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信息服務推廣體系下農業科技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廣體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廣平臺、縣級工作站、村級服務站和村級農技員體系,形成市、縣、村三級服務網絡。構建村村通推廣體系中心—縣級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廣平臺—村級服務站—村級農技員—農民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研究建立推廣體系長效運行模式和運行機制。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平臺、技術服務專家平臺、農資產品服務平臺和信息互動平臺為一體的科技推廣大平臺。
1.1村村通推廣體系中心
設在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負責體系建設規劃、技術研發、平臺搭建、設備選購、組織安裝維護、信息采編播、體系運行管理和農技員培訓等。
1)“云廣播”集成信息傳播平臺。
采用“云廣播”集成技術開展農技推廣和信息傳播服務。通過“云廣播”系統硬件和軟件建設,實現由中心通過VPDN專用網絡直接控制村級廣播設備,具備“提前推送、自動開關、定時廣播和差異化服務”的功能。每天及時、高效自動化廣播,具備實時性、針對性、灌輸性、廣譜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2)信息采、編、播平臺。
負責信息欄目設置、策劃、采集、編輯、審核、制作和播放等。設置《農業科技之聲》、《百姓身邊事》等欄目,連接農業專家庫平臺,每天選擇村民勞作相對休閑的時段傳播實用科技信息,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
3)農業專家庫平臺。
負責信息的提供和審核,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包括省、市級農業、畜牧、林業和氣象等系統的專家58人。農業科技信息主要來源于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石家莊市林業局和石家莊市畜牧局等。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解決農民問題,同時把新品種、新技術直接提供給農民。對于共性問題,錄制成節目反復播放;對于個性化問題,通過互動平臺專題回復,盡最大可能滿足農民需求。
4)差異化服務平臺。
負責有針對性地提供差異化服務。按照產業結構分區,分為大田種植區(小麥、玉米和部分棉花區)、果樹種植區(包括梨樹、棗樹、核桃樹和蘋果樹等)、蔬菜種植區和畜牧養殖區等。按照不同的產業結構廣播差異化的信息,實現平臺差異化服務的功能。
5)信息互動平臺。
負責信息的搜集與反饋。建立新農村大喇叭網站,設立“新農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熱線電話(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動平臺,通過多途徑實現中心、專家和農民互動,廣泛搜集農民反饋信息,方便群眾查詢補課。配備專業采訪人員了解農民需求,完善節目內容,提升節目質量。
6)應急服務平臺。
負責災害及氣象預警。平臺可隨時進行實時廣播,對農業的災害預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農業氣象預警,能提前告知農民群眾做好防范和應對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2.2村級大喇叭推廣平臺
負責推廣體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試點、示范和推廣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級大喇叭推廣平臺。先在靈壽縣試點,后在行唐和正定縣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莊市18個縣4342個村的大喇叭推廣平臺建設。
1.3縣級工作站
每縣組建1家縣級工作站。負責本轄區平臺建設的組織實施、工作站建設、農技員聘任,農資質量監督、技物結合“雙流”服務模式的組織實施及農資配送等工作。
1.4村級服務站
每村組建1家村級服務站。在推廣平臺建設村組建了4342個村級服務站。負責農業技術推廣組織、服務站建設、設備安裝維護、農技員推薦、服務模式落實和信息搜集反饋等。作為新成果新技術示范戶,引導、指導農業生產,開展技物結合服務活動。
1.5村級農技員
每村選拔1名農技員。根據本地主導產業的需要,在全市4342個村每村選拔1名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村級農技員。負責農技推廣、技術培訓、設備管理、信息反饋和技物結合示范田的選擇落實等。適時對農技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質較高、吸納新技術能力較強的村級農技員隊伍,健全了村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1.6創新建立技物結合“雙流”服務模式
國家鼓勵推行技物結合,促進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到田到戶。該體系創新建立了灌輸式大喇叭技術廣播(信息流)與農資服務直接進村入戶(產品流)的技物結合“雙流”服務模式。農業信息資源是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和關鍵。大喇叭傳播信息流,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村級農技員以建設技術集成技物結合示范田的形式組織產品流,把農業新技術和高科技含量的農資產品集成配套,優惠直供。把科技成果、農技員、農民和科技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創建了高效信息傳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務為一體的技物結合服務體系,調動了農技員的工作積極性,實現了技術服務和科技產品直接進村入戶,提高了服務“三農”的效率。
1.7建立推廣體系長效運行機制
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承擔著主導作用。引進市場機制是提高農業技術轉化率,加快農業技術擴散的重要舉措。該體系由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政策引導和支持;由專家團隊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提供成果信息資源支持;引入市場機制,應用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體系的軟硬件建設和運營管理;農民享受科技信息和農資集成配套的“雙流”服務。
2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村村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發展分析
2.1應用效果
該體系被成功應用于石家莊市18個縣4342個村,廣泛應用于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推廣,綜合農業技術、國家政策傳播,應急預警、防災減災等領域。每天向農民提供科技、氣象等信息20余條,每年7000條以上,受益人口600余萬人。推廣新品種、新產品30多個,農業技術300多項。石家莊市農業局、林業局和畜牧局等部門利用該體系指導工作180多次。農民來信60多封,來電8500多次。實現了科技成果與田間地頭無縫對接,信息高速直通農家,探尋了一條農民脫貧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黨和政府與農民的距離,搭建了專家服務百姓的平臺,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為農民提供了統一、規范、準確和快捷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業科技傳播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業部、河北省農業廳等部門領導高度關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莊市作為孵化基地,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奠定基礎。
2.2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該體系推廣新品種、新產品和新技術,傳播農業信息,經應用單位統計,2011~2013年,累計覆蓋耕地面積76萬hm2;通過新品種(包括種子、肥料)、新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小麥、玉米兩季平均增產5%,約1200元/hm2;通過種子、肥料直供節支300元/hm2;新增經濟效益1500元/hm2,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1億多元。
2)社會效益。
該推廣體系創新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新途徑,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升了服務“三農”效率。采用技物結合“雙流”服務新模式,充分調動了村級農技員工作積極性,保證了基層推廣體系的良性運轉。讓農民享受到綜合技術和信息服務,提高了其科技素質,豐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2.3發展前景
該推廣體系在規模上、技術先進性上、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上創造了三個“全國第一”,是以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為主體的政府主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適應現代農業的新需求。其應用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解決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大趨勢下,農村科技信息傳遞呈現出點多、面廣、內容交叉、用戶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異等特點,該體系的推廣應用將為河北省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巨大作用,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農業科技普及、防災減災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3結論
該推廣體系是把集成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技推廣的新模式中,技術先進,時效性強,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模式創新。創新建立了一條農業科技直達千家萬戶的信息高速路,帶動縣、鄉等基層農技推廣能力明顯提升,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為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開創了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其推廣應用將穩定壯大村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和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建設,值得大力宣傳、推廣和應用。
作者:陳莉 李瑜玲 李夕軍 宋曉 李建芬 單位: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