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簡要回顧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發展歷程,重點分析了當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在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和監督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明確人才培養定位的前提下建立相應的目標管理機制、根據培養目標構建課程教學體系、建立多元多向的系統監督和評價體系等加強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課程設置;評價機制
自1991年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以來,我國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不斷發展,培養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2010年,教育部進一步加大了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投入力度,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培養格局與模式[1-2]。伴隨國家高等教育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的逐年提高,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作為兼應用與研究為一體的人才培養類型,關于其培養模式以及具體如何操作等問題亦隨之成為教育界探討的熱點。
1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發展歷程
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歷經多年的努力和建設,目前已建立40種碩士專業學位。1999年,為了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了農業推廣碩士(AgriculturalExtensionMaster,MAE)。2013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3號)提出,積極推進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分類招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應依據特定職業領域專門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素養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學習方式,科學制定培養方案并定期修訂。農業推廣碩士就此出現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方式。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有關事宜的通知》(學位辦〔2015〕5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正式定名為農業碩士專業學位。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廳〔2016〕2號)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同年,《全國農業碩士教指委關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領域設置調整的通知》(農業教指委〔2016〕3號)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由原來的15個培養領域調整為農藝與種業、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畜牧、漁業發展、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農業管理和農村發展等8個領域。據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信息,經過近些年的探索與實踐,全國目前有103所高等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招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2當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國際上,專業學位普遍被認為是一種與行業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以及行業需求密切相連的學位[3]。在我國,專業學位也是針對社會中特定行業領域的需要,本著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而設立的。雖然專業學位與相應的學術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二者的培養要求各有側重。我國開展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為應用型碩士的培養開辟了新領域,同時,也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發展培養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但在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人們也發現在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教育方案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使得培養結果和培養預期目標以及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沒有實現很好的匹配。
2.1培養教育目標定位模糊培養目標是整個研究
生培養工作的前設性問題。如前所述,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教育目標主要是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盡管如此,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的“40種碩士專業學位概覽”中,農業碩士在“對應的職業類型”一欄卻是空白,這也間接顯示我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尚未與職業資格認證建立明確的對應關系。培養目標與職業定位的不明晰,也使得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難以有效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4]。此外,與培養理論研究和科研創新人才的學術型學位教育不同,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更應當直面經濟和農業行業發展與動態,側重于實踐和應用,具有很強的職業性,其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考核評價等也應具備自己的特點。目前的培養現實是雖然高等農業院校及科研單位均有明確的培養方案和文件,但是,一方面,由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起步相較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晚、經驗不足,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仍處于不斷摸索之中,缺少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設計的具體合理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不少培養單位仍然沿襲過往,采用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相同或相似的模式,試圖利用寬口徑教育方式達到多元化人才輸出目的,這就造成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管理的混亂,使其培養習慣性地偏向了學術和科研,偏離了設置專業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勢必造成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定位模糊,相應地,導致培養特色不突出、培養效果不理想[5-7]。
2.2課程建設未凸顯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特色
課程建設是影響培養目標實現與否的直接因素,同時,也是一個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等多方面具體要素的系統性工作[8]。從宏觀層面看,當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的課程在內容建設與管理和培養目標方面存在差距,尚不能滿足專業學位教育培養的特定目標需求。從微觀層面看,一是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專業性特色不鮮明,培養單位特別是科研力量不足、以專業碩士研究生來彌補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不足的科研院所,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大多沒有明顯的區別,專業學位應有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不明顯[9]。二是農業碩士的課程內容與專業農村發展實際需求存在差距,一些教育課程的設置過于傳統,時代性不強,理論性往往強于實踐性和應用性。三是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仍是課程教學主體,而案例式、啟發式和實踐式的教學方式則較為缺乏或者只是流于課程名稱的形式。這些問題都會影響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效果與質量。
2.3培養管理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
監督、評價是保障事物按照既定軌道發展、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手段。雖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已在全國鋪開,但從總體來看,與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管理相適應的一整套有效監督和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這也影響了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預期目標的實現。例如,對于課程設置,雖然培養方案中有諸如案例課的要求,但是在具體實施中缺少有效的監督和對此類課程教學效果的具體衡量指標,因此,總體上課程設置“重形式,輕本質”,影響了培養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目前,由于一些院校對導師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導致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只顧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對研究生采取“放羊式”管理,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以專業實踐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因此,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不同,農業碩士的培養提倡雙導師制,校內和校外導師有著不同的分工和職責,特別是校外導師在行業發展需求、實踐能力培養以及職業能力訓練等方面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而如何界定導師職責分工以及評價指導效果,目前普遍缺少一套操作性強的監督與評價機制[10]。此外,當前的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績效評價主要是上級管理部門對于培養單位管理的過程性考核,行業企業、農業管理部門等外部用人單位并沒有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其中,更不用說其他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也正因為如此,外部用人單位的需求和意見難以在培養單位內部得到回應與體現[11]。
3加強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建議
受發展基礎的影響,當前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還未完全形成具有特色、滿足需求的培養教育模式,不少工作仍過于依賴已有的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針對當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革和完善,從而激發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活力。
3.1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建立目標管理機制
教育培養的目標管理需要與人才培養定位相匹配。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雖然在學術理論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稍顯遜色,但是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其人才培養的著眼點在于為農業行業或領域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因此,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管理需要針對其特有的人才培養定位來專門設計。首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明晰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定位,探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聯系機制。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宗旨,以產業發展趨勢為方向,以生產實踐難點為突破口,強化人才培養的職業導向[6]。其次,加強分析,優化培養方案,堅持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技術研究與求職就業三個對接,既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注重培養方案的時代性,提高培養與職業指向的關聯度,又要強化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學科及領域特色,增強學生對于行業發展現狀和一些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的了解與把握。最后,在對培養目標的管理中,一方面,要認識到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也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與學術型研究生沒有高低之分,需要給予同樣的重視;另一方面,管理中也需要充分考量其培養的獨特性,對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的教育管理要區別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在管理部門、考核等方面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3.2準確把握培養目標系統,構建課程教學體系
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的成熟和發展離不開其培養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12]。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完善需要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單位學科優勢與特點等因素,根據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逐級分解形成不同層級的目標。在課程教學設置上,需要注重三個結合,即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圍繞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具體領域,加強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以及實踐能力的訓練。簡而言之,就是要使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都回歸到為農業農村和行業發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這一內涵和本位上,體現農學碩士實踐性、應用性的特點[13]。例如,在教學方式上,需要突破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注意發展雙向或多向的啟發誘導式互動教學;在課程設計上,提高實踐課程、跨學科課程等的比例;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大案例分析、實際生產過程在課程內容中的比重,強化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
3.3關注培養成效,建立多元化系統考核體系
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設置僅僅20年,其間歷經多次調整。相比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如何科學有效地對其培養產出成效進行評價仍在不斷的摸索與完善之中。鑒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對于其培養成效的評價應該涵蓋課程設置科學性、實踐訓練的實效性、培養人員指導成效、學位授予標準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同時包含上級管理部門對培養單位、培養單位內部、學生對指導老師和培養單位、用人單位對學生等多向多元評價的系統考核體系。例如,在實踐環節上,需要設定有效的專業實習內容,設置監督專業實踐真實有效性的管理環節,制定評價學生實踐成效的指標;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所特有的實踐環節要求,建立實踐基地評價、學生或小組互評、定期匯報等多方位實踐考核評價機制。另外,專業學位授予的標準應當根據其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的特點進行設立,應該充分考慮其培養的應用導向以及對于學生學習成效的代表性,考慮采用諸如產品設計、項目分析、深度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實現對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等綜合全面的考察和評價。
作者:戚亞梅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