濟,2012(6)
[4]代玉祥.河北省生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