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和路徑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平涼市農業的特殊性及該市地理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了平涼市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必須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其核心內容就是要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生態條件,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以人為本,加大對本地區農業生產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訓,選擇適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項目,把現實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深入推進平涼市農業產業化進程。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科技創新;循環農業
1 平涼發展生態農業的內生動力
平涼發展生態農業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該市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壯大畜牧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少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益,極大提升該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內生動力。
1.1 人文生態旅游基地
平涼市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藴和濃郁的風土人情,既有西王母故里這樣深厚的人文歷史,也有崆峒山這樣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平涼市把建設人文生態旅游基地作為旅游建設的重要目標,通過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做強崆峒山大景區、王母宮-大云寺大景區兩大精品旅游項目,充分發揮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和崆峒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大國家級名片的效應,深入挖掘崆峒山、西王母、皇甫謐和成紀文化等四大品牌文化內涵,逐漸拓展旅游市場,不斷提升產業要素,大膽擴大產業規模,使平涼的旅游業真正成為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2020年,平涼市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496.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3.62億元。游客接待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有效拉動了服務業的增長。按照這種發展態勢,把平涼市建設成“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內涵豐富的、管理科學的和吸引力強大的西部人文生態旅游基地是科學可行的。
1.2 甘肅煤炭能源基地
平涼煤炭資源豐富,明朝以來就有“烏金”開采。據科學預測,全市煤炭資源量約達650億t。華亭煤炭礦區是甘肅省第一大煤田,是全國13個大型黃隴煤炭基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涼石油量儲存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涇川石油分布區地處鄂爾多斯大油田的重要地段,這一油區油質極佳,是獲得工業流油的主要層位。依托華亭煤炭礦區的大型工業園區帶動現代農業建設,是一條有利于企業經濟和地方經濟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工業園區的建設,把道路、供電、供水、供暖、通信、醫療、教育等公共所需納入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合作建設,共享共用,既減少了重復建設,節約了資源,又避免了各自為政、相互獨立、分散設置和不規范、難管理的問題。
1.3 全國優質蘋果基地
平涼市被農業農村部劃定為全國蘋果最佳適生區。近30年來,平涼市因地制宜,科學決策,發展蘋果產業,經濟效益尤為顯著。一是基地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蘋果果園、核桃樹果園等優質經濟林已經形成成熟產業鏈,酥梨、桃子果園面積也有了一定的比例和規模,標準化建設全面推開。二是品牌效應大幅提高。“平涼金果”被注冊為著名商標,被國家認證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綠色食品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三是綜合效益穩步提升。全市果樹經濟林面積占耕地面積的29%,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加了森林覆蓋率。從事果業生產的農民超過30萬人,占全市農業人口的15%以上,為提升平涼市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基礎。1.4 甘肅綠色畜牧基地平涼無論從氣候、資源還是勞動力方面,都適合養殖業的發展。因而畜牧業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平涼崆峒區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第四批肉牛加工示范基地。崆峒區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把建設全省最大的綠色畜牧基地作為重要目標,已成為甘肅東部肉牛養殖、販運、屠宰、加工和交易的重點集散基地。肉、皮、骨、藥加工企業也應用而生,市場銷路不斷拓寬。
2 平涼市在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中存在的困難和挑戰
2.1 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
平涼市由于受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可支配收入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起村級集體經濟。少數村莊雖有村集體經濟,但規模較小,基礎比較薄弱。在農村稅費體制改革、企業改制等改革進程中,積累的集體經濟資產也基本用完,發展比較好的村級集體經濟很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集體經濟困難很多。此外,部分村子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不能及時為群眾致富服務;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村面貌舊亂的狀況得不到改善,困難戶不能及時扶助。群眾的實際問題不能解決,致使現代農業建設面臨很大的困難。
2.2 缺乏長期資金投入
在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地方財政不足的平涼市,很難為大批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事業發展長期提供足夠的資金。在爭取國家扶持上,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較好、地方財政充裕、農民思想比較先進,扶持力度上明顯占據優勢。但平涼由于農業發展起點太低,農民發展產業能力不強,地方財政較弱,明顯缺乏足夠的農業長期發展資金的投入,在爭取國家農業發展扶持資金投入上處于不利地位。
2.3 農業基礎相對薄弱
平涼市位于黃土高原中部,年降水量變化差異大,雨季降水分布不均勻,雨季降水多為暴雨,容易引發山洪泥石流,導致水土流失。又由于本地區地貌以溝壑丘陵為主,屬于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加劇了土地貧瘠化和荒漠化。平涼市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尤其表現在農田水利設施方面,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差,承受市場風險能力差。
3 平涼發展生態農業的模式選擇和實施途徑
3.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目前,平涼市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還很少,要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要讓農業科技成果進入到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一是健全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隊伍。加大現有人員的科技知識培訓,不斷引進新的農業科技人才,不斷提高科技人員的服務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積極性,是搞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保障。在農業科技創新隊伍中建立符合新體制的崗位設置和用人機制。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和當地政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西部開發中的農業推廣項目,在平涼市進行試點推行。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吸納多方資金投入到平涼市現代農業科技上,規范投入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完善科技成果的轉化途徑。農業開發研究部門也可以設立在農業機構推廣部門,使農業科技工作者與農業科技推廣者直接接觸,既便于科技成果的不斷創新,也有利于與當地生產實際相結合。
3.2 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平涼市屬于轉型期資源性城市,自然地理條件有限,所以平涼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資源因素制約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生產條件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的發展。走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道路,突破傳統農業的限制,科學利用自然資源,依靠農業科技的推廣,充分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貫徹到現代農業發展領域,成為平涼市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平涼市位于典型黃特高原地帶,因此,這里的農業是典型的西部山區地區“五合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這種西部山地“五合一”循環農業模式以土地資源開發為生產條件,在村莊住宅區附近建立現代化的沼氣池為發展基點,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養殖業,以牧帶沼,以沼促園,園牧配套,發展現代化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這有利于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減少化學農業資料的投入、保護環境、減少農業蟲害,循環農業各環節的配套發展和建立良性的循環體系。這種發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導,每戶農家的配合,修建適合自家情況的沼氣池一個,發展經濟型的果園,修建現代化的畜圈一個,蓄水池一口,專用的看營房一間,把農家的廁所、浴間、畜圈修建在一起。這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了當地自由的農業發展優勢,這種互補性的發展模式,不但能使農民增收致富,也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了農業生產資源投入—生產—產出這個環節的清潔節約型的良性農業生產循環系統,是現代農業實現的一個重要環節。
3.3 實現農業產業化
平涼市實現農業產業化,必須確定當地的主導發展產業,努力探索當前土地承包制所制約的規模化生產和區域性布局,培養龍頭企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以市場發展規律為導向,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農業生產基地,政府積極倡導當地農戶生產互助組織的形成,是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建設規模生產基地。建設平涼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規模生產基地是基礎性的工作,不以行政區劃分界,應以產業帶發展為目的,深化產業發展鏈,積極吸納周邊發展資金,形成以本地區為核心或者以周邊為依托的農業規模生產基地,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二是努力破除農業產業化發展“瓶頸”。多方籌集資金、建設規模生產基地,培育領軍企業,開拓對外市場。籌措資金難,主要是平涼市屬于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投資大,收益慢,農業產業化各鏈資金普遍缺乏,不僅主要依靠自身發展來解決,但還要通過多種渠道,爭取項目、注入外來資金,通過金融政策傾斜來彌補。三是培育領軍企業。培育領軍企業的“龍頭”,可以帶動整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整合現有企業資源,盤活培育一批能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軍企業。完善機制,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培育領軍企業,鼓勵能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又不破壞當地環境的企業加快發展。同時,要抓住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和資金向內陸轉移和西進的機遇,加強本地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吸引一批有實力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生產加工企業來本地投資;制定優惠的政策,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搭建企業發展平臺,鼓勵外商在本地投資建立領軍企業。四是開拓對外市場。平涼市的農業產品集散市場規模小,專業性不強,對我農業產業鏈帶動力弱,難以與國內外大市場對接,外銷功能不強。鑒于地理環境限制,借助崆峒區的優勢條件,應建立有利于涇河沿線農產品外銷的集散市場,加強宣傳力度,讓外商了解本地優勢農業資源。因此,加強建設專業農產品對外市場,是加快平涼市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王永平,金蓮,劉良燦,劉希磊.貴州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與模式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3):144-148.
[2]張慧琴,艾民.大慶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創新:基于產業集群化路徑[J].大慶社會科學,2013(5):94-96.
[3]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等.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15-21.
作者:劉蓉 單位:中共平涼市委黨校(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