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機械綠色技術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最近幾年,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環境保護工作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而開展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政府出力,還應當依靠社會、企業、公民的幫助,例如,在農業機械工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綠色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工程的環保能力。本文主要探討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的應用情況,以及其未來的推廣情況,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
綠色技術;農業機械工程;應用推廣
綠色技術的首要原則就是提升環保的能力,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讓各項工作能夠發揮出最大的環保作用。而且,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對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使用綠色技術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綠色技術使用的難度較大,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必須要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的應用情況
1.網絡協同設計技術
在使用傳統的農機研究方法進行設計工作時,會消耗大量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時間成本,而且設計的效率還比較低,對于工業機械的提高沒有明顯的幫助作用,而使用計算機、網絡等設計技術,能夠提高設計的效率,例如,在農業機械試驗的過程中,使用網絡、計算機技術,能夠及時地獲取農機的功能等數據,能夠發現機械設備中的問題,能夠真實地了解相關數據,從而實現設計能力的提升。
2.虛擬樣機技術
在設計農業機械時,需要使用到計算機技術,傳統的計算機技術主要負責數據的計算等工作,但是虛擬樣機設計技術使用較少,設計的能力長時間得不到提升,通過綠色技術中的虛擬樣機技術,能夠在計算機上進行設計,這種設計的效率更高,而且能夠有效地降低研制的成本,節省設計單位的開支。而且,傳統的設計方法還會使用到真機,試驗的危險性較大,通過虛擬樣機技術能夠有效避免人身安全問題,提升設計的安全性。
3.綠色評價指標系統
在農機研發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機的使用效果進行評價,而使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將難以發現其中的環保問題,評價的結果并不全面,為此,需要使用更加全面的評價技術,從而提升農機的研發成果。使用綠色技術中的綠色評價指標系統,能夠將農機的各項數據反映給試驗人員,使人員能夠全面地了解農機的工作情況。在設計綠色評價指標系統時,應當注重農機的工作效率、綠色等級等重要的評價指標,將所有指標混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系統,從而為研發人員提供更大的幫助,綠色評價指標系統在設計完成之后,要讓專業的人員進行審議,然后在試驗過程中積極進行總結,找出評價指標系統的不足,并進行改正,使該系統更加具有實用性[1]。
4.綠色自動化技術
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是每個行業追求的目標,農業機械也不例外,為了使其滿足自動化的目標,相關研發部門應當在實踐中加強研發工作,將自動化技術與智能化技術進行有效地聯合,發揮出自動化技術的優勢,使農業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未來的農業機械將更加注重高精尖。實現自動化是發展的必然選擇,研發部門要加強信息技術的使用,探索出一條綠色環保的發展道路,讓農業機械工程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創造出更加優秀的農業機械設備。
二、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的推廣建議
1.重視企業的主體作用
在使用綠色技術時,應當重視企業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綠色技術在農業機械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如今,我國的企業規模比較小,企業的資源消耗比較大,企業的生產效率比較低,使用綠色技術可以實現產業集中化,提高企業工作的效率,而且只有借助綠色技術,才能幫助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在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重視綠色技術創新,創造出更加實用的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工作的能力,創新工作是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應當將其當作是整個企業的工作核心,將其作為工作的重要指導,并積極進行實踐試驗,提升農業機械的綜合能力[2]。
2.重視高校及研究所的作用
現如今,高校和研究所是匯聚人才的地方,農業機械工程中的綠色技術應當借助高校和研究所實現長遠的發展,借助其進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高校和研究所也應當加強自身的隊伍建設,提升設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過程中,要培養出更多的農業機械人才,加強校際和國際的綠色技術交流,使自身的研發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現如今我國的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保證國家正常發展的關鍵;而且,在農業機械工程中,也應當重視環保問題,在其中使用綠色技術能夠提升設計工作的效率,能夠減少設計的成本,設計的質量也會得到明顯提升。同時,農業機械工程的危害會得到明顯降低,對于農業機械工程的優化、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力促進了農機工程的綠色化發展。
作者:包宗杰 單位: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劉飛,曹華軍,何乃軍.綠色制造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機械工程,2011(2).
[2]李衛京,雷軍武,李亞平,等.機電產品的綠色制造模式及發展趨勢[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2(2).